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前置胎盤的類型、陰道出血狀況與妊娠結局的關系。
方法 將89例前置胎盤患者分為兩組,43例邊緣性前置胎盤者為A組;46例部分性、完全性前置胎盤者為B組,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其妊娠結局。結果 B組初次出血及診斷時孕周均明顯小于A組(P<0.05);而產前出血發生率、出血次數及大出血例數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產前出血者其診斷及分娩時的孕周、新生兒體重均顯著低于無出血者(P<0.01);急診剖宮產率顯著高于無出血者(P<0.01)。結論 前置胎盤患者妊娠結局有很大的差異,其類型及產前出血狀況與妊娠結局無恒定關系。
【關鍵詞】 前置胎盤;妊娠結局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6-0000-02中圖分類號:R 654.2文獻標識碼:A
前置胎盤是妊娠中晚期產前出血的主要原因。由胎盤附著位置異常所致。通常認為其臨床表現及妊娠結局與前置胎盤的類型密切相關。但有人認為,分類與臨床表現及妊娠結局之間缺一致性關系。本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探討前置胎盤分類及產前出血狀況與妊娠結局的關系,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1997至2006年10年間在我院產科住院分娩的產婦共8011例,其中前置胎盤者89例,孕周26~41周,平均33.2周。將其分為兩組, 43例邊緣性前置胎盤者為A組,46例部分性、完全性前置胎盤者為B組,邊緣性前置胎盤指胎盤邊緣接近子宮內口或距子宮內口7 cm以內;完全性、部分性前置胎盤指子宮內口完全或部分為胎盤組織覆蓋。前置胎盤診斷標準以終止妊娠前最后一次檢查結果為準:包括超聲檢查結果,并以剖宮術中及陰道分娩后胎盤檢查結果所證實。A組平均年齡為28.7 ±5.0歲,其中高齡孕婦6例,初產婦6例,經產婦7例,有流產史者16例,剖宮產史1例;B組平均年齡為29.0 ±5.2歲,其中高齡孕婦7例,初產婦38例,經產婦8例,有流產史者20例,剖宮產史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狀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用回顧性分析方法由專人收集病例的有關資料,包括前置胎盤的類型,產前出血次數,初次出血時孕周,診斷及分娩時的孕周,分娩方式,新生兒體重,新生兒產后5分鐘Apgar評分,產后2小時內出血量,產前出血例數(出血量≥800 ml者)及輸血次數等 。有產前出血者指產前至少有過一次出血史,無產前出血者產前無出血史或只在臨產時才發生出血者。出血次數計算再次出血是指上次出血停止后的48小時以上。為便于衡量病情的危重程度,規定緊急終止妊娠的概念為末次出血開始6小時內終止妊娠者。
3.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前置胎盤發生率 10年間分娩總數8011例,前置胎盤病例89例,發病率為1.1%。其中22例無產前出血史,67例有產前出血史。
2.兩組妊娠及分娩結局的比較 A組患者診斷時的孕周明顯小于B組(P<0.05),其余各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3.兩組產前出血史者的情況比較 B組初次出血時的孕周明顯小于A組(P<0.05),其余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4.產前有出血及無出血者的情況比較 有無產前出血者的部分性、完全性前置胎盤與邊緣性度前置胎盤所占比例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出血者診斷及分娩時的孕周、新生兒體重均明顯小于無出血者(P<0.01);急診剖宮產率顯著高于無出血者(P<0.01)。見表3。此外,22例無出血者均于診斷后入院,行臥床,抑制宮縮及促胎肺成熟治療。7例因自然臨產行急診剖宮產術,13例行擇期手術。10例重度前置胎盤中2例因胎盤植入行子宮次全切除術,4例有胎盤粘連行手剝胎盤,剝離面因活動出血用可吸收線行多點“8”字縫合,術后均恢復良好。
5. 產前出血次數與妊娠、分娩結局的關系 出血次數1次組~≥4次組,其部分性、完全性前置胎盤與邊緣性度前置胎盤所占比例無顯著性差異(P>0.05)。此外除有3次及4次以上出血者其診斷時孕周明顯小于只有1次出血者外(P<0.01及P<0.05)。其余各項指標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4。
討論
1.前置胎盤的分度、產前出血狀況與妊娠結局 通常認為,前置胎盤的分度及產前出血狀況可以提示病情的輕重,決定母兒的預后。本文發現,前置胎盤患者臨床經過差異很大,妊娠結局不能簡單地依據其分類及產前出血狀況加以預測。本研究證實,邊緣性度前置胎盤與部分性、完全性前置胎盤產前出血的發生率,終止妊娠時的孕周,剖宮產率,產后出血量,新生兒體重及產后5分鐘Apgar評分<7分者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部分性、完全性前置胎盤診斷時孕周顯著小于邊緣性度前置胎盤(P<0.05),說明部分性、完全性前置胎盤患者可能更早出現臨床癥狀,便于早期做出診斷。此外,產前出血者部分性、完全性前置胎盤初次血時的孕周明顯小于邊緣性度前置胎盤者(P<0.05),但其出血次數、大出血發生率與輕度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分類有助于預測出血時間的早晚,而與出血次數及大出血發生率無密切關系。對有、無產前出血之比較發現,前者診斷及終止妊娠時的孕周、新生兒體重均顯著低于后者(P<0.01);而急診剖宮產率顯著高于后者(P<0.01)。說明產前有出血者預示將更早的終止妊娠,所以在臨床治療上,應盡早住院,采用積極的期待療法,尤其強調促胎肺成熟的治療,在確保母兒安全的前提下,盡量延長胎齡,胎肺成熟后,隨時考慮適時分娩。有文獻報道:因暫時無出血或出血量少而長期等待自然分娩者,其圍生兒病死率為12.3%;出血者等待自然分娩的,其圍生兒病死率為19.2%,明顯高于適時分娩者(7.1%)。可見適時終止妊娠可降低圍生兒的病死率。本文對產前出血次數觀察發現,出血次數1次組~≥4次組,邊緣性度前置胎盤與部分性、完全性前置胎盤所占比例無顯著性差異(P>0.05),進一步說明前置胎盤的類型與產前出血數無密切關系。即部分性、完全性前置胎盤并不意味著有更多次的出血。此外,除有3次及4次出血史者其診斷時孕周顯著低于有1次出血史者外,其終止妊娠時的孕周、急診剖宮產率、新生兒體重及產后5分鐘Apgar評分<7分者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出血次數與妊娠時的結局的優劣無一致性關系,邊緣性度前置胎盤與部分性、完全性前置胎盤患者需緊急終止妊娠者之比例也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終止妊娠的原因中卻有84.2%(16/19)是因大量出血,說明邊緣性前置胎盤同樣有大出血的可能,且病情的輕重與出血量有關,而不能由分類來衡量。
2. 前置胎盤的分娩方式 前置胎盤的分娩方式多數采用剖宮產,本文94.4%患者采用剖宮產分娩,因為剖宮產不僅可解決完全性前置胎盤的分娩問題,而且可短期內結束分娩,減少出血,并可在術中直視下行創面止血,減少產后出血的發生。但應注意,術前應通過超聲檢查了解胎盤種植部位,進入宮腔時盡量避開胎盤。若無論從哪個方向均難避開胎盤,則可迅速切開胎盤進入羊膜腔取出胎兒,猶豫不決反而增加出血量。
參考文獻
[1]Love CDB, Wallace EM. Pregnancies complicated by placenta praevia: what is appropriate management? [J].Br J Obstet Gynaecol, 1996, 103(3): 864
[2]Iyasu S, Saftlas AK, Rowley DL,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placenta previa in the United States, 1979-1987[J].Am J obstet Gynecol, 1993, 168(5): 1424.
[3]凌蘿達.該善前置胎盤預后的積極期待處理法[J].實用婦產科雜志,1994,10(3):152.
(收稿日期:2007-06-18修回日期:2007-10-)
(編輯:梁明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