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苗姓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古老姓氏。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建國后,封黃帝的后裔熊繹為楚王。傳16世到莊王。楚莊王九年(前605年),任楚國令尹的若敖氏反叛,很快被楚王撲滅,若敖氏族子賁皇害怕被殺逃亡到了晉國。晉成公封賁皇為大夫,食苗邑。賁皇到苗邑后,很快把苗邑治理得井井有條,受到當地民眾的愛戴。依照當時習俗,子孫以邑為氏,尊稱賁皇為苗氏始祖。
苗邑在今河南濟源市西部。太行山八陘之一的軹關陘,就在它的北邊,相距只有幾公里。據史料記載,苗邑在商代是一個小國。馬世之《中原古國歷史與文化》說:苗國于周初滅亡,成為周的苗邑。春秋時期,苗邑屬晉,其后成為楚人賁皇的采邑,故而《路史·國名紀三》云,“苗,賁皇邑,河內軹縣(今屬濟源)有苗亭”。《古今姓氏書辨證》說:“(楚若敖曾孫)越椒,字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晉侯使食苗邑,為大夫,以苗為氏,其地河南軹縣苗亭是也。”近幾年,經濟源市姓氏文化研究會初步考證,濟源市封門口南7公里的苗王寨(屬大峪鎮)一帶,可能就是古苗邑遺址。

上述是苗姓的主要來源。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其他支派。如傳說上古時候,有位神醫叫苗父,人稱“古醫鼻祖”,其后代也姓苗,得姓時間要早于苗賁皇,但史無記載。我國少數民族如苗、回、滿、蒙古、朝鮮、維吾爾等民族,也有苗姓。
二
苗姓產生后,經過長期的繁衍生息,其子孫先后北越王屋、太行等山,南渡黃河、長江等水,走向了祖國的四面八方。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晉國被魏、韓、趙三國瓜分。晉亡后,苗邑先屬韓國,后“在周顯王十年(前359年),魏與韓交換部分土地,取得軹道”(見《濟源市志》),苗邑又屬魏國。在這種形勢下,苗邑人民為了生計,都紛紛出走,其中有一支向北過軹關,遷徙到了山西潞州(今長治市)。其中熊軾一支遷潞后,世代繁衍,人丁興旺,分遷今長治、壺關、長子、平順等地。據說壺關縣北皇村,原名叫賁皇村,因為“賁”和“北”音較接近,后來就演化成北皇村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上黨地區逐步形成了苗姓郡望。 苗姓人口在上黨地區迅速發展,到隋唐時,名人賢士接連涌現,如唐時上黨有:官至左相的苗晉卿,大歷十才子之一的苗發,大歷監察御使苗丕,這是壺關縣的父子三人。還有苗愔、苗惲、苗恪兄弟三人,相繼登科,入朝為官,他們也是壺關人。他如郡守苗奉倩,諫議大夫苗拯,都是唐時上黨名人。眾多的苗氏英才,不僅為家族爭了光,也為上黨添了彩。上黨苗氏家族通常使用的堂號叫東陽堂。

隋唐時期是苗姓發展的鼎盛時期,除上黨郡望外,還有東陽郡、濟陰郡等地方也形成了苗姓的郡望?!锻ㄖ尽な献迓浴氛f:“苗氏,望出東陽?!睎|陽的治所在浙江金華,濟陰郡在今魯西定陶縣一帶。
宋代上黨地區的苗氏仍很興盛,名人如:河州節度使苗授,都指揮使苗履,護送隆祐太后南渡的統制官苗傅,他們是出自上黨的祖孫三代。他們的后裔隨宦游落戶生根,苗姓分布的地域更加廣泛。
南宋時期,山西析城冶方里(今陽城東冶鎮)有一支苗姓,遷回到了苗邑故里。他們在濟源勛掌村落腳創業,子孫繁衍,后來分支遷到本縣東苗店,后又從苗店分遷本縣廟街村。濟源市目前有苗姓近萬人,分布在十幾個村莊,但多數都是從勛掌遷出,然后又不斷地外遷。據不完全統計,僅從廟街分遷的就有河南偃師、西峽、孟縣、新安以及山西垣曲等地。

元末明初,戰亂紛起,苗姓又被迫遷徙。據江蘇沛縣等地《苗氏族譜》載:元末明初,河南永城縣東四十里苗橋苗氏家族,分七支向外遷徙:一支遷汴京(今開封),一支遷夏邑,一支遷江蘇沛縣,一支遷山東,一支遷安徽,兩支遷山西。明初,政府從山西向河南、河北等地大規模移民,山西長子縣西張堡村苗子實遷到河南武陟縣西南大封村。苗子實有4子,長子遷今武陟大司馬村,后裔分遷今溫縣趙堡等地;次子遷今新鄉市七里營,后裔分遷南莊、河頭等村;三子遷今武陟喬廟,后裔分遷今滎陽市古滎等地;四子仍住大封村,后代遷修武、焦作、溫縣等地。據不完全統計,苗子實的這一支后裔目前有11000余人,僅大封村苗姓就有3500多人。另據河南西平縣苗堂村《苗氏族譜》載:始祖苗公于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西平縣苗堂村,后分居于苗張村。河南禹縣《苗氏宗譜》載: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一老嫗率子、侄四人遷來河南,長子苗立本定居禹縣神垕鎮,次子苗立家定居郟縣苗黃莊,三子苗立誠定居襄縣苗府村,侄苗國寶定居禹縣白沙村。
清朝以來,苗姓不斷向周邊省區和海外發展,經過2600多年的繁衍發展,至今已遍布全國,總人數達90多萬。
改革開放以來,不少苗姓后裔到海外經商、求學、辦企業,有些已成為當地的知名人士。與此同時,東南亞、美國、加拿大等地和臺灣地區也有不少苗氏子孫回中原和故鄉尋根謁祖,投資辦廠。苗氏子孫不管在國內國外,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當地的經濟、文化建設做出了寶貴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