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反思與轉向

2007-01-01 00:00:00曾代偉
現代法學 2007年5期

摘 要:西方經濟—社會史學經典著作《英國莊園生活》,是對中國法律史學研究狀況進行反思的一面鏡子。通過研讀該書可以得到一個重要啟示:當下中國法律史學研究方法應做出必要的轉向。《英國莊園生活》所體現的經濟—社會史學研究方法即其中一個可能的選擇。

關鍵詞:經濟——社會史;法律史;研究方法;轉向

中圖分類號:DF091 文獻標識碼:A

一、《英國莊園生活》的學術背景

英國著名社會歷史學家亨利·斯坦利·貝內特(Henry Stanley Bennett,1889-1972)所著《英國莊園生活:1150-1400年農民生活狀況研究》一書,是一部視角獨特,又引人入勝的西方經濟—社會史經典著作。亨利·斯坦利·貝內特(Henry Stanley Bennett,1889-1972)《英國莊園生活》,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1937年初版,本文主要參考龍秀清等翻譯的同名中譯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19、20世紀之交,西方歷史學界開始醞釀著一場革命,傳統的歷史學所謂傳統的歷史學,主要是指由德國歷史學家蘭克(Leopold Von Ranke)所開創的“科學的”歷史學。這種歷史學存在著兩個重大的局限:第一,蘭克式的史學側重于帝王將相的個人史以及政治史、軍事史、外交史的研究,而往往忽視了人民大眾的群體史以及社會史、經濟史、文化史的研究;第二,這種史學形成了一種歷史主義的傾向,將人間一切事物納入歷史研究的軌道,試圖以歷史學作為研究人間一切事物的惟一方式,嚴重限制了歷史學的眼界。開始朝著社會科學取向的歷史學轉向。在研究內容上,這種研究轉向使得“各式各樣社會科學取向的歷史學,織就了從定量的社會學與經濟學研究方法和年鑒學派的結構主義,到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那樣一道方法論的和意識形態的光譜。”[1]與研究內容的轉向相伴而生的是研究方法的定量化、個案化,宏偉的敘事方法宣告終結,取而代之的是對特定時段和具體個案的研究。歐洲與美國的歷史學家開始將研究的重心轉向社會史、經濟史和文化史領域,同時將歷史學更密切地與各類社會科學聯系起來,用社會科學的經驗、方法研究歷史。在美國,以特納(Frederick Jackson Turner)、羅賓遜(James Harvey Robinson)為代表的“新史學派”開啟了邊疆史研究,同時有選擇地借用不同的社會科學用于歷史研究。在法國,1929年由費弗爾(Lucien Febvre)和布洛赫(Marc Bloch)主辦的《經濟和社會史年鑒》的創刊,標志著法國“年鑒學派”的形成。這一學派更是高舉反對傳統史學的大旗,模糊各學科之間的界限,大力倡導“整體的歷史”,更加注重應用社會科學的方法進行歷史研究。在英國,這場新史學革命來得稍微晚一些,但是也導致了在制度史和經濟史領域內的批判。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英國莊園生活:1150-1400年農民生活狀況研究》一書作為“劍橋中世紀生活與思想”叢書的一卷得以問世。這從一側面反映了當時在英國歷史學界所發生的研究轉向。本書作者亨利·斯坦利·貝內特系英國劍橋大學著名學者。他憑借在中世紀史學和中世紀文獻研究方面浸淫日久的功力,歷時12載,從微觀個案的研究與分析出發,從社會、經濟和法律之間的深度聯系著手,重塑了12-14世紀英國莊園農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立體型與全方位的景觀及他們日常的生產生活的制度空間。此書自1937年出版以來,每兩、三年即重印一次,至今已經重印16次,已成為中世紀社會、法律研究領域內的基本書目,其學術魅力經久不衰。

作者選擇1150年至1400年的英國莊園作為研究對象是有其意義的。1066年諾曼征服以后,封建制度被正式輸入到英國本土,并逐漸得以確立。1150年至1400年這一時間段正好與英國歷史上的“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t,1154-1399)統治時期相重合,是英國封建制度和君主等級制度從確立到鼎盛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英國法治、自由、民主等進步因素的萌芽時期。法治、自由、民主的因子已經植根于這段歷史之中1150年-1400年時期,是英國普通法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英國自由和法治傳統開始奠定的時期。亨利二世(HenryⅡ,1154-1189在位)任用巡回法官巡視全國,擴大了王室法庭的司法權限;推行陪審制度代替神判法。對英國普通法傳統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無地王”約翰(John,1199-1216在位)在1215年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給予貴族和自由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以法律保護,意義深遠。亨利三世(HenryⅢ,1216-1272在位)在七位重要伯爵的脅迫下,于1258年通過《牛津條例》,放棄專制王權,并規定定期召開國會,使得等級君主制基本確立。愛德華一世(EdwardⅠ,1272-1307在位)重視立法工作,發展議會制度,制定了大量法律。推動了英國普通法的最終形成。。然而,對于這一時期發生在英國農村莊園之中的農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慣例、制度在社會、經濟生活背景中的具體演進過程,卻缺乏研究。正是基于彌補這一不足的愿望,才促使貝內特進入到這一研究領域。貝內特一反傳統的政治、法律分析的途徑,成功地在社會、經濟的互動當中從微觀角度觀察了慣例、制度的演進路程,也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了英國莊園日常生活的圖景。

二、《英國莊園生活》中的法律圖景與研究方法

《英國莊園生活》不僅僅是一本經濟——社會史意義上的歷史學書籍,而且也是一本法律史意義上值得研讀的法學經典著作。與伯爾曼(H.J.Berman)的恢弘巨制《法律與革命》中條分縷析地介紹西歐法律制度的形式以及規模宏大地敘述法律制度的演進相比,貝內特則提供了一個更加個案化的研究文本,《英國莊園生活》可以看作是對《法律與革命》論點的一個詳細的圖解,一種具體而微的全面描述。具體描述可見《中古英國莊園生活的畫卷》叢林鳶 http://finance.sina.com.cn2005年11月30日作者向我們展現了在中世紀的英國莊園中,鄉村慣例是如何與莊園的經濟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是如何在長期而廣闊的時空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的。此書對于我們當代的中國法律史學的研究方法,有著重大的啟發意義和實踐價值。

從結構上看,全書12章,從教堂始,以教會終,充分體現出宗教在中世紀歐洲社會生活中的中心位置。不過與宗教在中世紀歐洲日常生活中所處的神圣位置相比,令我們更感興趣的是法律的功用。事實上,法律似乎在中世紀的日常生活中更每時每刻地與普通民眾發生著關系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諾曼征服后的英國莊園中,盛行的法律主要還是習慣法或慣例。即在民眾的日常生活或與領主的斗爭當中所自發形成的,規范他們的權利與義務,調解他們的糾紛與爭端的地方性的知識。。全書涉及法律的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分布于書中各章,在莊園與耕作、莊園居民、地租和勞役、農民負擔、莊園管理等章節中,涉及與莊園社會、經濟生活緊密相關的各種慣例、制度。這些慣例和制度切實作用和影響到每個農民的日常生活。我們可以視之為“實體的法”。 二是集中于第八章“莊園法庭”對莊園糾紛解決機制和司法具體運作過程的描述,我們可以視之為“程序的法”。由習慣和制度組成的“實體的法”與由慣例和程序組成的“程序的法”,共同構成了英國的莊園法律體系。

宏觀研究通常指出:“到12世紀,西方基督教世界包括農奴在內的全部農民都享有受法律保護的權利。其中包括按某些條件和要求持有領主土地的權利和接受領主保護和庇護的權利。所有農民都有使用包括牧場、草地和森林在內的公共村社土地的的傳統權利”[2]。但是這種權利是如何得以實現的,則缺乏詳細的研究和論證。而貝內特正是力圖通過動態的、微觀的研究方法,在對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細致而深刻的分析中,描繪出當時農民通過莊園慣例或習慣法爭取權利,以及莊園法律形成過程的圖景。 

就“實體的法”而言,該書第二章“莊園與耕作”論及的土地權利問題,即是例證。土地問題無疑是封建社會的核心問題,貝內特以此為切入點,向我們揭示在經濟與社會背景下,慣例和習慣法是如何確保民眾實現其土地權利的。他并沒有急于向我們敘述法律的作用,而是首先為我們勾畫了法律運行的場所莊園的輪廓:“(農民)一家挨著一家,每家后面都有一個小院落或空地。村子周圍是公共地——可耕地——它在許多方面成為莊園組織最顯著的特征。……這些可耕地之外是草地,對村莊共同體來說,它與可耕地同樣重要。……再向外,就是大片的荒地、林地及森林。”[3]這就是中世紀英國農民生活的空間,法律的形成和演進,作用的發揮都在這個空間內展開。接著,貝內特通過對莊園耕地的敘述寫道“農民持有的份地并不是一整塊的,而是散落在這(指公共地)一大片地以及莊園的其他大塊地上。這是一種十分古老的原則:農民份地的本質特征就是,它們應該分成相應的小塊,并散落在整個公地上。”[3]32貝內特在給我們指出這樣一個具體慣例的重要性時,也分析這種慣例所帶來的影響,除了土地持有的碎化導致了費時費力以外,還隱含著一個更為麻煩的問題,由于土地的交錯,導致農民彼此之間經常發生對土地占有權的侵害,“有時他會挪動界石,以便獲得幾英尺的土地,有時他會犁掉自己與他人土地之間的田埂。在收獲季節,他會溜到鄰居的地里偷割一些燕麥,也會從別人的禾垛上順手拿幾捆麥子放進自己的車子里。簡而言之,在這種體制(即份地分散持有的慣例)下,人們很難確知哪些東西是屬于自己的;而且,即使他知道哪些東西是自己的,也要時刻提防他人的粗心和使壞。”[3]35于是,新的慣例或習慣法被創制出來以應對侵犯土地占有權的棘手問題,慣例或習慣法的演進便在細微的日常經濟社會生活的變動中得以體現。“他們通過私下協商、尋求領主保護或達成公共協議等形式,盡量減輕這些困難。……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逐漸成為更為正式的公共協議,由農民公共議定而成,并記入領主的法庭檔案,使其持久并具有更高的權威性。”[3]36

從“程序的法”看,在第八章“莊園法庭”中,作者論證了司法程序對權利的保護,詳盡敘述了莊園法庭的開庭周期、開庭時間、開庭時間的通知辦法、法庭的地點以及應該出庭的人員,將中世紀英國莊園的司法從歷史的迷霧中凸現出來。在進一步考察莊園法庭的實際運作中,作者詳細地重構了此后的英美法系注重程序的傳統,他條分縷析地重現了整個司法審判的過程,抽絲剝繭地分析了莊園法庭的分類和職能及陪審團的產生與作用。并以典型的案例說明莊園法庭通過司法審判形成新的慣例或修改舊的慣例,對莊園所有成員之間的糾紛進行裁決,保護莊園成員的符合傳統慣例的權利。它“并不只是領主用來對農民進行罰款和懲治的工具,它也是防止政策劇變的重要保證。……當農奴來到法庭之上接手或讓渡一塊土地的時候,在法庭上不僅有交換“權杖”的儀式,而且書吏會將這些事實記入案卷,農奴往往向法庭要求得到一份記錄的副本,以免出現任何疑問。……再者,因他人的傷害和過失而造成的損失,莊園法庭還可以為受害者提供既迅捷又經濟的獲得補償的途徑。”[3]195由此可見,莊園法庭通過一套比較完善的程序,不僅僅對農民的權利進行救濟,而且其程序本身也履行著對農民的權利進行肯定或確認的功能。

由此可見,早在中世紀時期,英國法治、自由的傳統已深深植根于民眾日常的生活之中。來自各莊園的地方性的“實體的法”和“程序的法”,最終經英國王室通過巡回法官的審議、討論、修訂之后熔為一爐,共同組成了英國普通法的實體內容。貝內特在這種經濟社會背景中,展現了一幅通過“實體的法”和“程序的法”而實現權利的活生生的圖譜,復原了慣例與習慣法調節民眾之間,以及民眾與領主之間的日常生活,規范彼此的權利和義務,解決他們的糾紛與矛盾,并促成英國普通法形成的歷史場景。

從貝內特的研究可見,第一,他非常擅長從微觀的分析中窺見整個社會和法律的宏觀變遷,見微知著。他對于慣例和習慣法的描述并不僵化,更愿意將其置于經濟、社會的大場景之中去思考,而又從微觀的視角切入,從社會結構的內部層次去發現法律是如何調節社會的,用微小的事例和變化說明整個社會和法律演進的趨向。他的研究,不只重視法律方面的考慮,也非常重視社會和經濟方面的觀察,特別重視法律與社會、經濟背景的互動。“他既關注村民所謂的法定身份,更關注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反對從法律概念到法律概念,閹割鮮活的歷史,從而豎起了挑戰概念化、標簽化歷史的大旗。”[3]4第二,在研究材料即史料問題上,作者不僅僅重視對勞役慣例簿、莊園土地清冊、莊園賬簿、法庭案卷等原始材料的充分搜集,而且還十分注重對家庭信函、農民日記、中世紀詩歌這些平時不為人所重視的材料的搜集,充分體現出他研究方法的從微觀處著眼的傾向。誠如作者所言:“一個現代的研究者,如果僅僅使用某個大村莊的法庭記錄,那他會對當代英國的鄉村生活得出十分片面的看法。中世紀也是這樣。我們固然有數不清的文獻資料,但是,有許多文獻我們寧愿用它來交換13世紀一個家庭的信函……還有許多契據冊、令狀卷、莊頭賬薄或莊園檔卷,我們寧愿用它來交換14世紀一個農民的簡要日記……”[3]2總之,貝內特的研究方法在他所處的時代是非常前沿的,極具創新價值,無疑在當時蓬勃發展的新史學革命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筆。

三、中國法律史學研究方法的反思

通過對《英國莊園生活》的解讀,貝內特的研究方法對于我們當代法律史學研究者的啟迪,顯然是深刻而意義深遠的。在此,我們不妨對中國法律史研究方法作簡要回顧:“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研究中國法制史的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法學與史學相結合的方法。……第二種是傳統研究方法。……另外,如社會學等一些研究方法也被少量的運用,雖然尚未形成潮流,但為今后的研究打開了視野,拓展了思路。”[4]諸如梁啟超、楊鴻烈等,都屬于“史法結合”一派,以新史觀為指導,注重歷史研究的路徑,通過歷史的方法研究中國的傳統法律。而沈家本、程樹德等,注重對歷史典籍中法律資料的搜集、辨偽、考據,形成法律史研究中的傳統一派。在老一輩法史學者中,瞿同祖的《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一書,運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結合傳統法律的社會背景與社會作用進行論述。這是中國法律史學者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研究中國傳統法律較早的嘗試,拓展了研究的渠道,開闊了研究的視野,具有重大學術意義。瞿同祖在《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的導論中談到:“法律是社會產物,是社會制度之一,是社會規范之一。它與風俗習慣有密切的關系,它維護現存的制度和道德、倫理等價值觀念,它反映某一時期、某一社會的社會結構,法律與社會的關系極為密切。因此,我們不能像分析法學派那樣將法律看成一種孤立的存在,而忽略其與社會的關系。任何社會的法律都是維護并鞏固其社會制度和社會秩序而制定的,只有充分了解產生某一種法律的社會背景,才能了解這些法律的意義和作用。”(《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中華書局 2003,導論第1頁)這段話充分表明了作者研究的重點并不在法律本身,而更重視法律所產生、所依賴的社會土壤;更加注意法律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遍覽目錄與全書,《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與同時代的其他法制史書籍不一樣之處非常明顯,其不是在朝代劃分之下對各朝代法制的概說,而代之以在家族、婚姻、階級、巫術與宗教等社會學意義的概念統率之下引用中國法律史史料,透視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值得一提的是,瞿氏注意到了法律的實效問題。他在《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的導論中寫道:“研究法律自離不開條文的分析,這是研究的根據。但僅僅研究條文是不夠的,我們也應該注意法律的實效問題。條文的規定是一回事,法律的實施又是一回事。某一法律不一定能執行,成為具文。社會現實與法律條文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只注重條文,而不注意實施情況,只能說是條文的、形式的、表面的研究,而不是活動的、功能的研究。”[5]這一點無疑與貝內特在對中世紀英國莊園研究中將法律與社會、經濟結合分析有共通之處,都注重從社會與法律的細微中,發現社會發展的趨向和法律演進的路徑。

近年來,“中國學界加強了與國際及港澳臺地區的交流,翻譯了一批日本與西方學者的有關研究著作,……學術交流打開了中國法制史學界的研究視野,改進研究方法,拓展學科的研究領域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中國法制史學界關注的熱點。”[4]40在對過去五年中國法律史研究的回顧中,我們發現:盡管在過去五年當中,法律史學界的研究中不乏創新的嘗試,但是研究更多是在擴大和應用新材料,拓寬研究的新領域方面著力。而對于研究方法的創新、理論的深化方面則有所欠缺查閱過去五年(2002-2006)刊載于《法學家》的年度“中國法律史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我們就可以得到這種有寬度、無深度的印象。。

當然,并非所有學者都忽視研究方法的探索,例如,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梁治平已開始側重于特定時期和特定領域的社會學方法的運用。他1996年出版的《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與其之前出版的另兩部著作《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法辨:中國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等書相比,他把研究重點從特定文化類型的法律轉移到日常生活中的法律中來,開始采用法律社會學的方法去研究中國傳統法律。另外,還有從社會經濟史研究轉向法律史研究的黃宗智,其代表性論著有《華北的小農經濟和社會變遷》(中華書局1986)、《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華書局,1992年)、《民事審判與民間調解:清代的表達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等。他的法律史研究同經濟史、社會史和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是緊密交織在一起的。在研究方法上,黃宗智也試圖通過對中國傳統司法審判的研究窺見中國社會、經濟的變化。但有的學者雖然意識到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轉向的重要性,其研究卻深受西方“現代化范式”的影響,以西方經驗層面的法律制度及其價值來評判中國法律制度的功效和道德優劣,用西方法律的理想圖景來印證中國法律的圖景;有的學者過分追求理論創新的技巧而缺乏強大的理論力量,而且也常常不自覺地陷入西方中心主義的陷阱。參見鄧正來:《中國法律向何處去:建構“中國法律理想圖景”時代的論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102頁;強世功:《想起了黃宗智——本土化與法學傳統》,北大法律評論第一卷第二輯,法律出版社。在對2005年中國法律史學學術研究回顧中,曾憲義先生等也指出:“與法學其他學科相比,中國法律史學科的研究顯得呆板并思路陳舊,很少出現觀點新穎、資料功底扎實的力作。”[6]這表明我們依舊有必要在中國法律史的研究方法上繼續進行反思和探索。當代法律史學界的研究者必須在研究方法上注意克服已經出現的問題,同時不斷的進行理論的批判和方法的創新,以推動中國法律史學研究的深入發展。

法律史的研究應當注重對第一手資料的挖掘、整理和應用,這是中國法律史學界的一個優良傳統。同時,法律史研究的前景應當是開放式的,應該充分吸收社會史、經濟史乃至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并且在研究當中,注意結合經濟、社會、法律的互動分析,從微觀視角出發,創建一種更全面的、更貼近人的、能夠在微觀的個案中反映宏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的法律史。這應該是中國法律史研究方法創新所應趨同的方向。

四、中國法律史學研究方法的轉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方法的創新無疑有助于中國法律史學研究領域的拓展和理論探索的深入。而當下歷史學界盛行的經濟——社會史研究方法,就可能為我們提供一個進行學術反思與借鑒的工具。本文所解讀的《英國莊園生活》一書,實際上就是運用經濟——社會史學方法的一部成功的先行之作。

在此,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經濟——社會史(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的發展歷程。西方經濟——社會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的“新史學革命”。經濟——社會史學科在20世紀30年代,法國年鑒學派形成以后日漸清晰起來。年鑒學派的早期理論就包含了注重對經濟與社會之間的互動的重視。經濟——社會史學的興起,與經濟史的衰落有著密切的關系。20世紀60年代,由于計量史學的流行,經濟史學陷入了一種非歷史化(Unhistorical Cast of Mind)的境地《經濟——社會史:歷史研究的新方向》中的《西方學者眼中的經濟——社會史》一文中詳細介紹了這種非歷史化傾向的危害。北威爾士大學的Eric Kerridge在“Looking to the future”中指出:由于經濟學家、統計學家滲入歷史研究領域,帶來了一些非歷史化的觀念,使得經濟史變成了一堆單純數據的搜集和計算,嚴重忽略了經濟與社會的緊密聯系。他力倡經濟史學家與社會史學家聯合起來,開始新的綜合;劍橋大學的Alastair.j.Reid在“A Marriage of Covenience?A View of EconomicHistory And Its Patners”中認為經濟史和社會史有內在的聯系,主張他們吸收新的思想和方法,利用其他學科,發掘新材料,運用新方法去揭示歷史上的結構和趨向。。過多的經濟學概念和統計方法的應用,并不能解決經濟史研究中的難題,反而使得歷史研究走進了死胡同。“經濟史發展面臨著很大問題,并引起英國學界的極大關注。60年代新建立的社會科學研究協會在1966-1967年間就經濟史發展方向進行了討論,決定拓展經濟史的研究領域,將其調整為經濟——社會史學科,并予以資助。這個學科成立了自己的學會,有自己的研究經費。”[7]作為西方的一個發展中的、充滿活力的新興學科,經濟-社會史學具有如下特征:“其一,經濟與社會互動的歷史”;“其二,整體的歷史”; “其三,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歷史。”[8]

當代西方學術界,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學科之間的邊界愈來愈模糊,逐漸占據了主流位置。事實上,包括法律史在內的歷史學學科劃分,實際上都是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學術發展,專業化、具體化的結果。這種劃分,更多意義上是出于研究需要、政治需要或學術上的方便。但是這并不能夠抹殺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互通性。歷史本身是不能分割的,學科細化可能會限制理解,于是,在經濟史向經濟——社會史過渡中出現了多學科互動、綜合性理解的趨向。同時,經濟——社會史的研究方法也在人文社會科學總體轉向的背景下逐漸轉向具體的個案研究,單個的時段、民族、社區等成為研究的基本單位,透過對微小單位或側面的觀察和剖析,以期能夠取得對此單位或側面的細致整體的分析結論。這種研究方法通常被形象地稱作歷史或社會的“顯微鏡”方法。但是經濟——社會史的這種研究方法又并不囿于個體研究,正如在《英國莊園生活》這一研究范例中所展現的那樣。這種研究方法立足于微觀的個案研究,但是最終還是趨向于在點滴的經濟、社會的歷史變遷中發現法律的演進路徑,說明時代發展的主題,細致入微而又不失大氣。這也正是《英國莊園生活》一書以及經濟——社會史學的研究方法給予我們的最重要的啟示。

當然,中國法律史學的研究不僅要借鑒國外的研究方法,更要超越西方。但是如何超越?黃宗智教授的文章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示。他倡導從實踐的認識,而不是西方經典理論的預期出發來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理論架構,從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實踐中理解中國的社會、經濟、法律和歷史。他也推崇費孝通式的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深入到中國的具體社會中去認識中國。但是他也指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妨借助于有用的西方理論,尤其是針對西方現代形式主義主流的理論性批評”[9]。另外,徐忠明教授也對中國法律史研究中在研究范式上超越西方和回歸本土做了探討。指出 “我們不僅要用‘內在視角’來考察中國法律史,而且運用‘外在視角’來照亮中國法律史”[10]。這就意味著:第一,對于西方經典理論和研究方法,這是一個重要的、可以利用的資源,我們有必要批判性地引入、改造和運用。只有在虛心借鑒并加以消化和批判的基礎之上,我們才能夠談論如何對西方理論和方法進行超越。第二,以實踐的態度,從中國實際出發去認識中國,當然也包括了在中國法律史的研究中,回到中國歷史的實際中去。在研究方法上就要采取一種“向下看”的視角,研究中國歷史上的法律的具體運作過程和實際效果,研究歷史上的法律在當時經濟、社會背景下的實際意義。在研究具體問題的同時,還要具備一種“自下往上看”的意識,要通過對具體問題的研究返回到對中國社會和時代發展的總體把握上。就像《英國莊園生活》立足于英國封建社會形成與鼎盛的重要時段,深入英國鄉村,著力基本材料的梳理和歷史原貌的重構,復原接近于真實的歷史。這正是《英國莊園生活》一書給予我們的另一重要啟示。

在這里,我們試圖用《英國莊園生活》中所體現出的經濟——社會史學研究方法,為中國法律史研究方法實現一種可能的轉向做出闡釋。

首先,我們應對傳統的研究方法進行糾偏,不再側重于宏觀的描述,而轉向于立足個案研究的小范圍,同時注重多學科經驗的運用。充分地利用經濟——社會史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同時借用在人類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中的新方法、新理論,如:新制度經濟學中的產權理論、社會學中的社會分層理論等等。在對個案進行研究中,充分重視法律與當時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關系,詳細審視法律對經濟、社會的推動作用,經濟、社會對法律的影響結果。不過,利用這些理論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對其進行檢討或必要的修正,使之能夠在中國歷史語境下應用,這是必須給以重視的問題。這種應用的結果不只是用理論說明問題,而且是要通過理論的運用引起學者對理論、方法充分的反思與突破。利用“本土資源”建構中國語境下的概念和理論,這才是我們引入理論的終極目的。

其次,對于史料的應用也應該給予和研究方法同樣的重視。在經濟——社會史學研究方法的視角下,除了新史料的發掘與利用之外,我們利用的史料不僅僅限于法庭案卷和地方檔案等官方文本,還應當包括詩歌、民諺,甚至歷史上農民日常生活中的歌謠等等。因為官方文本畢竟是“死”的,其記載并不一定符合事實。我們需要的是直接來自民間的鮮活的資料,并與來自官方的文本相互參證,才能使資料在最大限度上貼近于歷史的真實。這也符合經濟——社會史研究方法的微觀取向。

第三,在研究中必須回到中國的歷史實際中去,從中國歷史的實際出發,認識和理解中國歷史上的法律,并深刻地把握他們與社會、經濟的互動作用。這種研究既不能淪為史料的繁冗堆砌,也不能不加批判地運用西方理論,更不能濫造不符合歷史實際的概念。 

要之,中國法律史學的研究方法應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推陳出新,新理論和新方法的引入與應用將拓寬研究的領域,增強銓釋的深度。當代的中國法律史研究,已經開始打破學科間的堅冰,出現了跨學科融合的趨勢并邁出了轉向民間社會的步伐。當然,我們并不否認宏觀性的研究方法對于中國法律史學的重要意義,我們所期望的只是通過這種研究方法的轉向,實現百余年前德國歷史學家奧托·欣澤(Otto Hintz)所希翼的前景:“我們想了解的不僅是山脈和顛峰,而且還有山基;不只是表面的高度和深度,更是整個大陸板塊。”[11]作為經濟-社會史學領域的經典文本,《英國莊園生活》無疑給以我們明確的啟示:隨著研究領域的擴展和研究內容的深入,中國法律史研究應該轉向一種自下往上審視的,從微觀向宏觀延伸的,從經濟與社會變動中把握法律變遷的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的轉向中,又必須立足于中國歷史的實際,既反對盲目的濫用或誤用西方理論,也反對隨意的粗制或濫造理論和概念。



參考文獻:

[1]格奧爾格·G·伊格爾斯.二十世紀的歷史學:從科學的客觀性到后現代的挑戰[M].何兆武,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2.

[2]哈羅德·J·伯爾曼.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M].賀衛方,高鴻鈞,等,譯.北京:中國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399.

[3]亨利·S·貝內特.英國莊園生活:1150-1400年農民生活狀況研究[M].龍秀清,孫立田,趙文君,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31. 

[4]劉海年,馬小紅.五十年來的中國法制史研究[C]//韓延龍.法律史論集第三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5]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 

[6]曾憲義,鄭定,馬小紅.2005年中國法律史學學術研究回顧[J].法學家,2006(1):40.

[7]龍秀清,譯.西方學者眼中的經濟——社會史[C]//.侯建新.經濟-社會史:歷史研究的新方向.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362

[8]侯建新.經濟——社會史:整體的和民眾的歷史[C]//.經濟——社會史:歷史研究的新方向.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27-30

[9]黃宗智.認識中國—走向從實踐出發的社會科學[J].中國社會科學,2005(1):93.

[10]徐忠明.中國法律史研究的可能前景:超越西方,回歸本土[J].政法論壇,2006(1):14 .

[11]彼得·柏克.歷史學與社會學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6.

本文責任編輯:張永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综合色天天| www精品久久| 黄色片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四虎综合网| 999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91精品综合|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www.99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aV在线| 91人妻在线视频|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亚洲天堂2014| 欧美在线天堂|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看看一级毛片|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久久黄色视频影|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免费高清毛片|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亚洲av无码人妻| igao国产精品|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亚洲人人视频| 婷婷激情亚洲|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第一色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激情乱人伦| 亚洲91精品视频| 亚洲另类色|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国产免费a级片| 日韩在线1|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婷婷|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亚洲动漫h|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综1合AV在线播放| 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的|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a欧美在线|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