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發掘的山西吉縣溝堡遺址,在F1東北角出土一件“人面形器物”,“泥質灰褐陶,陶質疏松;無底,底邊呈喇叭口狀,出土時頂部蓋一石板,人面眼、口鏤空,分別用泥塊貼塑出眉毛、眼眶、鼻子、顴骨、嘴唇的形狀。嘴部及一側眉部、眼眶處泥塑已脫落,鼻梁挺直,高顴骨及嘴巴下貼塑有泥條,似為身體上的裝飾。面部左右兩側大致和眼睛同一高度處分別有一個相同大小的鏤空圓孔……兩個圓孔之間又有一鏤空的弧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縣溝堡遺址發掘簡報》,《三晉考古》第三輯,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頂部徑18厘米,高18.6厘米。F1屬西陰文化南衛第一階段,亦即傳統認識的廟底溝文化晚期,距今5500年左右。我認為,這是首次發現的遠古時期的“灶君”形象。
先看它在整個房屋中所處的位置。這是一座面闊4.5米的圓角長方形半地穴式房屋,坐東向西,前半部分已隨坡體一起塌落掉,緊挨東壁正中的灶保存不好,灶前和南邊是能夠復原的釜、罐、缽、甕等9件陶器,灶的北邊獨有這件“人面形器物”,從發表的線圖及文字介紹看,這件器物前面出土的陶環、石刀、石鑿,皆已破碎,當是房屋廢棄后的堆積物。
古代房屋,各處都有專門的名稱。早期的房屋,門一般向南,門里是采光最好的地方;進門處兩邊為避風修有隔墻,所以西南角是最暗的地方。漢代成書的《釋名·釋宮》曰:“宮中西南隅曰奧,不見戶明,所在秘奧也。”《荀子·非十二子》云:“奧之間,簟席之上,斂然圣王之文章具焉。”唐楊為之注:“西南隅謂之奧,東南隅謂之。”
溝堡1號房屋,地勢所致,坐東向西,門應該開在西部正中,不大可能偏向一側。傳統上的“奧”的位置西南角,不是這座房屋中最深、最暗的地方,只有出“人面形器物”的東北角,才是最深、最暗處。所以,就1號房屋來說,“奧”的位置有所變化。況且,“奧”在古代,也可以指示房屋中最深、最暗的地方,《韓詩外傳·二》:“窺其門,不入其內,安知其奧藏之所在乎?”《左傳·昭公十三年》:“國有奧主。”皆是。
“奧”是祭祀灶君的位置,《論語·八佾》:“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可見二者的密切關系。灶君又稱灶神、灶王,由祭祀“老婦”發展而來。《禮記·禮器》曰:“燔柴于奧。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陳注曰:“其神則先炊也,故謂之老婦。惟盛食于盆,盛酒于瓶,卑賤之祭耳。雖卑賤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人之飲食,故報之也。”《史記·封禪書》“先炊之屬”條,[唐]張守節《正義》曰:“先炊,古炊母神也。”[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曰:“灶神如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司馬彪云:“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約在1萬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社會發展進入了農業、定居時代,與人類生活越來越密切的灶及與之相連的火,由氏族中威望最高的婦女來管理,久而久之,就被神化為“灶君”即“老婦”,祭祀她成為諸多祭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禮記·祭法》云:“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漢]班固等《白虎通·五祀》曰:“ 夏,祭灶。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養也。夏亦火王,長養萬物。祭灶,灶以雞。”東漢蔡邕《獨斷》也說:“夏為太陽,其氣長養,祀之于灶。”灶君為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魏晉以后才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
回頭再看“人面形器物”, 頭部外形沒有棱角,眉毛彎彎,鼻梁挺直,充分展現了一個女人的全部臉面。特別是有意塑出兩側高突的顴骨,是“紅臉蛋”的標志,在我國西北和山西呂梁山里的女人,生就紅臉蛋的女人,是最美麗的女人,由此印證“狀如美女”的灶君形象。
父系社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還繼續沿用女灶君。到了漢代,才有了男灶君,隨之灶王爺爺、灶王奶奶相配對,也稱灶公、灶母。現在,農村家家戶戶的灶臺上,都設有神龕,俗稱“灶廟”,供著灶王或灶王夫婦神像,兩側有對聯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溝堡F1在灶旁邊安置灶君,可以認為是這一古老祭祀習俗的始原。而這座房屋,也是這一父系大家庭里的中心房屋。
(作者單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