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和諧校園”深入人心,因為追求、崇尚和諧是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和顯著特征。構建和諧校園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也是實現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構建和諧校園是個系統工程,最重要的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要推行個性化教學,實施人性化管理,建設生態化校園,推動全面發展。高等學校作為社會重要子系統,理應運用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原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校園來為和諧社會的穩定保駕護航。
[關鍵詞]和諧校園 科學發展觀 以人為本
作為思想最激進,學術交流最活躍,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大學校園自然聞風而起,掀起構建“和諧校園”的熱潮。構建“和諧校園”,符合時勢,順應時代潮流,在大學師生當中產生了很大的共鳴,是切中民心的一項重要舉措。
一、和諧校園的內涵和特征
所謂和諧校園,就是一個學校內部系統中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于一個相互協調的狀態。高等學校是整個社會系統中重要的一個子系統,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地方,如何運用科學發展觀的原理構建和諧校園成為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和諧校園具有以下內涵:活而不亂、活而有序、和而不同、矛盾統一。校園是一個由多種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各要素之間具有相互依賴,相互轉化的關系。其最主要的構成要素就包括管理者和師生。當管理者與廣大師生在一定基礎上取得一致的認同感和核心價值觀的凝聚力時,整個校園就會爆發出一股強大的動力。
和諧校園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要根據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條件來作不同的理解。筆者認為,所謂的和諧校園,必須是能為學校的發展提供內動力,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能夠增強組織與個人間吸引力和滿足感,煥發出師生的集體榮譽感,產生強大的使命感、力量感和團隊精神,增強學校群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校園。
二、構建和諧校園的必然性
1.構建和諧校園是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樹立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是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部出發確立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指導方針,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必然要求。高等學校擔負著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智能,其輻射力和影響力遠遠超過了企業、機關等社會組織,為社會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對于建設和諧社會的貢獻和效率取決于其本身是否達到了和諧運轉的狀態,這既是系統內部的規定,也是時代的必然要求。
2.構建和諧校園是以人為本的人的個性發展的必然要求
以人為本,就是要把師生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師生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和諧校園的構建中,以人為本是重要的原則。它以師生員工的發展為本,以學校的發展為本,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尊重學生,維護和保障人的權利,保護創造性的文化成果,保護個性化的精神產品,保護合法的私人財產。在崇尚個性,追求自由的時代環境下,和諧校園為廣大學生的發展創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三、構建“和諧校園”具有重要意義
1.建設和諧校園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和諧,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理想社會狀態,也是學校建設的不懈追求。社會由眾多單元組成,只有各單元和諧,才能實現社會和諧。學校集中了社會的精英群體,應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起骨干和帶頭作用。
2.建設和諧校園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需要。以人為本,就是要關心人,尊重人,促進人的全面健康發展,就是建立師生員工身心愉悅的物質和精神環境,所以,建設和諧校園正是對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落實。
3.建設和諧校園也是實現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和諧能夠凝聚人心,和諧可以團結力量,和諧可以促進事業發展。和諧育君子,險惡育小人。和諧的環境培養美德,使人愉悅,給人以前進的動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這正是培養合格人才的必要環境。努力建設和諧校園,不僅使全校的師生員工人際關系和諧,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教學、科研和管理上,而且能不斷促進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學校的全面發展。
四、當前影響校園和諧的不穩定因素
1.生活上,貧富差距過大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穩步發展,近年來出現了中西部,城鄉差距愈來愈明顯的現象。城市富裕家庭子女得到越來越多的學習機會,而貧困地區的孩子上學的機會不能保障。國家教育經費的投入也存在較大差異,呈現中部高于西部的趨勢。這就導致了重點學校和重點學科的分布不均衡。雖然國家加大了助學貸款的扶助力度,學校也積極采取減、免、助、補的一系列政策來緩解貧困生的生活壓力,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生問題。如果貧困生問題一直得不到重視和解決的話,那么勢必會影響大學生的成人成才,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遏制高額的學費問題。
2.學習上,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
傳統的應試教育是以考試為主的一種體制,其弊端在于壓抑學生個性,不利于創新能力培養。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這一過程中,我們引入素質教育這一觀念,大學生不必面對一系列額外的診斷性考試的競爭壓力,而是在準備一些選拔性的考試之余,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個人興趣愛好,實行自主學習、自主參與、自主體驗,取得一些創新性的成果。但這一觀念還處在發展階段,尚未深入人心,用人單位還是“重文憑輕能力”,并處在“一棒子打死”的誤區中。在社會轉型期的大學校園還存在著這一不和諧因素,和諧校園的建設容易受這種思想觀念的束縛。
3.心理上,大學生心理壓力過大
大學生進入校園之后,由于生活環境變遷,人際關系復雜,再加上對學業期望高,家庭環境因素容易導致大學生發生心理突變,出現焦慮、緊張等情緒反應,同時還會影響自信心及自我否定產生的心理問題,成績不理想以及學業失敗無法就業,并有可能導致一系列的心理疾病的產生。隨著學歷的上升而增加,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數量在逐年上升。這說明大學生心理問題已成為校園和諧的潛在隱患。作為構建和諧校園的主體,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首當其沖。
4.高校精英化向大眾化轉型
我國高等教育正處在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型的關鍵階段,高校擴招效應所帶來的矛盾和問題越來越多。根據馬丁特羅的理論:高等教育入學率15%~50%為大眾化階段,我國當前19%的入學率說明我國還處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初級階段。這一時期,是學校問題的多發期,學校矛盾的尖銳時期,比如師資力量、教學設施跟不上擴招的規模,勢必會影響到教學的質量和人才的培養。因此,在適應高校擴招的同時也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培養和教學基礎設施的建設,保障高等教育順利實施。
五、怎樣構建和諧校園
美國教育學家指出,一個成功的學校應以其文化而著稱,即有一個具有價值和規范的結構、過程和氣氛。校園文化是學校存在方式的總和,具有教育、滿足、約束和生產的功能,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風和學風,是學生成材的一個不可估量的因素。筆者認為,構建和諧的校園必須營造一個良好的綜合的育人環境,各高校要培養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和風格。通過校訓、校歌和校徽等物質實體來引導先進、健康的文化,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
1.加強學校管理制度革新,實施人性化管理,促進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人際關系和諧。包括建立順暢的校園流通機制,暢通公正規范的社會利益表達機制,合理的利益機制,安全的校園機制,有效的校園整合機制和矛盾疏導機制,建立健全校園預警機制和應急機制,從多方面保障校園和諧的生成。實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學校的管理活動中,始終貫徹“平等、尊重、合作,發展”為基本內涵的人本思想,以誠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培育和發展“待同學為朋友”的師生關系理念,以熱愛學生為切入點,給予每位學生切實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關懷和人情溫暖。大學應有大愛,高校教育工作者應以“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情懷,為學生的學業成才,健康成長、精神成人和事業成功無私奉獻。在人格上充分尊重大學生在學校中的主體地位,充分估計當代大學生強烈的主體意識。在學校的各項工作、活動和制訂有關政策時,教育者要多作換位思考,善于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聽取學生的反映。
2.建立合理公平的利益協調機制。和諧校園是一個多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協調的共同體。如果管理者和師生員工之間有利益沖突,各個階層與群體存在對立,不僅會影響到公正,更會造成校園不和諧,校園分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各階層群體在校園這個共同體內部沒有建立一個利益分配均衡和公平的長效機制,通過政策調整和規則重建,我們都相信有能力協調好各方面的矛盾沖突。發展是和諧的根基,只有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實現校園的真正和諧。“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高校堅持“以人為本”,主要體現為以學生為中心、以育人為己任,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主線,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四育人”并施,引導、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3.推行個性化教學,促進學生或學生群體(系、班)個性的自我和諧。鼓勵教師,干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推動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同教師可以運用不同的教學風格施教同一門課程。為學生獨立表達自己的意愿、要求與呼聲提供多種渠道,如“院長信箱和電子郵箱”,值周領導接待來訪,各種座談會。為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才華提供各種途徑、空間和自由。加強因材施教,主要是注意發現培養體育,文藝、寫作、書法、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特長生”,開展“三創”教育,樹立成功典型。從新生入學開始加強自學能力的培養,要求各科教學注意“授人以漁”,突出教育的孵化功能,使學生適應“學習型社會”的需要。
4.建設生態化校園,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全院師生員工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在生態化校園建設的物質層面,按照我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樸素思想和現代文明“生態平衡”理念,繼續構建集綠化、美化、爭化、園林化為一體,融校園、公園、樂園、家園于一身的育人環境,既注意借助地形地貌保護生態環境,又精心規劃設計,形成功能配套;既具有恢弘氣勢,體現大學的崇高,又賦予人文底蘊,發揮“教化效應”,“讓每一面墻壁都在向學生說話”。在生態化校園建設的精神層面,則是按照我院倡導的“三元育人模式”,注重塑造學生健全生態人格。不斷增強“天人合一”、“生態平衡”觀念和“環境保護”、“資源節約”意識。教育學生,必須學會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培養現代生態人格和生態精神,以神圣的體悟敬畏自然,以詩性的智慧熱愛自然,以“棲居意識”順應自然。
5.推動全面發展。就是學校內部教學、行政、后勤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子系統與諸要素之間的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就是眼睛向內,苦練內功,重在固本,夯實基礎;就是力求質量、效益、結構,規模同步提高,學科建設、隊伍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同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與規范辦學同步深化,各項管理與思想政治工作同步加強,全面落實“蓋大樓、育大師、養大氣、成大器”的辦學思路。
構建和諧校園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協作。廣大師生作為校園建設主體也應從自身做起,以和諧社會為外部環境保障,努力實現和諧校園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