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前總理拉賓既不是強硬的“鷹派”,也不是主和的“鴿派”,他善于不失時機地表現為既強硬又靈活,故人們送他一個精明過人的“鷹爪鴿”的綽號。
真正把拉賓推上軍事生涯輝煌頂峰的是1967年6月5日爆發的第三次中東戰爭。當時,在美英等國的支持下,以色列軍隊秘密地在前線調集部隊,擴充裝備,對戰爭作了周密的部署。可在臨戰前,女總理梅厄夫人的內閣有點徘徊不定了。身為軍事統帥的拉賓,對內閣的態度很是惱火。長年的軍旅生涯,使他養成了直率、辦事果敢的性格,也自然不能容忍梅厄夫人的優柔寡斷:“夫人,目前我軍是萬事俱備,只等一聲令下。為了爭取戰爭的主動權,我們應該早日開戰,先發制人。”
6月5日清晨,拉賓指揮以色列空軍按原定方針對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等國發動閃電襲擊,當天,埃及開羅、亞歷山大、塞得港等主要空軍基地的飛機幾乎損失殆盡,敘利亞和約旦空軍也受重創,三國共損失三百七十四架飛機和許多導彈基地。接著,以色列陸軍以裝甲部隊作先導長驅直入,在六天內奪取了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城東區、加沙地帶、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等共計六萬五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埃、約、敘三國損失兵力六萬三千,近五十萬阿拉伯人淪為難民。
作為這場震驚世界的“六·五戰爭”的主要組織者和指揮者,拉賓成了以色列公眾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同時也使他趾高氣揚地走進了軍事家辭典,接受人們的膜拜。
“六·五戰爭”結束后不久,盛名之下的拉賓將軍卻告別軍人的榮譽宣布退役,這激流勇退之舉很令外界人士摸不著頭腦。其實,這正是女總理梅厄的杰作。通過這場六天的戰爭,梅厄夫人對拉賓表現出的卓越品質和領導才能極為賞識,把他從軍隊中挑出來,是為了全面培養他的治國之才,因為“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大以色列”的事業在等著他。
梅厄夫人給他的第一個“美差”是以色列駐美國全權大使。為了從美國的鉗制中撈取點自由和通過討價還價得到援助,梅厄夫人需要拉賓這樣一個精通軍事的硬派人物在遙遠的美利堅合眾國縱橫捭闔。這樣,脫去軍裝的拉賓攜著女總理的厚望和夫人莉厄來到了華盛頓。
在美國,出入外交官場的拉賓周旋于觥籌交錯之中,彬彬有禮地根據國內發來的指示玩弄外交辭令,不免感到老大不自在,他認為這樣的養尊處優使自己變得害羞和矜持,而美國白宮的政治家們卻說他嚴厲且冷峻。自我感覺和外界評論總是有差異的,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拉賓在異國的土地上表現出的智慧、對美國政治的好奇以及夫人莉厄那外向開朗的女性魅力,很快使拉賓成為華盛頓的新聞人物。
拉賓的大使生涯到了第五個年頭的時候,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了。1973年10月6日,恰逢猶太教的贖罪日,埃及總統薩達特對大國控制忍無可忍,拍案憤起,攆走蘇聯“顧問”,揮師強渡蘇伊士運河,一舉摧毀了被以軍吹噓為固若金湯的“巴列夫防線”,突入西奈半島。與此同時,敘利亞軍隊在戈蘭高地同以軍展開激戰,包圍重鎮庫奈特拉;巴勒斯坦游擊隊出動兩萬五千人次在以軍后方攻擊;阿爾及利亞等國派出坦克和空軍支援部隊;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實行石油禁運。由于美蘇兩個大國的介入,這場戰爭演變成了世界軍事史上消耗和損失率罕見的一次戰爭。在彈雨血火的十八天中,以色列損失坦克八百四十輛、飛機一百一十架,消耗了北約“陶式”反坦克導彈庫存總量的百分之九十,其它彈藥消耗也占用了以軍儲備的百分之五十。
面對阿拉伯人的巨大打擊,悲觀的情緒開始籠罩以色列國,一片哀嘆過后,自然把怨氣撒潑在梅厄夫人領導的內閣身上,使得女強人果爾達·梅厄成為眾矢之的。為了挽救內閣的難堪局面,精明的梅厄夫人決定把拉賓召回國內,用他昔日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喚起國人的自信心,為內閣注入活力。這樣,離任回國的拉賓大使在1973年12月搖身一變成為梅厄內閣的勞工部長。在此后的大選中,由于梅厄夫人的刻意提攜,拉賓一躍成為工黨的核心領導人物之一。
最后,在梅厄夫人的支持下,時年五十二歲的拉賓成了以色列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理。
拉賓出任總理后,雄心勃勃地整肅內政,在經濟和社會問題方面以及軍方內部推行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這與他在外交方面的對策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身為總理,他更多的是要同他的美國盟友打交道,有了五年駐美大使磨練出來的功夫墊底,他在談判桌上顯得頗為得心應手,揮灑自如;也就是在這時,強硬且靈活的外交手腕開始使他名揚世界。
作為談判高手的拉賓很懂得策略,這使得他能在同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博士舉行的艱難談判中獲利。那是在1975年8月底,奉白宮之命在阿以雙方斡旋的基辛格,剛剛結束與埃及總統薩達特進行的數小時談判,便匆匆趕到以色列。
在機場同前來歡迎的拉賓握手寒暄后,他本想到下榻的賓館去寬衣解帶好好睡上一覺,以養精蓄銳,舌戰拉賓。哪料精力充沛的拉賓極為熱情,盡管天色已晚,還是徑直把他拉到了總理辦公室,在那里等待的助手們早已拉開會談的架子。盛情難卻,基辛格只有客隨主便,像被趕的鴨子一樣不情愿地上了架。精疲力竭的基辛格博士真是聰明一世,糊涂一時,中了拉賓的以逸待勞之計:隨著時間一小時一小時地流逝,雙方的與會者都因體力不支而垂下了頭,最后只剩下毫無倦意的拉賓和眼皮不斷打架的基辛格“在鼾聲中對話”了。談判進行了一整夜,其結果不言自明,以色列如愿以償:美國承諾不與阿拉法特領導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談判,以色列獲得了大筆新的援助項目和一個F—16戰斗機中隊。事后,當拉賓在內閣會議上通報談判的情況時,一位部長忍俊不禁,打趣說:“您不該這么對待我們的基辛格博士。”拉賓聳了聳肩,兩手一攤,不無得意地調侃說:“您錯了,因為一個疲憊的亨利將是一個清醒的亨利。”
讓基辛格上其圈套,拉賓的政治精明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摘自《世界著名猶太人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