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糖尿病足;燈盞花素;彌可保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6-0714-01中圖分類號:R 587.2文獻標識碼:B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患者踝關節以下部位因血管和神經病變造成的供血不足、感覺障礙所致的潰瘍,壞疽或感染,是糖尿病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嚴重威脅患肢的功能,甚至危及生命。筆者選用燈盞花素聯合彌可保治療糖尿病足26例,并與對照組18例進行對比觀察,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44例為我院5年來住院病例,均為2型糖尿病,符合《實用內分泌學》[1]DF的診斷標準,足潰瘍面直徑1.8~4.5 cm,潰瘍深度突破皮膚或主關節肌鍵。年齡43~72歲,治療前空腹血糖14.6~33.1 mmol/L,平均24.6 mmol/L。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6例,男18例,女8例,對照組18例,男12例,女6例,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足潰瘍面及深度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兩組入院后均予胰島素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內,外科清創及使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治療組給予燈盞花素50 mg、彌可保500 μg,各加入生理鹽水250 ml靜滴,每日1次。對照組應用復方丹參注射液20 ml加生理鹽水250 ml靜滴,維生素B12注射液500 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兩組療程均為4周。
3.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周圍血管病學》[2]制定,治愈:①足部潰瘍面完全愈合;②臨床癥狀基本消失;③肢體末梢血液循環障礙及阻抗血流明顯改善;④行走速度100~200 m/min,并能持續步行約1500 m以上無不適者。有效:①足部潰瘍愈合生長達到原潰瘍面1/2;②臨床癥狀改善或減輕;③肢體末梢血液循環障礙及血流圖均有改善;④步行速度100~200 m/min,能連續步行約400 m以上者。無效:①足部潰瘍程度無變化;②癥狀及體征無進步或病情繼續發展者;③肢體末梢血液循環及血流圖無改善。
4.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結果
1.兩組療效的比較 治療組治愈20例(76.92%),有效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15%;對照組治愈4例(22.22%),有效1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4.44%,兩組總有效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492>0.05),而治療組的治愈率顯著高對于對照組(χ2=12.84,P<0.01)。
2.副作用 治療組發生顏面潮紅,心悸2例,經調慢滴速后,癥狀逐漸消失。對照組未見任何副作用發生。
討論
糖尿病足往往是下肢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和感染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中動脈粥樣斑塊的存在,血栓形成,栓子脫落阻塞,血管痙攣等使動脈狹窄供血不足,神經病變缺少保護性反應,造成損傷,感染以及神經營養障礙,導致DF的出現[3]。高凝狀態,血小板活化則進一步促使血栓形成及動脈粥樣硬化。燈盞花素注射液是由燈盞花全草提取精制,以燈盞乙素為主要有效成分的新型中藥制劑,它對蛋白C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擴張微血管改善血管痙攣和微循環,同時可抑制紅細胞,血小板聚集,激活纖溶系統,增強纖溶活性,降解纖維蛋白原,有效降低血粘度,減弱凝血,溶解微血栓[4],具有明顯抗凝,調節血脂,降低血液粘度等綜合治療作用。彌可保通過甲基轉化反應,促進神經組織內的核酸,蛋白質及脂肪的新陳代謝,修復被損害的神經組織在合成蛋氨酸過程中起輔助作用,使軸索的骨架蛋白輸送正常化,促進軸索再生,此外,還可能提高蛋氨酸合成酶的活性,參與卵磷脂合成,從而修復損傷的髓鞘,改善神經傳導速度,加速潰瘍愈合。因此,兩藥合用,治愈率較對照組顯著提高(P<0.01)。
綜上所述,糖尿病足在嚴格控制血糖,抗感染及局部換藥基礎上,加用燈盞花素和彌可保療效顯著,明顯提高了潰瘍治愈率,且無明顯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新民.實用內分泌學[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7,354.
[2]史華民,李佩洲,趙秀勤,等.高壓氧療配合激光、超短波和消炎化瘀生肌藥治療糖尿病足32例報告[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0,8(2):119.
[3]金之欣.內分泌代謝疾病診療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90.
[4]王兆新. 燈盞花素體內抗血栓形成的作用[J].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8(4):26.
(收稿日期:2007-07-06 修回日期:2007-10-11)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