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吸毒人員;血塊收縮時間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6-0716-01中圖分類號:R 446.119文獻標識碼:B
正常人離體血液完全凝固后,血小板釋放出血小板收縮蛋白,使纖維蛋白網發生收縮,析出血清,出現血塊收縮現象,因此,觀察血塊收縮情況,可間接了解血小板的數量和功能是否正常以及心血管系統疾病情況。吸毒人員由于受到毒品的毒害作用,不僅使機體生理功能紊亂和免疫系統下降,還對心血管系統直接產生毒性作用,引起心血管系統并發癥甚至導致吸毒者死亡。筆者在對吸毒人員進行血清分離時,發現其血塊收縮時間比正常人延長,現報道如下。
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選擇2006年8月至2007年5月在我院接受美沙酮治療的吸毒人員156例,其中男121例,女35例,年齡24~48歲,吸毒史2~8年;同時與本院門診健康體檢者128例進行比較,男女各64例,年齡18~55歲。
2.方法 抽取吸毒人員和健康體檢者空腹靜脈血3 ml(采血管均為普通真空采血管),抽后立即放入37℃水浴箱中,每30分鐘觀察一次,連續觀察48小時,記錄1小時、6小時、12小時、24小時血塊收縮時間(指完全收縮)。
3.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吸毒人員與健康體檢者血塊收縮時間不同,1小時后吸毒人員無一例收縮,健康體檢者有29例,占22.7%,6小時后吸毒人員有36例,占23.1%,健康體檢者126例,占98.4%,12小時后吸毒人員累計有134例,占85.9%,健康體檢者128例,占100%,健康體檢者血塊全部收縮;24小時后吸毒人員血塊完全收縮者累計有154例,占98.7%,2例不收縮,占1.3%。以上健康體檢者與吸毒人員各時段血塊收縮率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
討論
從結果看,大部分健康體檢者6小時后血塊已完全收縮,而吸毒人員6小時僅有23.1%,12小時有85.9%,24小時后甚至有2例不收縮的,吸毒人員血塊收縮時間明顯比健康人長(P<0.01)。由于長年吸毒,大部分的吸毒人員已發展為靜脈注射,使靜脈形成一串串硬結和紅腫,造成血管損傷,當毒品進入血液,還可直接損害心血管系統,引起心血管系統的并發癥,如血管痙孿、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毒品中摻雜的其他有害物質也對血管壁產生化學刺激及繼發感染,造成局部血管的阻塞,從而引起腦血管栓塞、大動脈栓塞的危險,甚至導致壞死性脈管炎[1]。其次是毒品進入血管,損傷血管及血管壁,加上靜脈注射引起血管的損傷,激活血小板活性,使血小板與損傷內皮下成分接觸、粘附,來自血液中的腎上腺素、血小板釋放的成分花生四稀酸代謝物TXA2,損傷內皮產生的二磷酸腺苷(ADP),以及少量已形成的凝血酶,血小板細胞收縮蛋白等刺激血小板,促使血小板收縮變性,聚集成塊,使小血管內血栓形成,引起栓塞[2];而由于血小板在血管中聚集,所形成的血栓子不斷消耗大量的血小板,使血液中血小板減少,當靜脈抽取血液時,由于血中血小板減少,血小板收縮蛋白減少,不能及時使纖維蛋白網發生收縮,造成血塊收縮不良,甚至不收縮。由此可見,研究吸毒人員血塊收縮時間,對治療吸毒人員并發癥特別是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田振和.禁毒戒毒知識手冊[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5,1-39.
[2]熊立凡,李樹仁.臨床檢驗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75.
(收稿日期:2007-07-12 修回日期:2007-10-30)
(編輯:梁明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