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技攻關項目阿霉素脂質體技術將實現產業化
江蘇省金壇市經貿局日前傳出消息:國家科技攻關項目“鹽酸阿霉素脂質體藥物制造技術”最近被常州金遠藥業制造公司和常州太平洋藥物研究所攻克,并成功完成中試。這表明我國阿霉素脂質體技術指標不僅達到歐美國家先進水平,而且具備產業化生產能力。
脂質體是一種人工制備的磷脂類生化物質,屬攜有雙層包膜的脂質小囊。這種定向藥物載體,可以作為各類治療藥劑的人工膜和賦形劑。通過各種給藥途徑,它可以使包裹的藥物具有靶向作用,能準確地擊中病變部位、組織和細胞,從而增強藥物的療效,減少藥物的治療劑量并降低藥物毒性。目前國際上只有美國、英國、德國掌握鹽酸阿霉素脂質體藥物生產技術,我國多年來一直依賴進口。
常州金遠藥業制造公司和常州太平洋藥物研究所用國產原料研發成功的鹽酸阿霉素脂質體注射劑,其主要技術指標包裹率高達99%以上。超過了歐美國家,從而高標準高要求地保證了療效,降低了毒副作用。據項目負責人透露,目前該項目已經進入車間建設和新藥臨床報批階段。
瑞典科學家發現腸癌新療法
據瑞典國家電視一臺近日報道,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研究人員利用白細胞免疫療法治療腸癌,獲得滿意效果。
據報道,研究人員成功發現了白細胞中抵抗癌細胞的成分,他們提取病人血液內的白細胞并經過實驗室培養和繁殖,再通過輸血將白細胞送回病人體內,從而增強了病人的免疫力,阻止癌細胞進一步擴散。
由于這種療法是從病人體內提取白細胞并輸回病人體內,所以副作用極小。
目前的臨床試驗表明,與傳統療法相比,上述方法給病人帶來的痛苦較少。從該方法的療效上看,患者的壽命一般都得以延長,有些病人的腫瘤甚至完全消失。
日本專家發現鹽分排泄障礙引發高血壓的機制
尿液在腎臟中形成時,肌體內多余的鹽分會排入尿液,起到調節血壓的作用。日本專家經動物實驗發現了這種鹽分排泄功能出現障礙引發高血壓的機制。
多數高血壓病例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許多病例的起因尚不完全清晰。其中,鹽敏感性高血壓是由于肌體攝取了過量鹽分而又不能順暢排出而引起的。
綜合當地媒體近日報道,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副教授內田信一領導的研究小組此次通過動物實驗發現了Ⅱ型假性醛固酮減少癥發病的具體機制。Ⅱ型假性醛固酮減少癥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高血壓癥,醫學界普遍認為此病的原因是鹽分排泄量降低。
在實驗中,研究小組成員通過基因操作使實驗鼠出現與Ⅱ型假性醛固酮減少癥相同的癥狀。研究人員分析基因改造后的實驗鼠,發現它們腎臟中的一種蛋白質異常活躍,使得實驗鼠的身體過多地吸收已經排入原尿(血液流經腎小球時濾入腎小囊的濾液,原尿經機體進一步吸收后形成尿液)中的多余鹽分。這種鹽分排泄障礙使實驗鼠的體液增加,最終引發高血壓。
Ⅱ型假性醛固酮減少癥患者數量很少,但本次研究揭示的鹽分與高血壓的關系卻在許多高血壓病例中都存在。
腎素一血管緊張素系統是已知的肌體調節血壓的系統,現有的降壓藥多數也是針對這一系統產生作用。內田信一表示,鹽分排泄與腎素一血管緊張素系統是完全不同的血壓調節機制,本次成果帶來了全新的降壓藥開發思路。
我國自主研制的人用禽流感疫苗進入Ⅱ期臨床試驗
我國自主研制的人用禽流感疫苗——大流行流感疫苗,近日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進入Ⅱ期臨床試驗。
據了解,這次獲準進入臨床研究的大流行流感疫苗分兩種,一種是大流行流感病毒滅活疫苗,將先在I期成人組臨床試驗研究基礎上進行Ib期試驗,增加疫苗劑量,將年齡范圍擴大到12至70歲,以評價不同劑量疫苗在各年齡人群中的臨床耐受性和安全性;另一種是大流行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將先進行I期臨床試驗,把年齡范圍進一步擴大,增加3至ll歲的兒童組。在此基礎上同時開展成人組的Ⅱ期臨床研究,以進一步比較不同劑量、不同免疫程序下兩者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并最終確定疫苗的免疫劑量和免疫程序,擬定注冊標準。
大流行流感疫苗是由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同研制的。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建三說:“如果Ⅱ期臨床試驗完成了,就意味著我們掌握了人用禽流感疫苗的關鍵核心技術。同時,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我們正在進行疫苗生產能力建設,保障一旦大流感發生,能夠及時提供有效的疫苗,控制大流感蔓延。”
人用禽流感疫苗是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和國家重大攻關課題項目。通過這項研究,我國已經建立起相應的技術研發平臺,它不僅能制備出人用禽流感疫苗,來應對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大流行,而且能在禽流感病毒發生變異后,根據病毒迅速進行疫苗生產,這項研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研究發現與心肌梗死相關的基因變異
冰島和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科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通過大規模調查發現,一種常見的基因變異會使人罹患心肌梗死的幾率明顯增加。
冰島“遺傳解碼”公司與美國埃默里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過去8年內調查了4587名曾患心肌梗死的患者,并挑選了12769名健康人作為對照組進行基因分析。
結果發現,染色體9p21區域內的一種常見基因變異會導致人罹患心肌梗死的幾率顯著增加。對比分析顯示,與那些該基因未變異者相比,攜帶這種變異基因的人患心肌梗死的幾率要高出1.64倍,而且其早發心肌梗死(男性在50歲以前,女性在60歲以前)的幾率更是高出2.02倍。
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上述發現為研究罹患心肌梗死的規律提供了新思路。
“沉默”基因的“表達”幫助實驗鼠修復受損心臟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研究發現,實驗鼠體內一個原本“沉默”的基因得到表達后,實驗鼠就能自我修復受損的心臟。這一發現有助于尋找心臟病的新療法。
傳統的心臟病療法包括進行“搭橋”手術繞過受損心臟的壞死細胞進行治療以及進行心臟移植手術等,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中采用的方法卻迥然不同。
研究人員發現,實驗鼠體內有一種名為cyclinA2的基因,它只在實驗鼠處于胎盤的時期表現活躍,而在成年實驗鼠體內保持“沉默”。cyclinA2與細胞再生有關。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通過基因技術使一部分實驗鼠體內原本“沉默”的cyclinA2基因得到表達,對另一部分實驗鼠則不進行任何操作,然后使這些實驗鼠都患上心臟病。結果發現,cyclinA2基因得到表達的實驗鼠得以幸存,而對照組實驗鼠則因心臟衰竭而處于死亡邊緣。
這一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國《循環研究》雜志上,研究人員下一步打算在人身上進行此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