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東省青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實踐基地自創建以來,始終堅持“為新課程改革服務,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辦學原則。幾年來,在“服裝設計與制作”實踐活動的輔導過程中,在如何掌握科技創新的方法,提高青少年學生的科學素養上,探索出了一些經驗,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科學環保和科技創新精神。
[關鍵詞]服裝 科學素養 環保 科技創新
當今世界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世界,具體體現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上,而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就是人才的競爭。“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使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大力發展現代科技,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因此,如何培養青少年學生的科學精神,提高青少年學生的科學素養,已成為我國從事青少年校內外教育工作者們需要盡快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什么是科學素養?一直以來眾說不一,被譽為美國新世紀科學教改“圣經”的《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一書中,將科學素養定義為“科學素養”包括數學、技術、自然科學許多方面。可見科學素養的內涵非常廣泛,在新歷史時期它不僅注重“科學與社會”和“科學與技術”的范疇,同時也注重“科學與人文”的范疇,這反映了科學與社會、技術、文化的關系傾向。
青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實踐基地始建于2002年,我們始終堅持“為新課程改革服務,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辦學原則,至今已接待參加培訓的青少年學生逾6萬人,受到了參訓學生和家長們的普遍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本人擔任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實踐基地的“服裝設計與制作”活動項目的輔導工作,總結幾年來的活動實踐,我認為在“服裝設計與制作”活動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了解服裝發展史和“特種”服裝的功能激發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
“服裝制作與設計”活動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活動項目,如果從專業的角度去分析研究的話,很可能會造成不少學生的“厭學”情緒,無法達到活動的目的,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呢?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
1.給學生介紹有關中國服裝發展史的相關知識。將圖片資料投射到大屏幕上,展示人類原始社會時期,以樹葉、獸皮等來遮體的生活場景,我國各朝代不同時期的服裝及服飾圖片,并配以簡潔的文字說明,使他們感到新鮮、新奇,這樣既了解了我國先民們的服裝發展脈絡,又能體會我國服飾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過視頻展示現代服裝的流行趨勢,讓學生們了解現代多元的、豐富多彩的現代服飾文化,使學生從理性到感性上對現代服裝、服飾對改善人們生活、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增強改進服裝,服飾的緊迫感、貼近感,從而激發同學們參加活動的積極性。
3.讓學生了解利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服裝。如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服裝的“宇航服”、“空調服裝”、“太陽能服裝”、“節能型服裝”等,通過圖片、動畫和文字的形式,學生們了解了服裝與科學技術的聯系及在現代人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讓學生意識到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服裝改革必然成為一種趨勢,從而積極參加活動,為設計和發明出更實用、更美觀、更環保的服裝而努力。
二、提倡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
“團結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共贏”。現在我國青少年學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獨生子女多,家庭的嬌慣,使他們養成了以我為中心、“吃獨食”的壞毛病。我們開展活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培養他們的團結合作精神。為此,我們將參加活動的青少年學生3、5人分成一個活動小組,要求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必須通力合作,最終的評比不僅看某個人表現如何,而同時評比小組如何,看哪一組任務完成的最好,以此激發同學們團體意識。
在設計和制作服裝過程中,大家團結協作,分工明確,互相配合。如有負責量尺寸的:有負責畫線的:有負責裁剪的;有負責組裝部件的,還有主動擔當試衣“模特”的,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參與,同學們合作探討的熱情和積極性很高。
三、倡導廢物利用增強青少年學生的科學環保意識
“健康”、“環保”是時下最時尚最流行的名詞,雖然科技發達了,但是由于環境污染加劇,可用資源卻短缺了。而我們開展的“服裝設計與制作”活動的特色之一,就是所有用來制作服裝的材料全部是“廢物”,如 廢舊報紙、礦泉水瓶、廢舊光盤、塑料薄膜等,實際上我們所用的“材料”,都是同學們隨手丟棄的垃圾。讓學生用這些材料設計服裝,有些學生開始不以為然,認為用這些材料制作成的服裝不可能有人穿。
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從環保教育入手,肯定參加活動的每一個同學都是現實的環保主義者,告訴同學們如果能用這些材料設計并制作出具有某種突出功能的“服裝”,你由于在這樣的活動中強化了變廢為寶的意識,就有可能成為明天的發明家。接著,我們引導學生開拓設計思路,可將以前參加活動學生的優秀作作品給以展示,啟迪他們的思路。
通過合理的引導,學生們活動熱情提高了,對制作服裝用的“材料”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并能欣然接受,同時希望同學們不僅在這次活動中,而且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應成為一個地道的環保主義者,比如主動購買和使用廢舊報紙制成的鉛筆,將垃圾分類后再放入垃圾桶等。從活動后學生反饋的情況看,絕大多數學生的科學環保意識都有了較大提高。
四、創設情景加強學科滲透掌握科技創新的方法
創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特征。創新的本質就是善于思考、敢于思考、敢于突破傳統思維模式。
在活動中,各小組利用給定的“材料”,結合活動開始時討論的服裝的功能性問題,通過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設計制作出了各種各樣的“服裝”。比如:1、針對服裝的保暖功能,有的小組利用廢舊塑料薄膜制成了服裝。在他們設計思路和制作原理是,利用塑料薄膜的透光、不透氣的特點,以達到保暖的效果。他們怎么會想到用塑料薄膜制作服裝的呢?原來這個小組的同學有的來自農村,他們的靈感來自身邊的“塑料大棚”;2、有的小組用細廢塑料管在舊報紙裁成的衣片內側,以“N”字形順序排列并用膠布固定,用塑料管兩頭與礦泉水瓶連接,里面裝上水,通過擠壓礦泉水瓶,讓水在塑料管中流動,設計制作出了他們的“空調服裝”! 3、還有的小組利用廢舊光盤設計制作了“魚鱗”裙,就是將光盤按一定的順序層層疊放,用細線通過光盤中間的圓來固定,光盤表面閃閃發光像魚的鱗片一樣,故小設計師們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子“魚鱗裙”。
對青少年學生的教育主要是為他們成為創新型的人才打基礎,在開展活動中,我們積極引發他們的求知動機,使他們去親身體驗,并營造和創設積極的思維環境,讓他們在自己現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的基礎上,展開想象的翅膀,雖然他們的想法和作品并不“完美”,但他們的“異想天開”是值得肯定的,我們的“服裝制作與設計”活動,就是以這種方式,培養了同學們的科學素養,激發了同學們的科技創新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