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軹國
軹國(今河南濟源市軹城鎮,有故城遺址),因出了我國古代四大刺客之一的聶政而聞名遐邇;又因軹國域內的漫漫軹道、巍巍軹關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軹國故城在營造方式上非常獨特。據20世紀80年代考古發現,城垣南北長1766米,東西寬1865米,面積約330萬平方米。東、南兩城墻還有殘垣,高1~9米,寬6~38米。已發現城門7處,水門遺跡2處。城墻系夯土筑成,含春秋、戰國、西漢諸文化層。城內出土有陶、骨、石、銅、鐵等器物。城內里坊設施較為規整,西北部傳為宮殿區,中心區的大明寺原為西漢軹侯所建的焚修香院,宋代舍為寺院,元代重修,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在城南門內,還有聶政故居。故城近郊,有泗澗古墓群,系故城貴族、官吏墓葬區,現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國家一級文物—漢褐綠釉桃都樹,就是在這里出土的。城北的屯軍村,為古代守衛故城的駐軍營房處。城西的留養村,則是故城輜重給養倉儲所在地。
軹國故城始建于春秋時晉文公收取陽樊(今屬濟源)之役,晉軍以戰車列圍,繼而筑城。因古代車轂外端、車軸末端和車廂兩側的欄木都稱軹,因而稱這座城為“軹城”。
軹城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先屬韓,后屬魏。秦置軹縣。西漢至南北朝,李朝、薄昭、李壽、寇贊先后被封為軹侯, 建侯國,故有“古軹國”之稱。西晉時,又置軹縣。唐貞觀元年(627年),并入濟源縣。
軹道
軹道,是豫北平原進入山西高原的交通孔道,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軹道形成于春秋,因軹邑而名。軹道的戰略地位從一開始就凸顯出來了。當時,晉文公東戰各諸侯國取得霸主地位,大多都是出兵軹道。軹道一直是古代中原地區通向山西高原的一條重要的官道。戰國時軹道原屬韓,后屬魏。《戰國策·趙策》蘇秦說趙王曰:“秦下軹道則南陽動。”這里所說的南陽,指濟源至新鄉一帶的黃河以北、太行山以南地區。軹道在當時諸侯相互征伐中的戰略地位,從蘇秦之說中可見一斑。商鞅變法之后,秦國日益強大,具備了吞并齊魏等國的物質基礎。此后,秦魏之間為爭奪軹道,多次進行戰爭,戰爭的結果是秦控制了軹道,并沿軹道攻取河內之地。可以說,秦得軹道,為后來奪取中原統一中國,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秦之后,軹道在軍事上的作用依然重要:東漢時期吳漢率部與青犢軍之戰,宋代岳飛部將梁興等人率部與金兵的王屋山之戰,明初馮勝與元軍將領擴廓鐵木兒的濟源之戰等,都發生在軹道上,或把軹道作為軍事交通線,調兵遣將,運送糧秣,補給軍需。古老的軹道,就像一條歷史大道,記錄著朝代的興衰、歷史的滄桑以及充滿血與火的戰爭風云。
軹關

在古軹國境內,還有一處與軹道同等重要的關隘—軹關,因當軹道之險,故名軹關。軹關位于濟源市西部22公里處的封門口村東,俗稱封門口,戰國時置關,當豫、晉交通之要沖,屬“太行八陘”之第一陘。陘者,山脈中斷之地也,亦稱山口。太行山古有“天下之脊,東西巨防”之稱,是黃土高原邊緣的一道天然屏障。它從北京自北而南至新鄉折而向西,綿延千里,為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的分界線。其山勢險峻陡峭,海拔高度均在千米以上。整個太行山脈只有八個山口,古稱八陘。

軹關,《資治通鑒》卷一百八,“燕主垂屯軍鄴西南,月余不進。西燕主永怪之,以為太行道寬,疑垂欲詭道取之,乃悉斂諸軍屯軹關,杜太行口”,即此。古人云:“關當軹道之險。”也就是說,太行八陘之中,唯有設于軹道上的軹關最為險要。軹關兩山夾峙,呈“V”型,關門闊僅丈余,號稱“封門天險”。史載古代道路上設置關隘,一方面是為了軍事防御控制交通,另一方面也是征收關稅的重要設施。自秦代始,這里即設有關隘,并多次發生攻守戰。北齊天寶三年(552年),懷州刺史平鑒調集工匠整修軹關,加強了防御工事以拒西魏;北齊河清三年(564年),斛律光率卒二萬,沿軹關筑長城二百里置十三戍,史稱該長城為齊嶺。同年九月,北周大將楊標進攻軹關,北齊太尉婁睿憑借軹關天險和堅固的長城工事,抵御來犯之敵,并破北周軍于軹關,生擒楊標。今齊嶺長城遺跡仍依稀可見。后幾經戰亂,軹關毀而復建,建而又毀。明洪武初年,又置軹關,并派重兵把守。軹關的最后一次重建,是在清咸豐六年(1856年)。當時,為了防范農民起義軍從中原突破軹關,進入山西,繼而威逼京城,清政府重新勘察軹關舊址,在兩山之間重建關樓,以青石為拱、糯米湯攪拌石灰為漿,關樓墻體十分堅固。重建后的關樓,高四丈五尺,門寬二丈二尺,并筑左右關墻六十丈整。還在關樓左側的南山筑炮臺,右側的北山設望臺。關口立有山西巡撫王為的“旨令碑”,碑文通令過往人等:“照得封門口為晉豫兩省出入門戶……察關門啟閉有常,不可漫無限制,為此示仰弁及過往軍民人等知悉;每日黎明開關,定昏閉關,該弁眼同上鎖,無論風雨,必依時啟閉。凡過往行人,多須留心察看,如遇實有形跡可疑,始許盤詰,送垣曲縣究問。夜間分班值守關樓,兼在附近巡查,不許曠誤。”
如今,漫漫軹道,巍巍雄關,已在歷史發展的緩慢進程中由興而衰,由衰而逝了。昔日軹道上戰馬嘶鳴、殺聲震天的場面,已成不堪回首的昨天。古軹道在奔馳的車輪下,悄然發生著變化,變成了光滑平坦的柏油路,變成了連接省道、國道和高速公路的干線公路。一切都今非昔比了,就連那設于軹道上的巍巍雄關,也在解放戰爭的戰火硝煙中化為烏有,今日唯遺跡尚存,給前來憑吊軹關的文人墨客和游人們留下了不盡的遐思。
(作者單位:河南省濟源市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