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股骨粗隆間骨折;動力髁螺絲釘;老年人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6-0690-02中圖分類號:R 681.8文獻標識碼:B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展,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由于老年患者多數并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或潛在的內科系統疾病,非手術治療臥床時間長,并發癥多,病死率高。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可以迅速恢復肢體功能,減少全身并發癥。我院自2003年3月~2006年12月采用動力髁螺絲釘(DCS)治療老年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32例,取得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 一般資料 本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齡59~84歲(平均72歲)。受傷至手術時間3~10 d,平均5.5天。受傷原因:行走跌倒20例,車禍9例,無明顯外傷者3例。3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按Evans分型:Ⅲ型7例,Ⅳ型14例,Ⅴ型8例,逆轉子間骨折3例。伴其他疾病20例:其中冠心病3例,高血壓病15例,肺氣腫1例,腦血栓后遺癥4例,合并其他外傷2例,糖尿病11例,老年慢性支氣管炎6例。
2.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給予脛骨結節骨牽引或皮牽引,內科醫師協助下積極治療合并癥,在術前充分準備的條件下,于傷后3~10 d行手術治療。采用硬膜外麻或氣管內插管全麻,患者仰臥位,患側臀部墊高約20°,髖外側直切口,暴露股骨大轉子頂點及下方外側,顯露骨折線,恢復頸干角,保持下肢力線,有大轉子骨折的將其復位,用復位鉗或克氏針固定,股骨頸下方穿入細克氏針來判斷前傾角,在大轉子尖或其下1~2 cm及大轉子外側突出的前中1/3交界處鉆入導針,C型臂X線機透視導針位置良好,測量長度,三聯擴孔器經導針擴孔,攻絲后擰入DCS頸釘,使其鋼板緊貼外側股骨干皮質,小粗隆有骨折的將其復位并經鋼板固定或鋼絲牽拉復位固定,上好其他螺釘,擰緊髁螺釘端螺帽,完成加壓。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3~5 d。鼓勵病人深呼吸以利排痰,嚴重骨質疏松患者同時給予骨質疏松藥物治療。術后3 d使用CPM被動活動髖關節,第3周鼓勵在家人陪護下扶雙拐下床活動,但嚴禁患肢負重,8~10 周根據X線骨折愈合情況開始部分負重。
結果
本組病例均得到9~16個月(平均11個月)的隨訪。除1例術后并發肺氣腫死亡外,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時間為4~5.6個月,平均4.6個月。髖內翻畸形1例,髖關節疼痛2例,無股骨干骨折、大轉子繼發骨折等并發癥。術后隨訪根據患者有無疼痛、能否獨立行走、髖關節活動及跛行等綜合評價[1],優24例,良4例,可2例,差1例,優良率為90.3%(28/31)。
討論
DHS是目前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應用最廣泛的標準手術方法[2],它使用了較高強度套筒鋼板聯接結構,結構穩定,具有動力性與靜力性加壓作用的特點。同時還具有操作簡便、準確、用時少、創傷小等優點。但是在不穩定性股骨粗隆間骨折中,由于轉子外側骨質缺乏連續性,近端拉力螺釘無法使骨折遠、近端形成有效加壓,反而容易造成近端骨折塊向下方移位。特別是對于逆轉子間骨折及骨折線在大轉子下2~3.5 cm的粗隆間骨折,因DHS頸釘無合適的入釘點,而存在明顯的缺點,而DCS的頸釘入釘點的位置較高,近折端有兩枚螺釘固定,固定較DHS牢固,能有效防止髖屈伸時的旋轉移位,避免內固定松動。可作為DHS內固定的一個補充,尤其適用于逆轉子間骨折[3]。
DCS是釘板結合,根據骨折的具體情況可以正確選擇近端拉力螺釘(頸釘)入釘點,手術操作方便,鋼板易與股骨干軸線相一致,便于復位,使骨折間加壓,增加骨折的穩定性。DCS頸釘與鋼板的角度為95°,為使鋼板與股骨干緊貼,牢固,頸釘的角度應盡量與股骨縱軸線成95°,選擇相對短的頸釘,尤其是對于骨質疏松者,更應注意頸釘的長度[4]。應特別強調DCS頸釘置入的位置和深度,對移位的小轉子應予以復位,并使第二枚螺釘穿過小轉子骨皮質,才能最有效地控制骨折近端,使固定牢固。骨折端不宜過度加壓,以免股骨頸變短,使臀中肌力臂縮短,髖關節外展乏力。鋼板和股骨外側貼附后,助手維持牽引復位,轉子部近端后側要用器械托起,臨時用持骨器將鋼板和股骨固定,防止第二枚螺釘擰入小轉子前近折端下沉,導致向前、后成角畸形的出現。為避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對于股骨近端冠狀面的骨折,僅復位主要骨折塊,恢復股骨近端內側皮質的連續性,不宜過多暴露,以減少對股骨近端血供的破壞和手術創傷。
DCS屬于偏心固定,內側皮質缺損產生的內翻應力會集中于外側的鋼板上,引起螺釘切割股骨頭、螺釘松動、釘板交界處斷裂或髖內翻等并發癥。只有骨缺損被修復,骨結構完整性得到基本恢復,內固定才能獲得最大的穩定性[5],才能夠有效的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小粗隆盡量解剖復位及牢固固定,如復位困難者,應一期取自體髂骨植骨,恢復內側皮質的連續性。對于骨質疏松者絞刀要慢性推進,盡量將通道周圍骨質擠向四周,增加頸釘固定強度,必要時在置入頸釘前注入骨水泥來彌補把持力不定[6]。術后盡早活動,但不能過早負重,任何堅強的內固定都不能代替骨性愈合,內固定失效和髖內翻發生的共同原因均為過早負重。因此,系統正確的術后康復鍛煉是預防術后髖內翻的關鍵。但下地時間和負重程度應根據患者的體質、骨折類型、移位程度、骨質疏松程度以及內固定的質量來決定。對于老年人不應過分強調早期下地活動,特別對合并嚴重骨質疏松患者,早期應在床上進行主動和被動功能鍛煉。
參考文獻
[1]羅從風,朱 越,王 磊,等.459例動力髖螺釘治療股骨轉子周圍骨折結果分析[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2,4:188-191.
[2]尹成忠,蔡賢華,任 鍵,等.DHS治療股骨轉子間不穩定骨折的療效評價[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3,18(4):275.
[3]謝瑞卿,張紹安,徐向峰,等.不穩定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治療分析[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4,19(7):484.
[4]陸 勇.動力髖螺釘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失敗原因分析[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3,18(11):730.
[5]王建輝,劉長貴,劉瑞波.PFN和DHS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生物力學研究及臨床療效觀察[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4,19(11):739-741.
[6]蔡 訓,譚國華,陳 虹,等.DHS固定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6,21(3):221-222.
(收稿日期:2007-08-10 修回日期:2007-11-06)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