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描述了當代研究生在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產生的回避心理,討論了研究生回避心理的表現,并分析了引起研究生回避心理發生的主觀和客觀的原因,從而針對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法。
[關鍵詞]當代研究生 回避心理 心理危機干預
隨著研究生最近的招生制度改革,我國研究生人數日益增多,研究生的教育問題在高校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就目前我國狀況來說,研究生經過了四年的本科學習,其思維方式、學習方法、生活習慣都較為定型,在各個方面已形成自己的固定模式。但是我們要看到,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仍然有一些不良心理及行為因素影響著他們進一步成才的方向和速度,如 個性較強、懶散,勞動觀念差等,其中,回避心理尤其值得注意。
所謂回避心理,即在現實生活中,自己與社會及他人發生矛盾及沖突時,不能自覺地解決矛盾、沖突,而躲避矛盾、沖突的心理現象。
一、充分認識研究生的回避心理及表現
在當代研究生中,回避心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盲目地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的機會和場合。這種正面教育往往以較嚴肅的姿態出現,研究生雖有一定的判斷事物的能力,但理性思維尚未完善,特別是對于以較正統的面貌出現的正面教育,不能冷靜的分析,反感,厭惡的情緒較多,繼而回避正面教育的機會和場合。當導師苦口婆心地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時,他們“左耳進,右耳出”,其心不在焉的狀態經常令導師們心寒,或有的學生面對老師或學校的正面教育好似心領神會,但事后卻是另外一套。回避與老師的直接交流,久而久之,便產生隔閡。還有些研究生認為,只需要搞好專業課程,回避思想教育,甚至嗤之以鼻,甚至不屑一顧。比如,最近在全國開展的先進性教育中,少數研究生默然置之,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長此以往,很可能會造成其以后學術道德上的嚴重缺陷。比如,最近在韓國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的“黃禹錫”現象,就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和反思。
第二,遇到各方面的矛盾沖突,不能認真思考解決方式,而采取回避的態度。對于大部分研究生而言,研究生階段是人的生理特別是心理發育由不成熟走向成熟時期,在這個重要階段,有時缺乏正確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遇到問題與困難,往往由回避心理導致采取回避態度,研究生常常遇到的問題,歸結起來有幾個方面。
一是在研究生的課程學習和學術研究上。一旦他們學習和研究上出現問題,遇到困難,不能達到預期目標,便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壓力,而某些學校和導師不能及時給予正確的誘導,反而一味地施加壓力,強行給予學生指標和任務,使學生抵觸情緒嚴重,以致厭倦學習,便回避學習,在求學的過程中產生“混個碩士文憑”的思想。
二是生活問題。一般在讀研究生生活上面條件并不是很寬裕,而研究生的學生身份又給他們一定的壓力,不能比別人差,但他們又不能拋開學業去掙錢,因此研究生很難找到合適的方式,所以對于生活很困惑,對于很多生活問題因而只能回避。
三是社會實踐中未被選擇的問題。在被社會選擇的過程中,經常出現不順利的情境,部分研究生碰到困難后便退卻下來,甚至有些研究生怕干不好工作干脆不接受工作的機會,這樣的學生只會埋頭于研究和理論而徹底脫離了實踐。這種回避心理導致了學生不能學以致用,影響了他們及時的成材和為國家、社會做貢獻。
二、認真探討回避心理的原因,探尋糾正方式
研究生回避心理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個方面。
(一)主觀因素:第一,過分自信,甚至自負。研究生們相對來說有較為優越的學習環境,其他人的夸贊和羨慕,使許多研究生非常自信,有時甚至是盲目的自信,它影響了研究生正確地認識自我。解決不了問題卻又不愿表現出自己的無能,只好用回避的方式來掩蓋。第二,需求日益增長,而又得不到滿足。研究生的求學時期,是一個快速上升階段,對于每個學生來說都非常重要,這時的人生需求包括生理、心理、求知等諸多內容,但外界對研究生各個方面的不理解,使他們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滿足,回避心理便自然產生了。
(二)客觀因素:第一,中國早期的家庭教育模式的失誤。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表現為兩個階段,即過分溺愛和過分嚴厲。孩子小時候過分溺愛,而孩子大了,又過分嚴厲,不能把握恰當的度,久而久之,孩子往往封閉自己,回避現實,從而導致了當代大多數研究生的回避心理。第二,教育呆板,管理方式單調。我們的學校教育模式化,更多地是側重知識的傳授,而缺乏智能的開發,在傳授知識中形式單一,不管是中學階段還是本科階段,應試是學生們學習的目標,教師管理也多半以抓學習為主。在這種單調生活和沉重的壓力下,青年學生不斷增長的心理和思想需求得不到滿足,因而厭倦學校生活,產生回避心理。第三,社會正面教育的不得當,負面影響嚴重。當前的正面教育多通過媒介傳播,缺乏鮮活的身邊實例,而負面現象則令學生們感受很深,腐敗現象,拜金主義,污染了社會風氣。加上學校教育的蒼白,研究生們一般對正面的內容反感、回避,而對負面內容津津樂道。
研究生的回避心理不但影響了研究生教育的質量,而且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其成才,以致影響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高校,作為研究生學習階段的主要活動場所,尤要引起高度重視,校正回避心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增強課堂吸引力。課堂教學的質量在學校教育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實踐證明,凡是豐富知識、論理嚴謹、生動活潑的課堂,不論對哪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產生極大的吸引力,直接影響他們的興趣、愛好、學習成績及身心健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首先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包括職業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根據課程性質設計多種課型,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第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課堂教學活動:第四,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適當開拓知識,以滿足研究生強烈的求知欲。
(二)設計豐富多采的校園生活,大膽使用“嘗試”方式。課外活動是整個教育體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進行素質教育的良好方式。學生在課外活動中不但學習了知識,提高了體能,而且增長了才干,陶冶了情操,豐富了社會經驗。因此,學校應利用各種閑遐時間,開展豐富多采的活動,讓學生嘗試自己設計、組織、安排,教師給以恰當的指導。“嘗試”是豐富人生體驗的途徑,是人生價值實現的過程。一個人只有在自主選擇的條件下,才能真正成為自主、自律、負責任的人。
(三)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教師要注意先樹典型,多以表揚、獎勵等方式鼓勵研究生,不要給他們太大壓力,要引導,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形成以下幾種風氣:一是要形成團結友愛的風氣,師生之間互相尊重,培養研究生的自信和自尊:二是要形成民主、活躍的風氣,培養研究生生敢想、敢說,大膽勇敢的性格。在此基礎上,還應形成勤奮好學的風氣,勤儉,樸素的風氣,這些都能激勵他們提高、完善自己。
(四)加大心理教育的力度,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研究生的年齡階段正處于人生需要的第二、三層次,即親戚、友誼、交往求愛的需要和自尊、互重的需要,并逐步向第四、五層次邁進,即發展和享受的需要和貢獻的需要。這個時期是心理逐漸成熟,性格形成的過程。鑒于研究生的特殊性,心理教育應著重抓好如下兩點:
第一,讓研究生學會交朋友,學會傾訴、表達。研究生這個群體較其他學生群體有其特殊性,因為在這個階段他們的學習環境和生活范圍已初步社會化,如很多研究生可能跟著導師從事一定的具體項目,社會實踐增多,而很多研究生以前長期生活在校園這一相對單純的環境中,那么在他們這一階段的社會交往中,很多研究生并不適應,不習慣,甚至無所適從,而產生回避心理,所以要讓研究生學會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從而為他們學習和研究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在這方面的教育中,教師應身體力行,給學生做榜樣,先與學生交朋友,教給他們交友的方法,啟發他們交友。同時,當他們心理和情緒發生波動的時候,他們也要學會找到適當的傾訴對象以及一定的情感宣泄方式,以使他們能夠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態。
第二,教育學生勇敢地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由于這代研究生所處的特殊的時代,有著優越的生活環境,此時,應該給予研究生鼓勵,教他們直面困難。挫折的嚴重性,要樹立戰勝困難、挫折的信心。將專業心理素質教育與潛移默化的教育相結合,再設計困難挫折的機會,有意識地讓學生鍛煉,從正面引導,逐步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作者單位:湖南省常德文理學院大學英語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