
舉目環視周圍,像我們這般年紀的人,活潑好動喜歡熱鬧者居多:追星的、蹦的的、泡吧的、以至營仕途找經濟的,大都陶醉于現代都市五光十色燈紅酒綠之中。王寶明則不然,頗顯幾分老氣和落寞。這些年,每每見到他,多見他是皺著眉頭咬著嘴唇不懈地在紙上耕作,頗有些鐵棒磨針的憨態,日復一日打發著與他年齡不太相稱的光陰,給人不合時宜“雞立鶴群”的味道。
王寶明是山西榆次人,1992年四川大學化學系畢業后留在成都。是古晉遺風潛移,還是先天遺傳默化,自小他便酷愛書畫,幾歲時便在祖輩指導下涂鴉。稍大,因書藝年年見長,常受同輩和師長贊譽,便有了長大成為書畫家的夢想。
游學成都后,寶明雖攻自然科學,但在學業之余,卻仍癡迷書畫。他初從四川大學教授周浩然先生學習顏真卿和黃庭堅,追求博大開闊、剛勁挺拔之氣勢;后又學習米芾,擷取其豪放不拘之風格。幾年苦學,為他打下較為堅實的書法基礎。稍后,他流連名山大剎,往返古今碑林,苦苦求索,更被中國書法精深博大所震撼,漸漸領悟到書藝之真諦。為彌補學理,此間他又在四川大學何蜻教授指導下研讀文史,更為中國古文化厚重深邃所折服,這為他筆底灌注了文化底蘊,使他徹底掙脫了青年書壇上曾流行一時浮華不實急功近利的羈絆,進入另一種藝術境地。
王寶明先生聰穎謙和、多才多藝。他大學畢業后,至少有三條路可供他選擇:一是從事他所學專業,成為一名化學專家;二是他也有機遇有能力經營仕途,混一個處級的頭銜基本不成問題;三則是選擇與他性之相近的書藝之路——這其實是一條于他最艱難的人生之路。但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寧雞不鶴”。其后,他先供職于新聞單位和科研院所,后又調成都武侯區新聞單位從事書畫編輯工作。工作之余,再攻讀川大藝術類研究生。這些年,他遠離紅塵,整日臨池不輟,耐得住寂寞,拒得了誘惑,守得住清貧,醉心于自我創造的墨境之中。他在宣紙和故紙堆中,或而筆走龍蛇,或而閑庭信步,頗有幾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田園之人境界,這為他省卻了幾多煩惱,幾多憂愁,令我輩羨慕不已。
十幾年寒窗磨筆,寶明筆鋒博涉晉魏明清書家之領地,廣得顏黃米趙多家藝術之精髓。他取法古人,也學習今人,融匯貫通,滲合適從,漸有自家面貌。他擅長行書,尤其是他的行書小品,信手揮灑,厚重靈動,濃淡相間,抑揚頓挫,書界稱其“才情畢現”,頗有點“精誠所至,反造濃淡”的意境,確見其墨中文化內涵和藝術功底。近幾年,他又師從國內著名畫家秦天柱,刻苦研習中國畫。由于他較好的書法功底和獨特的藝術領悟能力,他的畫藝已在同行中漸漸脫穎而出。去年5月與今年1月,他與幾位師兄弟在成都舉辦的書畫展中,他的幾十幅書畫作品都被搶購一空。

迄今,寶明在省市,乃至全國書畫界已嶄露頭角。他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年輕的會員,成都武侯書畫院副院長、四川省青少年書法段位評選委員會秘書長。他的作品先后獲得全國群眾書畫大賽金獎、中華環保杯書畫大賽一等獎、四川省新聞界書畫展一等獎等;作品入選中韓書法聯展、中國第七屆書法篆刻展、中國第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等,不少作品被收入有影響的書法集;國內有影響的《書法藝術報》對他作了專門介紹,為他的作品發表了專版,電視報刊等媒體屢屢對他進行專訪報道。
墨香滿幾溢空庭,妻兒夢殘我獨醒。
秋來月冷云相伴,懷抱筆硯入三更。
“人前三分鐘,人后十年功”,他的《學書有感》道出他研習書畫的甘苦。寶明深知,只有生機勃勃的創作和震撼心靈的藝術才能久遠,而一切偏執和虛榮都將成為過眼云煙。人各有志,成不了翩翩起舞之鶴,那就實實在在做只笨拙的雞吧!
(作者單位:西華大學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