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象征主義詩學 感應 通感 客觀對應物 非個性化
摘 要:象征主義詩學在西方文論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它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詩學觀,對當時和以后世界詩歌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尤其是“感應”“通感”“象征的森林”“客觀對應物”“非個性化”等觀點,對詩歌的創作和欣賞都具有指導意義。
象征主義詩歌是世界詩歌史上的一個輝煌燦爛的時期,它經歷了十九世紀中后期的前期象征主義和二十世紀初期的后期象征主義兩個階段,取得了豐碩的文學業績,產生了波德萊爾#65380;韓波#65380;魏爾倫#65380;馬拉美,以及后期的威廉#8226;葉芝#65380;T#8226; S#8226;艾略特#65380;保爾#8226;瓦雷里#65380;萊納#8226;里爾克等著名詩人,留下了許多珠玉之作。究其成功的原因,是與他們有一整套科學#65380;完整,實用性#65380;操作性都極強的詩學有關。象征主義詩學是經過幾代人的完善#65380;發展而成的,它博大精深,我們只能就其中最主要的幾點,加以分析#65380;論述,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65380;“在那美麗的叢林里”①
在象征主義者看來,世界由兩個層次組成,一是生滅無常#65380;變動不居的物質世界;一是不生不滅#65380;永恒的精神世界#65380;本體世界。這兩個層次在時間上共存,在空間上相互滲透,而且這種相互滲透是廣延的#65380;普遍存在的。這種關于世界的兩個層次的看法來源于叔本華。按叔本華的觀點,第一性的不是現象世界(物質#65380;空間#65380;時間#65380;因果),而是構成物質的永恒形式以及理念的根本意志,即本體世界。象征主義者接受了叔本華的觀點,認為現象世界不是詩歌所應表達的,因為它是不真實的,充滿著虛幻和痛苦,黑暗無常,所以他們主張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他們所說的“最高真實”往往是詩人的神秘感受#65380;瞬間印象#65380;飄忽的夢幻#65380;難以捉摸的情思或高度抽象的觀念,它是一個與物質世界隔絕的自足的“另一個世界”,即本體世界,它才是真實的,才有真#65380;善#65380;美。
同時,他們認為這兩個世界是相互滲透的,所以,自然界的萬物之間,自然與人之間,人的各種感官之間,以及各種藝術形式之間,都有著內在的隱秘的相互聯系,即感應。感應使世界成為一個整體,也使通感和藝術的象征成為可能。正如波德萊爾說的:“一切,形式#65380;運動#65380;數#65380;顏色#65380;芳香,在精神上如同在自然上,都是有意味的,相互的,交流的,應和的。”②萬事萬物都是象征的,即互相之間都可以呼應,彼此成為象征物。這樣就使在傳統詩學中僅作為一般表現手法和修辭方法的“象征”成為一種全新的觀察事物#65380;表達情思的方法,客觀物象失去了它在傳統詩學中的價值和地位,“整個可看得見的宇宙,不過是個形象和符號的金庫”③,不過是詩人情感的“客觀對應物”,是一座“象征的森林”。
波德萊爾是象征主義詩歌的奠基者,他創作了許多著名的象征主義詩歌,同時也提出了許多很有建樹的象征主義詩學觀,十四行詩《感應》就是一首形象地論述上面提到的象征主義詩學觀的詩歌:“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不時發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語音;/行人經過該處,穿過象征的森林,/森林露出親切的眼光對人注視。/仿佛遠遠傳來一些悠長的回音,/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統一體,/像黑夜又像光明一樣茫無邊際,/芳香#65380;色彩#65380;音響全在互相感應。∥有些芳香新鮮得像兒童肌膚一樣,/柔和得又像雙簧管,綠油油像牧場,/——另外一些,腐朽#65380;豐富#65380;得意洋洋,∥具有一種無限物的擴展力量,/仿佛琥珀#65380;麝香#65380;安息油和乳香,/在歌唱著精神和感官的熱狂。”④這首詩被稱為“象征派的憲章”,它描繪了人類徜徉于與生存環境頗為相似的“象征森林”的情景。在第一節,詩人描繪出一個鮮活的#65380;具有生命力的大自然,它與人息息相通,互相呼喚#65380;感召。在第二和第三節,他提出了兩種相互關聯的“感應”形式:水平感應和垂直感應。水平感應主要指各種感覺之間的感應。詩人從這個感應物向那個游動,以溝通不同感覺之間的聯系,即通常說的“通感”。第二節的三行是表現通感的名句,芳香的嗅覺,分別與兒童肌膚的觸覺#65380;雙簧管的柔和的聽覺#65380;綠油油牧場的視覺相溝通。垂直感應,指由物質客體以及引起的感覺層面到抽象觀念和個人情愫層面的運動。所謂垂直,指感應物處在不同層次或不同平面上,詩人從表層感應物向深層下潛,以溝通淺層感覺與內在精神#65380;情感的聯系。借詩人的話說,即“仿佛琥珀#65380;麝香#65380;安息油和乳香/在歌唱著精神和感官的熱狂”,從對琥珀的視#65380;麝香的嗅#65380;安息油的觸等感覺,到可以意會的乳香的虛味,再到靈魂深處飄渺的精神意義,逐層下潛,最后把這一切融為一體,直到無限玄虛的世界。
法國象征主義詩人阿瑟#8226;蘭波出色地完成了波德萊爾和魏爾倫提出而沒有具體化的任務,使象征主義成為可以理解并操作的詩歌流派,他的《彩色14行詩》就被奉為實踐波德萊爾“感應”論的典范與奠基石:“黑A#65380;白E#65380;紅I#65380;綠U#65380;藍O#65380;母音們, /我幾天也說不完你們神秘的出身:/A是圍繞著惡臭的垃圾嗡嗡叫的/蒼蠅身上黑絨絨的緊身衣;∥E是蒸汽和帳篷的潔白,高傲的冰峰,/白色的光線,傘形花微微地顫動;/I是咳出的鮮紅的血,怒火中燒/或深自懺悔時美麗雙唇的笑;……”⑤在這首詩中蘭波企圖給聲調染上色,又使色彩帶上音樂,實現色彩#65380;音樂#65380;聲調三者的轉換,溝通普通視覺#65380;聽覺,使形#65380;色#65380;味#65380;響#65380;動等因素融合起來,增強象征性。這就是著名的音#65380;色#65380;聲相通論。此詩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可謂是對波德萊爾感應理論的形象闡釋。
二#65380;“在藝術形式中表現情緒的唯一方式是找到客觀對應物”⑥
象征主義者把詩歌看作思辨認識的工具,強調表現個人的理念和感情,但不允許直接去描述它們,而是以外界存在的某種具體事物當作標記或符號,去暗示這些理念和感情是什么,正如讓#8226;莫里阿斯在《象征主義宣言》中所說的,象征主義力圖“給理念裹上一層可感知的形式”⑦。他們的這種觀點,是受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流行的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康德#65380;叔本華等哲學家認為,可以通過表面達到先驗的現實;感性世界只是精神世界的反映;人要力圖通過不同感覺的材料,抓住連接精神與物質的秘密關系,這種關系給人以了解世界的鑰匙。詩歌就是要在感性世界中,尋找出精神世界的“客觀對應物”,“通過可見之物,通過無生命的自然傳遞最短暫#65380;最復雜#65380;最道德的感覺”⑧。詩人無非是一個翻譯者#65380;辨認者,即從世間萬事萬物中發現象征關系#65380;尋找象征物,即“客觀對應物”。
“客觀對應物”(Objective Correlative)是T#8226;S#8226;艾略特提出的,他認為:“在藝術形式中表現情緒的唯一方式是找到‘客觀對應物’;換句話說就是找到一組事物#65380;一種情況或一系列的事件來作為某種特定感情的公式;從而只要提到它們……就會馬上引起這種感情。” 也就是說他認為詩歌創作不可像浪漫主義詩人那樣直抒胸臆,袒露直陳,而應訴諸于一系列象征物(包括意象#65380;場景#65380;事件#65380;典故#65380;引語等),將主觀抒情變為客觀象征,從而創作出情思深廣#65380;韻味濃郁#65380;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境界,形象地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用有形賦無形,讓我們像“聞到玫瑰花香般地感知思想”⑩。
尋找“客觀對應物”說到底就是以外界存在的某種具體事物當作標記或符號,表現隱含哲學思想的具體內容,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表現力。象征符號符合藝術審美的具象特征,它使抽象意蘊同具體形象相融合,賦予形象以超越自身意義的更為豐富的思想內涵。這樣它就往往具有暗示性,需要通過聯想體驗形象所傳達的含義,調動讀者的多種感官從各個角度去捕捉形象的意義。至于如何進行暗示,在馬拉美看來,精神狀態不能直接陳述,而應“一點一滴地去復活一件東西,從而展示出一種精神狀態,或者選擇一件東西,通過一連串疑難的解答去揭示其中的精神狀態”[11],這也就是艾略特所極力倡導的尋找“客觀對應物”,使詩人的思想#65380;情感#65380;觀念具象化,而具象化的思想#65380;觀念#65380;情感則應該保持其復雜性#65380;模糊性與朦朧性,猶如水中望月,霧里看花,能夠反復涵詠而興味無窮。
象征主義者推崇詩歌的音樂性,也是與尋找客觀對應物#65380;暗示出于同一目的——使難以言傳的思想#65380;觀念#65380;情感等,能夠更好地表達出來。在他們看來,語言是笨拙而僵硬的,無法追隨心靈的柔波與閃光,而音樂則與人的精神活動天然契合,最能展示精神的律動與流姿,具有語言所無可比擬的表現功能,因為音樂是“語言停止處的語言”,它所具有的抽象性和不確定性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種朦朧的#65380;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魅力,正是象征主義者力圖使詩具有的東西。魏爾倫在詩歌《詩藝》中高度肯定音樂的價值和意義:“音樂,至高無上,/奇數備受青睞,/沒有什么能比在曲調中/更朦朧也更曉暢。……我們還追求色調,/不要色彩,只要色調!/噢,只有色調才能使夢與夢相連,/使笛子與號角協調!……音樂,永遠至高無上!/讓你的詩句插翅翱翔,讓人感到她從靈魂逸出/卻飛向另一種情愛#65380;另一個天堂。”[12]象征主義認為,日常生活深處隱藏著理性無法感知的奧秘,只有通過藝術,特別是音樂和使用音樂語言的詩,才能到達。詩歌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用意象暗示理念,進而直觀地領悟那個本體世界,因而,記憶音樂性的詩就應當是認識#65380;理解世界的最高形式。
三#65380;“詩歌不是表達個性,而是逃避個性”[13]
“非個性化”(impersonal theory)理論是象征主義的精髓,它是由后期象征主義的代表T#8226;S#8226;艾略特提出的。在西方文論史上,一般是把艾略特作為英美新批評派的創始人,實際上是很牽強的,事實是他的“非個性化”理論和他對十七世紀玄學詩的重新研究對后來新批評派的產生有一定的影響,嚴格意義上說他是后期象征主義詩人和文論家。艾略特創造的名詞中影響最大的是他關于創作過程的“非個性化”或者說“超個性論”。這一理論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它一反傳統觀念,而提出了一種新的關于詩人個性和詩的關系的看法。我國歷來就有“詩言志”之說,而在二十世紀初期艾略特之前英國的詩論沿襲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傳統,也認為詩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艾略特卻一反傳統,明確提出:“詩不是放縱感情,而是逃避感情;詩不是表達個性,而是逃避個性”[14],并認為一個作家的發展過程是“不斷犧牲自己#65380;不斷消滅個性”[15]的過程。艾略特的非個性化理論之所以被認為是象征主義的精髓,就在于它揭示了象征主義詩歌的本質特征。“象征”來源于希臘文Symbolon,是一剖為二,各執一半,再次見面拼為一體,以示友好的木制信物,后來引申為某個觀念或事物的代表。象征與比喻不同,比喻只作間接修飾用,如玫瑰比喻美女,喻體和本體未必有什么實質上的聯系;象征中意象大于字面意義,要求體現本體的實質,如以“荒原”象征日趨沒落的現代世界,含義比較深廣。黑格爾指出:“象征首先是一種符號”[16],“象征所要使人意識到的卻不應是它本身那樣一個具體的個別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事物。”[17]可見,象征的本體意義中,就包含著以具體的事物,去隱含普遍的具有深厚寓意的思想#65380;情感。艾略特的偉大就在于他慧眼獨具,觸及到了象征主義的本質之處。他認為生活與藝術之間存在絕對的#65380;不可逾越的界線,作家的感情經驗必須先經過一個非個人化的過程,即把個人情緒轉變為普遍性的#65380;藝術性的情緒,才能進入作品。“印象和經驗對作為個人的詩人重要的或許根本不能入詩,而那些對詩事關重要的可能對詩人來說是無關緊要的。”[18]他一再強調“藝術的感情不是個人的”[19]。在《傳統與個人才能》一文的結尾時他又說:詩中的感情活在詩中而不在詩人的生命中。“藝術的感情不是個人的。而詩人要達到這種無個性的境界就非使自己全部服從于創作中的作品不可,而他除非不只生活在當代而且能生活在古中之今,除非他能夠感到已過去的,而又能感到其中的活生生的……”[20]所以他吁請詩歌應表現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廣情思,要反映出時代的風貌,表達出一代人的精神狀態。象征主義詩歌是一個有著系統的理論體系,又有成功的創作實踐,在世界詩歌史上創造了豐碩業績的文學派別,面對它我們有許多的話題可談,但由于篇幅所限,我們只能點斑窺豹#65380;滴水探海,來一瞥它深邃精到#65380;系統豐富的詩學理論,讓它引領著我們走進現代主義詩歌的殿堂,去領略它斑斕多彩#65380;獨具風韻的美。
(責任編輯:水 涓)
該文是甘肅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文學研究”(編號:0510—02)系列論文之一。
作者簡介:黃濤梅(1962-),甘肅隴東學院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外國文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① 魏爾倫.加布里埃爾.在那美麗的叢林里[A].孟慶樞.西方文論選[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99.
②⑧ 波德萊爾.對幾位同代人的思考[A].孟慶樞.西方文論選[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96,296.
③④ 黃晉凱等.象征主義#8226;意象派[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21,228-229.
⑤⑨⑩ 張英倫等編.外國名作家傳(下)[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343-344,13,15.
⑥ 艾略特.哈姆雷特[A].艾略特詩文集[M].李賦寧譯.北京: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13.
⑦ 查爾斯#8226;查德威克.象征主義[M].周發祥譯.昆侖出版社,1989,8.
[11] 馬拉美.談文學運動[A].孟慶樞.西方文論選[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14.
[12] 魏爾倫.詩藝[A].孟慶樞.西方文論選[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2-303.
[13][14][15][18][19][20] 艾略特.傳統與個人才能[A].艾略特文學論文集[M].北京: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 8,8,4,6,5,8.
[16][17] 黑格爾.美學[M].上海:商務印書館,1979,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