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生物學對學生最有價值的、持續于終生的是培養學生逐步樹立起人、自然、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念。從高中生物學科實際出發,結合教學內容,使用多種教學方式,適時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EFD)的有關內容和活動,達到EFD的目標,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教育(EFD) 生物教學 教學中的滲透
高中生物學究竟要使學生學會什么?有哪些東西會隨著學生持續于校門之外,持續于終生?我本人的看法和專家的意見是一致的,高中生物學要使學生學會的東西主要是兩方面 一方面是生物學教材、大綱規定的生物學基本知識,基本規律、技能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則是培養學生熱愛自然、關愛生命的思想,逐步樹立起人、自然、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念。其中對學生最有價值的、持續于終生的是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的樹立,可持續發展教育(EFD)無疑是實現后者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要求。
可持續發展教育(EFD)是在環境教育和發展教育的基礎上,伴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而產生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目標在于使學生認識到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認識到人類自身的活動與決策在現在和將來對資源、對當地社區、對全球以及整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從而最終使學生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價值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生活觀,掌握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并能有效的參與到當地、國家及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去。
作為21世紀的生命科學——生物學,是當代科學的前沿,與當今世界面臨的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如糧食、人口、環境,資源等,都有直接關系。因此加強可持續發展教育(EFD)在生物教學中的滲透,從本學科實際出發,結合教學內容,使用多種教學方式,適時滲透EFD有關內容和活動,達到EFD的目標,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
一、加強環境教育,增強責任感
環境教育是EFD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于1989年5月通過的《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聲明》中指出:“可持續發展意味著維持、合理利用并且改善自然資源基礎,意味著將環境問題的考慮納入到發展計劃和政策中。”為當代和子孫后代保護好環境,已成為人類的緊迫任務。EFD要求被教育者要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去欣賞、關心,保護生態,增強環境意識和行為動機。
在生物教學中,可以結合“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等有關內容,列舉事例,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一方面,通過介紹我國有居世界第3位的國土面積,有豐富且種類比較齊全的資源(高等植物,動物各占世界12%和10%左右),有居世界首位的煤和多種農產品,有居北半球第一位的生物多樣性等有關材料,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自豪感,另一方面,通過師生共同收集資料——豐富的圖片、翔實的數據,重點介紹我國的環境現狀,如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數量增長過多,從人均資源擁有量來看又是資源小國,森林覆蓋率較低,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加劇,淡水資源匱乏,生物多樣性銳減,空氣、水資源質量下降等有關材料,喚起學生的憂患意識,增強學生對未來負責的責任感。通過環境教育使學生獲得有關的環境知識,樹立初步的環境觀,增進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增強維護環境和改善環境的意識,樹立正確的環境道德觀,并逐步形成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參與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二、辯證分析,培養可持續發展意識
EFD不僅要求進行環境教育,還要求進行發展教育,具體包括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和人類發展觀的進步,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等諸方面。發展問題和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嚴峻挑戰,二者之間又存在著依存和制約的辯證統一關系。其中的人口、資源、環境、經濟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了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與環境之間的復雜性。如何協調好人類發展與環境的關系?人類通過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對發展道路的反思和探索之后,提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唯一可行之路。
在教學過程中,從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原則出發,結合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生態平衡及破壞因素等內容,滲透一些人類同環境的關系中的失敗的教訓,說明生態平衡的破壞往往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且通常是后者強化了前者,而產生“推波助瀾”的復合效應。如工業發展→CO2、氯氟烴增加→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氣溫升高、降水減少→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地面下降、海水內浸→土地鹽漬化,植被的破壞、圍湖造田→氣候異常,水土流失→河、湖淤積→洪水災害,工農業、生活廢水→水域富營養化→赤潮→水生生物死亡等等。同時滲透一些人類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成功經驗,使學生認識到環境問題的解決只能在發展中進行,依靠提高人類認識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來實現。如江蘇省的“山江湖工程”,黃土高原小流域綜合治理,南方的桑基魚塘,“北大荒”的退耕還林還牧等等。引導學生對以往的社會行為與發展道路進行審視和反思,分析社會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生態可持續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涵義。
三、學以致用,增強參與意識
EFD目標中包括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它們只有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才能為學生所掌握。因此,EFD重點應該放在學生自己的探索和研究上。不但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知識、技能、態度等,同時要在課堂之外鞏固和發展這些成果。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結合教學,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可持續發展教育中來,并利用所學的EFD的有關內容去思考、探索所處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如參觀環保部門,聽取環保講座,從環保人員的經驗、態度和知識中學習在教室里學不到的東西;舉行環保知識競賽,調查當地生態環境等活動,了解當地的環境,結合課本內容,以小專題形式討論。辨別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做成活動卡,并向全校師生發出倡議書,等等。通過一系列活動,促使每個學生通過個人體驗去學習,運用直接環境作為學習的資源,使EFD在尋找問題解決方法的過程中得以完成。
EFD具有綜合性和跨學科性,其教育的目標也是多方面的,只有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激發其興趣,調動其主動性,使其自覺地參與到EFD之中,就可以將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行為持續于學校之外,持續于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