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媒體同時披露,又一家美國知名企業因為涉嫌在中國行賄而陷入“行賄門”。在中國建設銀行原行長張恩照受賄案的法庭文件中,出現了計算機服務企業IBM的名字。據報道,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在判決書中提到,IBM曾向一個協助行賄張恩照的銷售代理支付了22.5萬美元。判決書中還提到了日本電子企業日立公司的香港子公司。
近年來,跨國企業在華行賄的事件一直在上升,像沃爾瑪、德普等等都曾榜上有名,其中,美國司法部認定德普公司向我國國有醫院醫生行賄多達162.5萬美元的現金。中國在10年內至少調查了50萬件腐敗案件,其中64%與國際貿易和外商有關。被業內人士稱為“洋腐敗”。(2006年11月21日《成都晚報》)
“卿本佳人,奈何做賊?”翻翻檔案,這些跨國公司在其本國可都是良善公司,遵紀守法,無行賄記錄,為何到了中國就搖身一變,明目張膽地搞起了“洋腐敗”。是入鄉隨俗,還是逼良為娼,是近墨者黑,還是適者生存,我一時沒太想明白,但我想起鄧小平的一句名言:好的制度,可以造就好人,壞的制度,會讓好人變壞人。再延伸一下,好的環境,可以造就好人,不良環境,也會使人變壞。想想看,如果一個地區,商場賄賂成風,官員貪得無厭,制度名存實亡,誰要是潔身自好,不隨波逐流,就拿不到訂單,拿不到工程項目,拿不到經營批件,就經營不下去,他為何不同流合污?
平心而論,很多著名跨國公司的成長壯大,從根上講,就得益于其守法經營和科學管理,得益于良好信用和高效運轉,可是他們來到中國某些地方后,卻發現原來的經驗不靈了,原來的方法不行了,原來的理念“過時”了,在這里經營,就得學會“攻關”,就要懂得“變通”,就要舍得付好處費、辛苦費,這么干了就一路綠燈,不這么干就寸步難行。古人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學好不易,學壞那還不簡單,而且,從骨子里說,他們原本也非善良君子,只是在他們本國的嚴密制度和環境逼得他們不得不當正人君子,既然這里的環境風氣都另是一樣,于是,在其本國沒有市場的“洋腐敗”就在中國大陸應運而生,大放“異彩”,這就叫南橘北枳。

而且,由于跨國公司、外資企業比中國的小公司實力要強大百倍,搞起“洋腐敗”來,出手更大方,招數更高明,手段更隱蔽,也更容易奏效,危害自然也就更大。譬如,這些跨國公司或贊助受賄方的子女出國留學,或為其安排工作;或承諾待受賄方退休后,聘請其擔任自己企業的顧問,“顧問費”非比尋常;或對政府高官、企業高管“助學”,提供EMBA免費進修;或在合同簽下來后,將部分工程發包給受賄方家人、朋友投資的公司做等等。在當前中國的市場環境中,不少跨國公司就是通過賄賂,便利地繞過政策壁壘而迅速獲得準入權。且在嘗到甜頭后,一發而不可收,“洋腐敗”越來越肆無忌憚。
南美有一種殺人蜂,讓人聞風喪膽,就是歐洲人帶來的蜜蜂同南美本地蜂雜交的后代。如今,國內的土腐敗也正與“洋腐敗”沆瀣一氣,狼狽為奸,如果再生出什么“新品種”,具備腐敗“雜交優勢”,治理起來就更難了。所以,有關部門還是要趁“洋腐敗”羽翼未豐,尚未養成氣候,給予嚴厲打擊,堅決剎住這股歪風,保護我們來之不易的引資招商局面;同時,也要盡量凈化、規范我們的投資環境,完善相應制度,堵塞各種漏洞,決不給“洋腐敗”長袖善舞的機會。
編輯: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