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英語教師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以及加強對情感調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方面的培養。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觀念的轉變 調節情感自主學習自我反思
近年來新課程改革和教育創新為外語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與以往的課程相比較,新的高中課程發生了許多根本性的變化,就英語學科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功能的改變
新課程打破了傳統的基于精英主義教育觀和升學價值取向過于狹窄的課程定位,從以知識為本轉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重新定位了高中英語課程的目標,即在進一步發展學生基本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交際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做到英語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并與其他課程一道共同承擔起培養學生創造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任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課程結構的調整
新課程在調整各門課程之間比重的基礎上,建立了由學習領域、科目和模塊三個層次組成的課程結構。而模塊的設置是次此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極具創新性的探索。以往的高中英語教材往往按照“單元”之間的邏輯聯系進行線性排列。盡管單元化的設計從表面上看似乎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每一個單元只是知識鏈中的一個環節;而模塊設置則具有更大的綜合性或獨立性。另外,由于單元與單元之間必須前后依次展開,而模塊與模塊之間則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可跳躍的,從而提升了課程的靈活性和可選擇性。
三、課程內容的變化
新課程的課程內容不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嚴密性、完整性、和邏輯性,而是更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從學生終身發展的要求出發,精選教學內容,使其既體現時代性,又反映基礎性和可選擇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根據英語學科的特點,課程內容一方面注重培養學生對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認識和熱愛,另一方面也注重向他們介紹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華,從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四、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
高中英語課程要建立能激勵學生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由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構成。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終結性評價著重檢測學生綜合語言技能和語言應用能力。評價有利于促進英語課程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發展。
綜上所述,目前的英語課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變革。實現新課程目標的關鍵在于英語教師的理念,素質、水平和能力。因為“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英語教師該如何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要求,并積極實踐新課程的理念。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1英語教師要實現三個轉變
(1)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師不能再把學生看作是消極知識的容器,是缺乏創造的只能接受知識的客體,是被動學習的個體,而應該把學生當作是知識的積極構建,擁有創造潛力的、有著不同的興趣和不同愛好的活生生的具有可塑性的個體。每位教師不能再用老一套的單項度信息傳得的方式去教育學生,要改變教師的教和指導學生的學,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要關注學生的自主性,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采用個別化、探究性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去學習,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培養身心和諧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的基本特征表現在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等方面,而學生主體性的發展需要每一位教師的指導,所以教師必須認識并認同學生作為學生主體的地位,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轉變傳統的教師中心的做法。
(2)角色意識上的轉變。教師不再是“三尺講臺的主宰者”,教師要勇于從“三尺講臺”上走下來,平等地看待每個學生,把溫暖的手伸向每個學生,把愛的暖流輸送到每個學生的心田。教師的責任發生了質的變化:
①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教師要站在學生中間從學生的經驗出發而開發活動課堂并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還要求我們面向全體學生了解和研究每個學生的需要及其發展的可能性注重個別指導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特別要重視班級的弱勢群體。
②教師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幫助者。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認知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在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過程中,要把重點放在學生的創造力的培養和情感態度及個性發展上,從而體現課程改革的基礎發展目標即道德品質、公正素養、學習能力和交流合作。
③教師是學生的精神關愛者。新課標制定的教學目標,由情感豐度、語言知識、學習策略、文化意識、語言技能五個方面組成,把情感目標放于首位,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人文精神。
④教師是課程開發者以及教育教學研究者。教師作為課程開發者是這次課程改革倡導的新理念,也是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教師自身出在教育教學工作的最前沿,是最了解學生的現狀,最明白學生的需求,最清楚學生的個性發展。另外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是為了提高教學實踐的質量和深入地認識自身的專業行為,有必要進行研究,研究可以使教師更加關注具體的教學情景,把教育教學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研究可以是教師對教學過程和課堂行為必要的反思與研究,把一些成功的教學經驗上升為教學理論,為教育理論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3)教師職責認識上的轉變;教師的職責不在僅僅韓愈的詮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范圍內。英語新課標要求,“關注學生的情感,要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提高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發展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增進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捌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全面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一傳授知識,不再是單向與學生交流。課程就是一個小社會,就是學生走向世界的生活場所,教師必須立足于學生終身發展,進行有靈魂的、有理性的教育,必須確立終身學習與學生共同成長的理念,從而把教學當作一門藝術,成為一種事業,不斷學習,不斷研究和探索,從而達到自主發展的目標。
2英語教師必須要獲得三個方面的能力
(1)調節情感的能力。我們常常見到這種現象學歷達標,課上不好:“四證”齊全(教師資格證、計算機、外語、普通話),但不會搞教育。究其原因,教師的情感因素起著主要的作用。Rogers也曾說過教師最重要的兩個品質是“親切和熱心”。教育發展到今天,反思所走過的路程而又回歸到它的起點:尊重生命,以人為本,進行人性化的教育。面對復雜的社會競爭以及教師所承擔的職責,筆者認為教師必須要有情感調節能力。做到始終充滿活力,精神抖擻,用自己的精神感染人,用自己的熱情激勵人,用自己的樂觀豁達的胸懷鼓舞人。所有這些良好的情感因素應包括以下三方面
①對事業的追求
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意味著要有奉獻精神。教師的工作不同于任何其它職業,它涉及到培養下一代這個神圣的事業,關系到國家的前途、民族的興旺、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教育需要教師有事業心。
②對社會的責任感
工廠在產品加工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廢品,學校教育一旦在教育過程中疏忽大意,敷衍塞責,受其影響的不只是“一兩個廢品零件”,而是可能影響下一代。社會責任心告誡我們:社會發展的質量本質上取決于學校的質量,學校的質量取決于教師的工作責任心。
③堅忍不拔的意志力
育人的工作,既光榮又艱辛,它是一個系統工程,對中學生而言,三到六年的中學生活,決定著他們的未來:對教師而言,教育教學是終身的,要有蠟燭精神,在照亮別人的同時也提升自己。
(2)自主學習的能力
職前師范培訓,只是為職后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是初級階段的知識儲備,要建構自己的新知識體系,就要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自覺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因為時代的飛速發展使知識老化速度的加快,同時又因為學生接受來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其思維活躍,見多識廣,求知欲強,教師唯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教師要加強學習哲學和教育哲學,如“劍橋英語教師從書”二十本是當前英語教師自主學習的不可多得的好教材:要學習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i要通過報刊,雜志、網絡和書籍了解當今世界科學發展的最新動態,要對專業知識有高層次的追求。
(3)自我反思的能力。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分析、探討和研究的過程。杜威提出了反思活動的兩個階段:一種得以產生思維活動的懷疑,猶豫、困惑、心靈困難的狀態,另一種為了發現解決這種懷疑、消除和清除這種困惑的材料而進行的探索、搜集、探究的行為(熊川武《理性教學》)。按照杜威的觀點,“反思就是一種教學上的探索、搜集、探索的行為”。因此,筆者認為實踐反思性教學,就要通過行為研究來實現。
重視過程,使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
“成功的教師=經驗+反思”,也許這正是反思性教學在國內引起如此關注的原因。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觀念的更新,品格的養成,語言能力的提高和教學方法的改進是英語教學的發展方向。英語教師必須不斷增加新知識,更新自己的語言觀和語言教學觀。同時要及時反思和改進教學行為,不斷研究、創造,發展、豐富教學方法,成為新教材的開發者,真正成為研究型,有創造性的學者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