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剛剛接觸“三行快樂營”時都會在不經意間把它誤稱為“三行夏令營”。其實,“三行快樂營”不同于一般的夏令營,它是一種以促進兒童參與為宗旨的項目模式。“三行快樂營”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中國兒童中心多年的合作成果。
三行快樂營最初的設想來源于一個旨在促進兒童參與的兒童權利參與式多步培訓。在培訓班結束的時候,來自北京、天津和上海的孩子們提交了要在各自的社區內建立兒童圖書室和親子角的計劃。通過孩子們的積極參與,社區的支持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處的資助,2003年,孩子們的兒童圖書室和親子角計劃實現了。孩子們不但在各自的社區內建立了兒童圖書室和親子角,而且還一直在參與兒童圖書室和親子角的日常管理工作。
這是一個完全由兒童發起,并以兒童為主體,成人積極協助并提出建議的兒童參與社區建設的范例。這三個行動計劃的成功使中國兒童中心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處的項目人員充分認識到了孩子們參與的能力。同時,也體會到成人在實現兒童參與過程中的重要支持作用。如何使成人世界理解兒童參與的必要性并相信兒童參與的能力,這引起了項目人員的思考。基于這樣的感受和認識,中國兒童中心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處有了建立三行快樂營的最初構想。希望三行快樂營成為一個促進兒童、家長和老師交流、溝通和了解的平臺,促進兒童的參與,最終實現兒童的發展。
在美國,早就有類似的機構,稱作“PTA(the 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即家長和老師協會。美國的家長和老師協會有一個遍布全國的從國家至地方的網絡。它服務的內容也囊括0--3歲的早期教育和特殊教育。美國家長和老師協會的使命:在學校、社區,政府部門和其他組織做出有關兒童的決定時,代表兒童的利益說話:為家長提供養育和保護孩子的知識和方法,鼓勵家長和公眾盡量多地參與到學校的事務中來。美國家長和老師協會建立的目的:提高兒童和青少年在家庭、學校、社區的受保護狀況和福利狀況:讓親子關系更和諧,家庭生活更幸福:讓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讓家長和老師可以更好地合作,共同幫助兒童和青少年成長:讓教育者和大眾攜起手來,保障兒童在身體、智力、社會性和精神等方面得到最好的發展。
“三行快樂營”的建立和發展從一開始就引入了來自不同方面的兒童、家長和老師們的參與。“三行快樂營’的名字和核心價值觀就是經過兒童、家長和老師的無數次討論,最終確定下來的。
在和北京、天津和上海的孩子們一起建立兒童圖書館和親子角的過程中,來自中國兒童中心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處的項目人員談了自己的設想,想成立一個兒童、家長和老師交流和溝通的平臺,旨在促進兒童的參與,最終實現兒童的發展。這個想法得到了孩子們熱烈地響應,他們用了很長時間,為這個未來的溝通平臺出謀劃策。他們討論宗旨、確定目標,設計活動、起名字,設計標志……,忙得不亦樂乎。他們為它想到了很多的名字心心橋(成人和兒童心與心溝通的橋梁)、金三角(家長、老師和兒童成為成長路上相互支持的金三角)、心靈通(成人與兒童心心相通)、快樂驛站、心靈小屋、成長家園、成長快樂大本營……,現在已無法——枚舉孩子們起的名字,但他們的心愿是一致的:希望在這個未來的組織里,兒童、家長、老師在成長的路上同行,成人和孩子們共同成長,體味快樂。
經過了幾次活動之后,項目人員對這個溝通平臺的宗旨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并最終在天津市少年宮進行試點活動時,和孩子們一起確定了三行快樂營的名稱,并提出了三行快樂營的基本理念:平等、快樂和參與。
三行,兒童、家長,老師在成長的路上同行,缺少了哪一方的努力,兒童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兒童、家長、老師應該是互相合作、相互支持和鼓勵的關系。
三行,也取“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意思,兒童、家長和老師,每個人都有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兒童雖然弱小,也同樣有自己的思想和創造力,成人同樣應該向兒童學習。兒童也應該從成人的經驗和思想中學習。兒童、家長和老師應該是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和成長。
三行,更強調“你行、我行、他也行”。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有些人往往難以容忍別人比自己強,這樣的心態也會投射到孩子們的生活中。其實,敞開自己的胸襟,通過學習他人的長處提高自己,學會欣賞別人,也只有可以欣賞別人,看到別人優點的人,才能學到更多,進步得更快。三行快樂營,希望孩子在寬容、合作和友愛中健康成長。
快樂,孩子的成長之路應當是快樂的,成功并不需要以犧牲童年的快樂為代價。三行快樂營要帶給每一個孩子的是:學會從不同的視角理解學習和生活,并發現其中的樂趣,成長應該是一個充滿愛與收獲的快樂旅程。
三行快樂營的核心價值觀是平等、參與和快樂。
平等,首先是兒童與成人平等。兒童由于其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以及由此表現出的生活中的需要照料和保護,人們一般認為,兒童象征著弱小和無知。作為與成人同時存在的生命個體,兒童的聲音和表達常常被忽視,甚至漠視。其實,作為人類生命過程中的必要階段,兒童與成人共同分享著這個世界,他們有權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真正參與到自己的生活中來,而不只是做一個被領導,被主宰的弱小者。平等,再者是指所有兒童是平等的 不因性別、膚色,語言、年齡、階級、宗教或政治信仰而受到不同的對待。
參與,首先是兒童參與。認同兒童的價值,始終傾聽兒童的建議。“三行快樂營”從建立、開展活動到不斷發展完善,都始終注意傾聽兒童的聲音,吸納兒童的建議。不只在活動中體現兒童的參與,更在組織建立的每個細節里滲透了對兒童價值的認可和尊重。第二是兒童、家長和老師一起參與。“三行快樂營”給了兒童、家長和老師一個平臺和機會來手拉手地共同體驗、共同學習,面對面地進行溝通和交流。
在“三行快樂營”中,雖然兒童、教師和家長這三方并不是隨時都是在一起出現和活動的,但是,所有活動都旨在制造一種意識,三方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必須互相考慮和關切。當針對教師或家長進行培訓或講座時,是為了準備好他們對兒童視角的理解和重視,為跟兒童共同體會和看待某些事物提供基礎。當然,許多活動直接就是以三方共同在場、共同經歷為特色的,例如各種體驗式學習的活動。
快樂,快樂與學習并不是矛盾的,三行快樂營使孩子能夠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成長。“三行快樂營”中的“快樂”一詞,強調的是當兒童與其家長和老師共同加入同一場景時,并非通過言辭的說教來達到目標,而是重點始終放在參與的各種具體實踐上。正是這些活動,吸引了參與者在不知不覺中投身進去,并且從中獲得各種體驗、感受與領悟。“三行快樂營”突出“快樂”二字,并不意味著參與的過程中沒有不舒服、沒有對各自的某種挑戰乃至困擾,但是,它的確明確地意味著這將是一個更自然的過程,自然地經歷、自然地反省和思考、自然地得到啟發和領悟。這樣一種學習和發展能力的經驗,將使參與行為更具有生命力。比起各種單純的“意識提升”手法來,這是更可持續的一種手法。
“三行快樂營”的活動原則是以兒童為中心,注重兒童的參與。基于兒童的現實情況,以兒童所表達出的自己的需要、想法和愿望為活動設計的根本出發點。三行快樂營的工作目標提升兒童的參與能力,促進兒童發展:提升老師和家長的能力,增進老師和家長對兒童的了解,從而愿意并有能力為兒童參與提供一個更好的環境。
“三行快樂營”的工作方法:在“三行快樂營”內,根據需要,有計劃地組織家長、老師和兒童三個群體分別參加,兩兩參加或三方一起參加主題活動。活動內容圍繞兒童發展,活動形式多樣。通過活動,使兒童參與的主體即兒童,提升自己的參與能力,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使
兒童參與環境,即家長和老師增進對兒童參與能力的了解,為兒童參與的提供更好的機會和支持。
“三行快樂營”:
強化一個理念:教育是一個系統,即家庭、學校、學生,三位一體,相互學習、共同成長、完善,不可或缺。
構建一種模式三方(教師、家長、學生)平等對話,彼此傾聽。
引入一種方法把團體心理輔導和參與式互動活動作為自我發現、相互促進、協調關系、促進成長的藝術手段。
提供一個平臺:三行的最大意義在于,創建了一種載體,即可以把青少年甚至各種內容的教育引入該種形式,最大化的溝通、影響。特別對于學校教師成長,親子關系改善、團隊建設,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