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安全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
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應當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和諧社會是一種有層次的和諧,其核心層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其保證層是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協調發展,其基礎層是有一個安全和健康的生態環境。因此,和諧社會必須在一個安全、穩定的生態環境中才能保持發展。沒有安全的生態環境,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便不能生存和發展,和諧的人際關系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目前在我國社會眾多的不和諧因素中,人與自然的不和諧最為突出,只有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才能解決其他的不和諧問題。
生態安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環境問題同人口、資源問題一起構成當今社會發展的三大制約因素,這其中尤以生態環境問題最為引人注目。改善生態環境,建設良好生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近幾年來,我國在生態建設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投巨資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和“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等10大重點生態工程,使我國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一個明顯標志就是建成了一些保護功能增強、風險指數降低的穩定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穩定,必須以生態安全作保證。衡量生態是否得到改善的一個基本標尺,是看生態建設是不是真正進入了較為安全的時期。因此,生態安全作為生態環境改善的一個基本標志,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客觀要求。
眾所周知,自然環境的好壞,對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關系極大。如果人們生存在一種不穩定不安全的自然環境里,就會為與自然抗衡和斗爭付出巨大代價,就會帶來許多社會問題。“九八洪災”除了讓我們遭受慘重的經濟損失外,其嚴重后果就是造成社會在一段時間內的不穩定,甚至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大興安嶺特大森林火災遺留至今的問題,除了仍在恢復重建的森林生態植被的繁重任務和巨大經濟負擔外,同樣是社會問題依然在困擾著我們。這些災難給我們的一個深刻啟示就是要高度重視生態安全問題。生態安全是生態和諧的象征。因此,生態是否安全,是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的前提條件。
發展經濟,除了要求有穩定的社會環境外,更主要的是要有豐富的資源。也就是說,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首先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然而,有些資源是無論付出多大努力都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因為它的存量是一定的、不可再生的;而有些資源則可以實現可持續利用與發展,因為它的儲量是動態的、可再生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以森林、草原、濕地等為主的生態資源。良好的生態,是生態資源量豐質優的外在反映,是實現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前提。只有生態資源安全,才能保證生態良好;只有生態良好,才能實現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安全為和諧社會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支撐
如果把和諧社會建設看成是一項可持續的工程,那么它就需要有一種可持續推動的動力,這種動力就必須在生態安全中得到保證。生態安全關系人類的生存、健康與發展,是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生態安全是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由于生態系統的泛聯系化,一旦一個區域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超過“閾值”,就會發生連鎖反應,最后將會危及到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所以,生態安全應該受到各國政府的格外重視。人與自然間矛盾的激化必將影響人與人、國家與國家間的關系,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的生態系統是沒有國界的,生物圈的任何一個部分遭到破壞,都會危及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安全,危及人類的安全。任何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生態危機成本和生態安全效益都會外溢,都會關系到周邊國家和地區,乃至全球的利益。因此,生態安全是人類共同利益之所在,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無論它多么強大都沒有能力單獨解決生態安全問題,這就決定了在生態安全問題的解決上必須加強區域合作和國際合作。
絕大多數生態過程一旦超過“臨界值”就不可逆轉,大自然的報復往往不給人類糾正錯誤的機會和“重新選擇”的余地。資源枯竭、環境退化造成的生態危機通常很難在一代人、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手里挽回,若要彌補或補償,往往需要付出十倍、百倍于當時預防、及時治理的代價。因此,我們必須始終關注生態安全問題。而且生態安全的“效益”或治理生態危機的“成本”會發生代際“轉移”。生態危機一旦發生,導致生態危機的諸因素的生成、作用和消除時間非常長,這就可能導致成本或效益的代際轉移。也就是說,前一任的政績,很可能是后一任的包袱或隱患;前一任承擔了的成本,可能要到后一任、后幾任、幾十任才見成效。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以最大的努力致力于生態安全建設,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創造條件。
生態安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生態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安全,確保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正常進行,是每一個國家政府最基本的職能。日益突出的全球環境危機,如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水資源惡化、土地退化、森林危機、生物多樣性減少和有毒有害物質污染與越境轉移等所構成的生態安全問題,使人們認識到,生態安全一旦遭到破壞,不僅影響經濟發展,還直接威脅人的基本生存條件。生態安全與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政治安全關系十分密切,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政治安全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而國家生態安全則是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政治安全的重要基礎。
生態安全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實際上也是生態環境的變遷史,更是人類與環境關系不斷演化的歷史。在人類文明史上,古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古希臘文明毀滅的原因,除了戰爭、統治階級的沒落外,重要原因是土地失去對生命的支撐能力。在我國幾千年文明史中,人類與自然的矛盾從未像今天這樣突出,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開始愈來愈面臨資源瓶頸和環境容量的嚴重制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破壞了自然生態的再生產能力,經濟的再生產就無法維持,子孫后代也就失去了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生態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生態安全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人均壽命,使人們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小康社會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最關鍵。目前,我國的生態環境形勢令人擔憂,一些地方水、空氣、土壤和固體廢棄物等污染相當嚴重,生態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一些地方群眾喝不上干凈的水,呼吸不上新鮮空氣,給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危害。因此,保障生態安全是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