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注重教學過程,完成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嘗試“導-學-測-點-練”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生物教學教學模式 應用
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學科教學,主陣地是課堂。為此,我在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中,嘗試進行了“導-學-測-點-練”課堂教學模式:旨在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注重教學過程,完成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一、理論依據(jù)
在當代教育研究中運用系統(tǒng)論、控制論、信息論的思想和方法,從而形成教育系統(tǒng)論、教育控制論,教育信息論的現(xiàn)代教育理論體系,這是教育研究方法論上的新突破。由于“三論”運用系統(tǒng)控制方法研究和解決教育問題,全面綜合運用現(xiàn)代教育手段,對教育現(xiàn)象進行科學的系統(tǒng)分析,進行比較和預測,因而它將是實現(xiàn)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xiàn)代化所不可缺少的科學理論基礎。我們進行的生物導學模式的構建就是以此為依據(jù),并在上述理論的指導下,以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科學的教學觀和育人觀為根本出發(fā)點。
1提高素質,轉變教師的教育觀
教師必須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質,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樹立起素質教育的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應表現(xiàn)為注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并使其掌握獲得知識的科學方法和途徑。因此,教師只有提高認識,更新教育觀念,并努力嘗試和探索把這種觀念的轉變帶入課堂,才能落實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任務。
2面向全體,導學結合的教學觀
教學模式必須體現(xiàn)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全面兼顧,使各類學生學有所成。課堂上應針對不同學生,確定適合每個學生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的針對性,從而進行科學的“導”。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以學生主動探索為主要形式的“學”的活動。從而實現(xiàn)“教”與“學”的最佳結合。
3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能力的育人觀
教學模式必須落實對學生全面進行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情感教育,全面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身體心理素質。較強的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充分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二、模式的基本結構
本模式的基本結構可表示如下:
“導學式”教學模式的導、學,測、點、練,這五個階段可作為整節(jié)課的教學骨架,也可作為一節(jié)課中各個知識點的階段性教學模式,其基本含義簡述如下,
“導”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活動過程,包括引導自學、引導觀察、引導思考等教學活動。
“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過程,包括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和動嘴討論等學習過程)。
“測”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過程,也是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認識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手段,以便適時進行反饋矯正和進一步促進學和教。
“點”即點撥。是教師在測的基礎上對所發(fā)現(xiàn)問題的精要講解。
“練”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再憶、再現(xiàn),再認識、再鞏固的過程,以強化所學。
三、模式的具體實施
1導。“導”是引導,此環(huán)節(jié)的關鍵是如何才能科學地設置問題,正確地運用問題材料,激發(fā)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展。這就要求教師在處理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對問題的提出要準確、具體,富有啟發(fā)性。要注重問題的難度,跨度、梯度,這樣才利于學生自發(fā)地產生探索問題、尋求答案的內心需要。而“難且偏”或“淺且易”的導會挫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師設置的導要有一定的跨度,問題要集中,能抓住關鍵,扣準重點,問題之間要有內在聯(lián)系和因果關系,使之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的思維才能通暢如流:教師設置的導要有一定的梯度,問題要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易而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這樣才能使學生進入角色,去主動地尋求知識解決問題。
2學。學的方法很多,在生物學學習中通常指閱讀、觀察和討論。閱讀是學生最基本的一種學習方法。閱讀一般分為泛讀和精讀。泛讀著重要求學生能記住內容大意,精讀則要求學生字斟句酌。課堂教學中的觀察是指對教材中插圖,教師所用掛圖、模型、投影片、教學錄像以及多媒體課件等的觀察,還有演示實驗和具體實驗及結果的觀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互學互幫和互相啟迪)的方式即討論式。在使用上要注意討論題要出得好,富有啟發(fā)性。組織要得法,學生圍繞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比較、去爭論,但議論不能離題,要緊扣教學內容。適時總結,使學生明辨正誤。
3測。測是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效果的檢查手段,通常采用設計練習的形式,教師提問的形式等。教師對練習的設計應根據(jù)教材內容,針對知識點本身內在的邏輯性及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順序性,使練習題有一定的層次性,做到由易到難。教師的問也是多種多樣的。問題的設計除考慮上面對問題所遵循的原則外,問的類型也很多,如設問、提問、齊答式發(fā)問,突然發(fā)問等。
如在學習《高中生物全一冊(選修)》P34《三、提高農作物的光合效率》時,教師可設置針對性強的測試題,如:
1下列措施中可以提高農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是( )
A增加光照強度B通風透光c增施肥料D輪作和間作
2氮能夠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的原因是( )
A氮是核酸的組成成分
B氮是調節(jié)植物生理活動的物質
C氮是許多種酶的組成成分
D氮能夠提高植物對光的吸收
3鎂的供應是否充足,影響著光合作用的效率,原因是( )
A鎂是蛋白質的重要組成成分
B鎂影響著光能的吸收和轉化
C鎂影響著糖類的合成
D鎂影響著糖類的運輸
4、用磷脂酶處理葉綠體后,光合作用受到明顯影響,這一事實說明( )
A磷在維持葉綠體的功能上有重要作用
B磷是光合作用的產物的組成成分
C磷影響著光的轉化、吸收、傳遞
D磷是NADP+和ATP的組成成分
4點。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測”能及時地抓住反饋信息,便于教師的點撥與精講,進行有效矯正。點,要點在學生思維的受阻處,撥,要撥在學生思維的迷惘時。教師的點撥應做到適度性。適度性是指教師在點撥時應掌握好分寸和程度,選擇最佳角度,壓縮學生冗長的思維過程,提高學習效率。指點問題要明確,使矛盾充分暴露,切忌模棱兩可。
如在學習《高中生物全一冊(選修)》P34《三、提高農作物的光合效率》時,教師所設置的針對性強的測試題,并進行如下點撥
5練。練習是學生學習、鞏固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教師檢查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要緊緊圍繞教學大綱及考試說明規(guī)定的教學要求設計練習,做到練習目的明確、選題恰當?shù)湫汀H缈蓮囊活}多解的類型來發(fā)展學生多向。靈活、獨特的思維能力:也可以從一題多變的角度,使問題由淺入深,不斷延伸、拓寬,使學生所學知識得到綜合運用,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靈活多變的思維能力,克服消極的思維定勢,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如在學習《高中生物全一冊(選修)》P34《三、提高農作物的光合效率》時,師生通過以上“導、學、測、點”后,并緊緊圍繞教學大綱及考試簡明規(guī)定的教學要求設計練習,如
右圖是二氧化碳與光合作用效率的關系,據(jù)圖回答
(1)圖中AB段表示——。
《2)圖中Bc段表示——。
(3)提高蔬菜大棚中蔬菜的光合作用效率,應采取——等措施。
此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形式也是多變的,每一步的實施可根據(jù)教學內容作適當?shù)恼{整,不必千篇一律。實際中我們要根據(jù)教學目的的主次,教學內容的詳略,教學節(jié)奏的揚抑,教學風格的剛柔,教學語言的曲直等,“從心所致,而不逾矩”。每一步的實施除體現(xiàn)上述原則外,還要注重多媒體的選擇與應用,因為多媒體優(yōu)化組合能創(chuàng)設最佳教學情境,優(yōu)化教學結構,形成最佳方案,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四、本模式的優(yōu)點
在理論上,本模式以現(xiàn)代教育理論體系為指導。“導”“學”的環(huán)節(jié)在于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變以教師“講”為主的傳統(tǒng)模式為以學生的“學”為主體的新的教學形式。“測”的目的指在反饋學的效果,以便下一環(huán)節(jié)的“點”。本模式同時還參照吸收了啟發(fā)式教學,探索式教學的優(yōu)點,充分突出了學生“學”的主體地位,發(fā)揮了教師“導”的作用,實現(xiàn)了“導”與“入學”的最佳結合。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遵循了以導為起點、學為領先,測為檢驗,精講多練、當堂達標的教學思路,實踐的結果表明:這種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作者單位:重慶市黔江區(qū)新華中學;重慶市黔江區(qū)教委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