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肢體腫脹;創傷早期;赤黃散(酊);自制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6-0705-01中圖分類號:R 274.3文獻標識碼:B
創傷早期容易出現毛細血管破裂,組織間水腫出現腫脹,是骨折的常見伴隨癥狀,處理不當,長時間不消退,可直接影響肢體血液循環,有引發肢體缺血性肌攣縮或缺血性壞死的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又因功能障礙致肢體反復腫脹,而且影響創傷的修復。我們自2002年10月~2006年10月采用自制赤黃散(酊)外用治療創傷后肢體腫脹276例,收到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本組276例,男172例,女104例。年齡最大者84歲,最小者6歲。其中單純軟組織損傷86例,合并橈尺骨骨折者93例,脛腓骨骨折37例,踝部骨折43例,足跖骨骨折17例。均有肢體腫脹、疼痛,皮膚色亮或青紫,肢體活動不利等臨床表現。傷后就診時間最短15分鐘,最長3天。入選條件:單純軟組織損傷、骨折經閉合整復外固定術后肢體腫脹者。排除皮膚破潰或感染,開放性骨折傷口未愈者。
2.治療方法 ①自制赤黃散:藥用赤小豆,酒制川大黃組成,共為研末、過篩,硫酸鎂、冰片(晶體)適量加入蜂蜜,文火加熱至溶解,入中藥粉及少許陳醋調勻備用,均勻攤平于石膏綿紙或棉墊上,襯之單層棉紙敷于患處,單純軟組織損傷者用寬膠布粘貼或繃帶包扎固定,隔1~2天更換一次;伴骨折者在整復后外加夾板或石膏外固定。并囑患者肢體早期主動功能鍛煉。②酊劑用赤黃散及適量硫酸鎂、冰片加入75%酒精密封浸泡一周,去楂后裝于瓶中備用,在損傷24 h內棉墊浸濕外敷,之后患處可直接涂抹。
3.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腫脹消失,無張力性水泡,肢體周徑與對側相同,疼痛消失,肢端血液循環恢復良好。有效:腫脹明顯減輕,出現皮紋,無張力性水泡,肢體周徑與對側相差較少,疼痛明顯減輕,肢端血液循環有很大恢復。無效:腫脹減輕不明顯,或出現張力性水泡,肢體周徑與對側有較多相差,疼痛減輕不明顯。
4.治療結果 本組276例,治療時間最長14天,最少2天,按上述標準評定,結果痊愈218例,占78.99%,有效57例,占20.72%,無效11例,占2.9%。
討論
《普濟方·折傷門》中說:“血行脈中,貫于肉里,還周一身,因其機體外固,經髓內通,乃能流注,不失其常。若因傷折,內動經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淤積不散,則為腫為痛,治宜除去惡淤,使氣血流通則可復原也”。《正體類要》也指出:“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由此可見,腫脹的發生是由于血脈淤滯不行,隧道不通,兼脾之運化受阻,水濕津液留滯不行而外滲,停滯于肌湊中產生。現代病理認為,損傷后由于淤血的存在使血流不暢,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由血管進入組織間隙,形成“淤血性水腫”,同時靜脈端的血壓因靜脈淤血而升高,組織間液回流困難,造成液體在組織間隙潴留而形成水腫,所以在損傷之后局部的淤水互為因果,是患部腫脹的病理基礎。因此惟有活血怯瘀與利水滲濕并舉,方能收到瘀去腫退,氣血津液調和之功[1]。方中大黃,性苦、寒,取其活血祛瘀,涼血止血之功效;用于跌打損傷早期,瘀血腫痛。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大黃中含有大黃酚,具有止血作用;大黃酸、大黃素均有利尿作用[2]。可抑制炎性反應和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血漿滲出和炎性細胞浸潤,促進毛細血管開放和重建,加速炎性介質的清除和吸收,減少對末梢神經的刺激,發揮消炎止痛之功用。赤小豆,性甘、酸、平,具有利水消腫,解毒排膿之功效。傳統用于水腫,腳氣。現代臨床外敷治療扭傷及外傷性血腫[3]。硫酸鎂、冰片利水滲濕、高滲利水、芳香化濕之功效。諸藥合用,瘀水兼顧,共湊怯瘀以行水,利水以活血之功。熊興玲[4]通過怯瘀滲濕并重者與單純活血怯淤者的療效對比,證明前者療效明顯優于后者。
此方源于《劉壽山正骨經驗》中“外敷活化散”治驗。藥物組成簡單,費用低廉,制作方便。根據筆者幾年的臨床觀察,療效頗佳,少有皮膚過敏及毒副作用。兩種劑型靈活使用,對部分骨折易移位患者,不用解除夾板,可用酊劑直接滲入到患處,亦達治療目的,使用較方便。因此該方法看似陳舊,但實用,具祖國醫學中醫治療特色。可用于社區及基層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劉遠祿.赤末散治療慢性膝關節滑膜炎[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8,5(5):37.
[2]王筠默.中藥藥理學[M].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43.
[3]章國鎮.神農本草經(精選圖本)[M].福建科技出版社,2006,130.
[4]熊興玲,劉紅露.滲濕怯淤并重治療急性期腫脹88例[J].中國中醫急癥,2002,11(5):398.
(收稿日期:2007-08-08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