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是人的心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情感教育可以起到完善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如何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正常發展有賴于教師在課堂教學、班級管理和對學生日常交往的指導。
[關鍵詞]情感 課堂教學 班級管理 人際交往 情感換位
當前,對中小學生的培養教育,存在兩種明顯的不良傾向: 一是家長對兒女的生理健康非常重視;二是教師對學生的智力發展非常重視。而他們面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卻有所忽視。殊不知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否不但直接影響著其學習興趣與學習成績,還影響到思想道德水平,乃至整個世界觀的形成。教學實踐證明,那些學習興趣低、成績差,甚至逃學離家出走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由于心理上的某些不健康因素造成的。
根據現代兒童心理特點,對這些學生最好的教育辦法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前者是指對受教育者進行倫理教育,使其在理性上提高認識;后者是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和激發他們的心理因素,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情感
筆者認為學生一旦對學習有了興趣,學習成績自然會得到提高。這樣,又可以反過來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對學生切實做到“動之以情”,說來容易,但要做好卻不容易。首先,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情感知識和深厚的情感修養,從而在自己的課堂上注意培養學生的情感發展。從這一點出發教師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第一,飽滿的教學熱情。教學實踐證明,學生最怕老師冷淡和譏諷的教學面孔。特別是那些成績稍差的學生更是如此。所以,教師在上課時必須態度熱情,對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都應及時表揚。教態的熱情必須做到嚴肅性、莊重性,并具備一定的幽默感。
第二,豐富的教態表情。要優化學生的心理,僅有教學熱情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具有豐富的教態表情。這是注重情感教育,優化學生心理的主要部分。豐富的教態表情還可以創設寬松活躍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寓教于樂”的效果。教態表情主要通過教師的目光、面部表情,手勢以及語調變化等方面來體現。
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認真求知的態度,完善的口語表達,獨特的創造見解等,教師除了運用語言鼓勵和祝賀外,也表示出分享成功的喜悅和自豪。這樣,在學生的心理上尤其是后進生心理上會產生極大的鼓勵作用。
第三誠摯的感情。對學生做到“動之以情”,光靠教學熱情和教態表情是不夠的,還要對學生懷有誠摯的感情。試想,如果一個教師對學生毫無感情可言,熱情和表情從何而來呢?因此,教師必須要愛學生,特別是要愛后進生。
對學生懷有誠摯的感情,不只體現在課堂教學上,更主要的是體現在課外,在日常與學生的交往、接觸過程中。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既有熱情又有表情,但課下卻“翻臉無情”,那么,在學生的心目中你仍然是個“敵人”,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戒備敵對的情緒,使情感教育“功虧一簣”。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成為學生的“嚴師”,課后則成為學生的“益友”。
二、作為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的情感
在以人為本的今天,教育更加注意面向個體,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其個性,又要規范其個性行為。學生是否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是一個教育者值得考慮的問題。師生情感融洽與否就會直接影響教育效果,如何建立好師生感情呢?班級管理是一門看似簡單,其實復雜的藝術。班規班紀對于一個班級來說是很重要的,問題是制定班規班紀的目的必須明確,制定過程必須民主,實施班規班紀的方法必須恰當。首先,制定班規班紀要有針對性。制定出能夠為學生接受并遵守的“法規”,其次,制定班規班紀要民主化。制定出相應的班規班紀,將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律、自強意識;再次,實施班規班紀要合理化。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不是處罰的對象。因此,班規班紀應是教育手段而非處罰的措施。“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學生好心辦壞事,偶爾犯錯誤或個別倔脾氣是難免的。那么,如何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錯誤并加以改正呢?我以為,魏書生老師寫的“說明書”的方法是切實有效的,這種做法既可以避免“檢討”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又可以讓學生從思想上深刻認識錯誤并加以改正。
可是,班規班紀如果沒有了情感陶冶這塊巨石,它也將失去其存在的價值。班主任應該用自己的真誠來贏得學生的信任,用自己的滿腔熱情去感化學生。情感陶冶并不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而是寓教育于各種情境之中,使學生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影響。老師對學生尊重、了解、信任和關懷是開啟學生心扉的鑰匙,是溝通老師和學生情感的橋梁,在心理相容的情境中,教育如春風化雨,點滴入土。
情感陶冶法的實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學生的行為習慣、思維習慣、思維素質、學習成績不同,要把他們統一到一個大家庭中,決非易事,在教育過程中出現反復也是常事。情感陶冶雖行之有效,也需長期熏陶。因此,班主任必須耐心,把工作做到細處,做到實處。在工作中,對待學生特別是那些學習成績差的或行為習慣差的學生更應從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加以關心與幫助,設法讓他們融入到班級這個大家庭中,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讓他們在同學和老師的關愛中找到失落的自我,真正做到自尊、自律、自強。正因為情感陶冶法注重的是學生心理素質的調整和提高,所以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即使環境變化也不會輕易改變。班規班紀只是治班之表,情感陶冶是治班之本。正確制定和實施班規班紀確實有助于營造一個情感陶冶的環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尊、自律、自強的能力,但它必須有賴于情感陶冶這個治班之本。
三、作為教育者在人際交往中培養學生情感
二十一世紀不僅需要高智商的人才,更需要高情商的人才。心理學表明,在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占20%;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情感因素占80%。也就是說,情商高的人善于化解不良情緒,易于成就一番事業。基于以上認識,從2000年9月開始,我在班級中開展了“培養學生學會關心他人”的研究與實驗,旨在培養學生具有關心別人的良好品質。一個懂得樂于助人的人能得到別人的贊賞和喜愛;一個沒有愛心和同情心的人,永遠也得不到別人的尊敬和愛戴。一切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一個人只關心自己,從不考慮他人的感受,那么他永遠也得不到別人的關心。可見,一個人具有愛心是多么的重要。鑒于學生的生活是全方位的,所以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進行情感教育,而且對學生的日常生活也要進行指導。
1.培養學生感知他人的能力,能對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表示關心
現在的獨生子女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能對別人表示關心,即使對自己的父母也不例外。實驗課中,我對“表示關心”這一問題進行了調查,班級內18%的學生選擇了經常能,有26%的學生選擇了有時能;56%的學生從來不對父母表示關心,理由是他們認為父母對自己付出是應該的,毫無回報之意。針對這一現狀,我引導學生從關心身邊的人做起,每天說一句對別人表示關心的話。而且把這句話記在“十個一”筆記本的日記里。剛開始,學生就用“今天我對x x x說”的句式進行記錄。經過兩個月的訓練后,學生會很自然的對自己身邊的人表示關心。許多父母表示自己的孩子懂事了,能從不同的角度對自己表示關心了。馬曉蕾寫道“媽媽,外邊很冷,您多穿衣服”。李錚對奶奶說,“奶奶,你年紀大了,我幫你抬水。”說得久了,孩子就成了習慣,對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自己的關心。如對有困難的同學給予鼓勵,對給自己幫助的人表示由衷的感謝。在尊重師長的同時不忘說一句:“老師多注意身體啊。”聽著孩子們一句句溫暖的話語,看著一張張活潑可愛的笑臉,感受著孩子們真摯的感情,多么愜意!
2.培養學生“察言觀色”的習慣,要善于感覺別人的感受,能從細致的信息上察覺他人的情感需求。
未來社會不可缺少的能力是與人交往的能力。學會“察言觀色”,能察覺他人的情感要求是協調人際關系的重要方法。人際交往的能力要在實踐中感知,要經過長期和反復的過程才能使學生認識到,并產生情感的體驗。學生在課前總要有一段時間不能進入狀態,大聲吵鬧,必須經過老師的組織才能安靜下來。由于進行了課前處理,老師的情緒受到影響,學生也不能很快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因此,學習效率不會很高。本學期開展的實驗中,我在對課前組織進行了研究。引導學生去理解老師的情感需求。以此培養孩子良好的課前準備習慣,不用老師組織就能開始上課。我利用每周班會課的時間,讓一名學生圍著教室走一圈,開展“假如我是老師,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的實話實說交流會,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能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來感受老師的心情。如:××同學坐姿端正,給人一種力量。××同學桌子不齊,老師一看就不舒服,講課一定沒情緒。教室衛生如何,同學精神面貌如何,都會影響老師的授課狀態。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班內的同學體會到“察言觀色”給自己帶來的好處。既使自己養成了尊敬師長的好習慣,又培養了專心上課,主動獲取知識的習慣。
3.培養學生學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學會情感換位。
現今的獨生子女很少對父母及他人心存感激,對別人的關心往往視而不見。經過一年的訓練,班級內的學生都能對父母、同學,老師及周圍人的關心做出反應,并且在日記里體現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如楊鵬在日記里寫道:“今天放學回家,媽媽不在家。我沒有鑰匙,進不了門,只好在門外等。天越來越冷,越來越暗,一陣寒風吹來,凍得我直哆嗦。就在我又冷又餓的時候媽媽回來了。我剛要發火,可一看媽媽凍得滿臉通紅卻顧不上去捂一捂,馬上拿鑰匙給我開門,還不停地說:‘兒子,冷了吧,媽媽回來晚了。’又想到媽媽每天回家還要做好多家務,還從來不說一個‘苦’字。想到這,我連忙接過媽媽的兜子對她說:‘媽媽,天冷了,您明天要多穿衣服。’媽媽笑了。”真實細膩的感情描述,表現出孩子已經懂得換位思考問題,并通過實際行動對別人表示關心,在多次的情感體驗中提高自己的認知層次。
為了使學生能不斷得到交流情感,反饋信息的機會,來強化自己的真實感受及正確反應,每月利用一節活動課的時間由學生自由暢談,從與別人的交流中豐富自己的思想內涵,獲得新的感受,加強自身的素質。最后,從學生的日記中選擇部分作品編成“作文集”,為學生打造感受成功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