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各級領導班子換屆,就是要按照領導干部的提拔任用條件,把那些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的干部放到領導崗位上去。不管你是誰,夠條件的就上,不夠條件的就下,沒有任何照顧遷就的余地。讀了“北方農夫”最近的一篇文章,才知道我的這一想法太天真、太幼稚了。
“北方農夫”從一些鄉鎮干部那里了解到“換屆換下來的干部到哪里去了”的“秘密”:一是減下去的副書記都當了副局長。“換屆以前,一個鄉鎮有三到四名副書記。這次要求一正兩副。于是,縣委就在換屆之前,把多余的副書記全部安排到縣直各局任副局長。比如有一個22人的局,現在已經有了6名副局長。縣里人數最多的一個局,現有9名副局長。為什么會這樣安排呢?這是因為上邊雖然要求鄉鎮黨委班子必須‘一正兩副’,但對縣直部門設多少局長并沒有剛性要求。”二是換屆期間不少干部得到了想得到的“待遇”。“精簡,說起來容易,真的減到誰的頭上,誰也不會高興。所以縣里就采取了一種‘安撫’政策。在副科的后邊,加一個‘正科’的括號;在股級的后邊,加一個‘副科’的括號。這樣一來,不論崗位變與不變,都皆大歡喜。這次換屆,這個縣光括號就加了70多個。”
副書記改任副局長,干部職務后面加括號,這類“變通”,這不是什么人都能想得出的辦法,需要有超人的智慧,而這種智慧只有長期在“官本位”思想觀念的浸泡中才能具備。所以,我將其稱為“官本位”的智慧。
這種智慧不但“北方農夫”先生所在的縣里有,我所在的城市里也有,而且還挺有創意。就在我讀到“北方農夫”那篇文章的當天,我的市政協的朋友因為換屆退到了二線,成了“常委不提名”。“常委不提名”是個什么東西?聽他解釋了好半天,我才似懂非懂。朋友換屆前是政協常委,因為過了本屆常委提名的年齡,又不到退休的時間,有關部門便給了這么個“常委不提名”的稱呼。據說,這稱呼有很多講究。其一,說明你上屆是常委;其二,說明你這一屆是因為年齡過杠而沒有被提名;其三,依然享受常委的待遇。不但如此,“常委不提名”既區別于“員”,因為“員”不論是在職務上還是待遇上都低于常委,又不會占“員”的職數。這樣,無論是對準備競爭當“員”的還是“常委不提名”者本人都是皆大歡喜。瞧,起的這名字,考慮的方方面面、上下左右的這周到勁兒,如果不是深諳“官本位”精髓怎能想得到!“常委不提名”,應該是干部職務中的一個新品種吧?
“常委不提名”之類“官本位”的智慧,無疑是“官本位”思想的產物,是對官員特權的照顧和庇護;這是只有官員才能享受得到的待遇。無論想象能力再豐富,也不會想到給哪個農民后頭加個括號,注明享受干部退休待遇;也不會在哪個工人后面加個括號,注明享受科級或處級待遇……他們畢竟還沒有占到“本位”上,沒有那種資格。(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