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激活全血凝固時間測定;體外循環;心臟手術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6-0695-01中圖分類號:R 654.2文獻標識碼:B
激活全血凝固時間測定(ACT)監測肝素水平能準確有效地提供臨床數據,使體外循環手術得以順利進行,是心內直視手術全身肝素化的重要監測手段,簡便易行,已被廣泛應用于體外循環心臟手術中。我院近幾年來進行65例體外循環手術,均用ACT監測指導肝素的用量,獲得很好的臨床效果,現將有關經驗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男38例,女27例;年齡5~63歲;體重9~61 kg。室間隔缺損18例,房間隔缺損15例,二尖瓣狹窄和(或)關閉不全11例,主動脈瓣及二尖瓣聯合置換術8例,動脈導管未閉3例,法樂三聯癥和四聯癥4例,肺動脈狹窄癥4例,左房粘液瘤2例。術前ACT生理值>150 s者16例,血小板計數<120×109/L者12例。轉流時間25 min~232 min。
2.監測方法 肝素化前,自頸內靜脈取全血2 ml,注入含硅藻土抗凝試管(北京產)內,輕輕傾斜震蕩數次,然后放入ACT監測儀(北京凱邁醫療公司產MD125型)流轉,同時按下計數器,直至儀器自動報警,試管停止轉動[1]。計數器所示即為病人ACT生理值。肝素化(3 mg/kg)后10 min、30 min、1 h和2 h均測ACT。ACT值在480 s以上不再追加肝素,否則予以追加。在拔除上、下腔插管后,從頸內靜脈緩慢注入魚精蛋白以拮抗肝素作用,其后10 min測ACT,如高于生理值即追加魚精蛋白,直至ACT達到生理值。
結果
本組病例肝素化后30 min ACT均>480 s。其中3例在肝素化后1 h ACT<480 s,有4例在肝素化后2 h ACT<480 s,均追加了肝素,其余未追加肝素。注入魚精蛋白后10 min有4例ACT高于生理值,均追加了魚精蛋白,其余未追加魚精蛋白。術后患者均安返監護室,引流管無較多的血液流出。
討論
目前普遍認為ACT生理值應在130 s以內[2]。本組病例術前有16例ACT生理值>150 s者,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采血注射器含有少量水分致血液稀釋;②患者有血小板減少等凝血功能障礙;③病人術前已用阿司匹林或潘生丁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藥物;④計時不準。為此,取血樣ACT監測時,不能混有組織液或使其它液體混入,注入血量要準確,不能超過測試管以上的刻度線,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ACT的準確性。
多數學者倡導首次肝素化用量為2.5~3.5 mg/kg。考慮到肝素抗凝的需要量及代謝速度差異很大,不同批號的肝素效能亦有差別,我院目前采用3 mg/kg的用量標準,所有病例肝素化后ACT均>480 s,即均達到轉機要求。有3例在肝素化后1h ACT<480 s,有4例在肝素化后2 h ACT<480 s,均追加了肝素,隨后監測ACT均>480 s,符合轉機要求。說明在手術過程中肝素在體內的代謝速度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因此,為避免使用肝素的盲目性,防止抗凝不足或過度及拮抗不當所致的不良后果,在轉流中應密切監測ACT。應用ACT監測,能有效地防止因肝素用量不足或過量所帶來的不良后果。本組所有病例均未發現任何并發癥,術后恢復良好。
ACT監測在魚精蛋白拮抗肝素方面亦起重要的作用,有助于防止魚精蛋白用量過大或不足。由于魚精蛋白本身亦具有抗凝作用[3],且還可引起血壓下降等副作用,為此我們先用小劑量魚精蛋白中和肝素,隨后根據ACT監測值逐步追加魚精蛋白,直至ACT達到生理值,避免因過量的魚精蛋白而導致凝血功能障礙,給術后滲血的診斷和處理造成困難。本組有4例ACT高于生理值,均追加了魚精蛋白,使ACT達到生理值,其余未追加魚精蛋白。所有病例術后均安返監護室,引流管無較多的血液流出,取得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姚 莉,鄧妮惠,杜宜敏. 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中監測ACT的體會[J]. 護士進修雜志,2004,19(8):753.
[2]何爭鳴,許蓼梅,孫蘭英,等. 體外循環手術患者術前血小板計數與ACT的關系[J]. 中國醫師雜志,2003,17(1):117.
[3]郭 濤, 尤繼賢. 魚精蛋白與肝素三種不同比值對ACT值影響[J]. 錦州醫學院學報,2005,26(6):58.
(收稿日期:2007-02-13 修回日期:2007-11-07)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