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鎮及周圍,有一大姓劉氏,祖祖輩輩都自稱為“五門六姓”之劉氏,即一家分為張、王、李、趙、裴、劉六姓。
為查找主氏分姓原委,大隗鎮劉氏經多方努力,找到了部分碑刻及族譜:一為清道光七年(1827年)《劉氏新塋碑記》,碑云:“前明洪熙年間,自洪洞遷密,我始祖諱灌者,安厝于大隗鎮南觀音堂之西偏迨(迤)。”二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創建劉氏五門六姓老塋墻垣記》石碑,碑中記載:“不知傳曰何代,為免役免差計,外分五門,共為六姓,此五門六姓之說由起也。六姓者張、王、李、趙、裴、劉也。散居四方,各立居宅塋域。王氏與趙氏無考,惟有張、李、裴、劉,村居離析,或遠或近地,聽祖考教訓,未有不知六姓老塋在大隗鎮者。”三為“五門六姓”《木本源水》石刻族譜(僅存一塊),碑中記有“五門六姓”八世至十七世名諱及分居地。四為殘破的清咸豐三年(1853年)《李氏譜牒》,該譜牒記曰:“裴、李二姓實屬一家,裴李崗系明初由真定遷茲,李、裴二姓占籍于此。裴、李二家其來久矣,永不結親,輩輩相傳。雖裴、李有別,實則‘五門六姓’。相傳先是老兄弟二人年逾六七旬,有五子。因避兵役,將五子分為五姓,各立門戶。老兄弟二人同一姓,以為六十免差,孤子免役之計,此‘五門六姓’之由來。即張、王、李、趙、裴、劉也。”該《譜牒》還列有輩分20字,與大隗鎮劉氏輩分相同,均為“治本炳增欽,泮樹燿堂鈞,汝標勲在錦,澤榮煥培金”。
以上碑刻和《譜牒》所記有關“五門六姓”的述說基本一致。
“五門六姓”形成的時間
關于五門六姓形成的時間,所有可以查到的資料中都沒有明確記載,我們只好從他們分居的理由進行考證。
關于一姓分為六姓的緣由,碑刻、譜牒的說法基本一致,即因“避役免差”。古時各朝一般都有“六十免差、孤子免役”的律條。一家多子,無形中兵役和做各種官差的概率要比一般人大得多,各種賦稅也要比一般人重得多,迫于壓力,才將一家改為六姓,分為五門,借以獲得“避役免差”的較為寬松的待遇,得以生存下去。這種分姓發生在何代呢?根據裴李崗《李氏譜牒》“裴李崗系明初由真定遷茲”所載,基本可以斷定,“五門六姓”的形成時間應在元朝末年,也就是在明初大移民之前形成了“五門六姓”。
“五門六姓”遷密時間
《劉氏新塋碑記》說劉氏遷密在明洪熙年間,而裴李崗村《李氏譜牒》則曰系“洪武初避兵抵新鄭”。
洪熙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年號,朱高熾是個短命皇帝,洪熙年號僅用一年,查有關史料,洪熙年并無移民的詔令與行動,而在明太祖洪武年間卻有大規模的移民,據此,我們推測,“洪熙”可能是“洪武”之誤傳。
“五門六姓”祖籍之探討
關于“五門六姓”之祖籍問題,現查存兩種說法:一為洪洞遷密說;二為直隸真定遷鄭說。
道光十年的大隗鎮《劉氏新塋碑記》中有“前明洪熙年間自洪洞遷密”之說,當地人世代口耳相傳,大多數都會說是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的。我們則認為這一說法值得商榷。
新鄭裴李崗乾隆四十一年《李氏譜牒》序曰:“李氏祖居直隸真定府人,洪武初避兵抵新鄭。”清道光二十三年《李氏合族創修祠堂記》碑曰:“吾家自前明以來,從直隸真定遷茲邑,于今凡三百年。”特別是明嘉靖二十六年病逝的李琦的墓碑上明確記曰:“處士諱琦,字國士,姓李氏,前直隸真定府人,洪武初避兵抵新鄭,故子子孫孫為新鄭人也。”琦出生于弘治七年,距遷入之時也只110余年,此記應為可靠。
新密大隗鎮墓碑何以有“洪洞遷密”說呢?我們認為可能是“五門六姓”遷密后裔口耳相傳時,誤把“洪武”混為“洪洞”所致。
“五門六姓”祖姓之考證
“五門六姓”何謂祖姓?現在可以查到的各種資料中都沒有記載,我們根據各方面材料分析,認為這個祖姓應為劉姓,這是因為:
一、五門六姓劉氏家族遷居的大隗鎮是新密東部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并有著良好的地理、歷史條件,故“五門六姓”之祖姓看中了這一寶地即遷居于鎮區,其余各姓分散在周圍。如張姓居鎮東北二里;王姓距鎮南五里,李姓、裴姓距鎮東三十余里和鎮北八里。
二、過去大隗鎮劉氏老塋修墳祭祖時,其余五姓氏都有人參加。據同治十三年《創建劉氏五門六姓老塋墻垣記》碑中記曰:“六姓者張、王、李、趙、裴、劉也。散居四方,各立宅居塋域……村居離析,或遠或近地,聽祖考教訓,未有不知老塋在大隗鎮南者。認宗之后各擇村落。”
三、直隸真定一帶是劉姓的祖居地,而唐縣更是被公認的劉姓最早得姓之地。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劉姓遷來之前居于劉姓祖居之地,遷密前已人丁興旺,人口眾多,遷密后分布較廣,人口發展空前,又居中心交通便利經濟發達之地,便于各姓認祖歸宗,而且有各姓來此認祖的傳統,至今其余各姓未見有此行動。所以“五門六姓”的祖姓當為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