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交際應用能力,而這種交際能力的形成離不開對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運用文化教學的理念,把英美文化融入到英語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英語教學 語言 文化 文化教學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交際應用能力,而這種交際能力的形成離不開對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但長期以來,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許多學生不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產生了歧義與誤解。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實踐中,要把英美文化融入到英語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文化教學的必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還是文化的載體,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它承載著文化信息,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思維特征:語言受文化的制約,因為文化深植于語言。人使用語言時要受到其民族文化的限制和影響。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地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二、文化教學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語言與文化相結合,把語言置于文化背景下,教授語言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傳授對象國文化知識——這些認識與實踐起始于70年代初。在國際上,70年代是各國交往與沖突同時激增的時代,尤其在歐洲,歐共體為了“相互依存”提出了“文化和教育的合作”,而且“使用發展新的語言教學法則給予優先地位的考慮”。這樣,外語教學就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而且把學外語的主要目的放在了交際方面,而交際本身又是一種社會行為。所以在教學中就離不開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基于以上理論和認識,在過去的二十年間,當語言的重點從語言結構和形式轉向功能和內容時,當外語教學也由傳統的以語法和詞匯為中心轉向培養交際能力為目的時,文化開始悄悄進入了外語教學的課堂。
三、文化教學的切入點
1.詞語文化的教學
詞語文化,即單個的詞、習語、成語所折射出的文化內涵。英語中許多詞及短語都有其來源和掌故,理解他們的含義對理解英美文化很有幫助。
例如有這樣一句話:He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從字面上看非常簡單,而且沒有生詞,但如果直譯出來意思不明確,而且不符合邏輯。如果了解eat no fish和play the game這兩個短語所反映的文化,其意思就很明確了。eat no fish出自一個典故,指英國伊麗莎白女皇時代,耶穌教徒為了表示對政府的忠誠,拒絕遵守反政府的羅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吃魚的習慣,因此eat no fish表示“忠誠”的意思;而play the game和play fair同義,表示“公平對待”“光明正大”“為人正直”等。
2.口語交際文化的教學
交際文化,主要指相互交流時選擇的話題、談論的方式等。中國人習慣在職業、職務、軍銜的前面添上姓來稱呼對方,比如“王老師”“李秘書”,但在英語中不能翻譯成“Teacher Wang”“Secretary”。英語中只有少數的幾個詞如professor,doctor,mayor,judge可以放在姓的前面。我們經常把與自己父母年齡相仿的人尊稱為“叔叔,阿姨”,而這種稱呼會令西方人感到莫名其妙,因為他們只有在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用“Uncle,Aunt”來稱呼。如果知道對方姓名,他們常用Mr.,Mrs.,Miss加上姓來稱呼,對于不知道姓名的陌生人,一般稱呼sir和Madam。
3.根據歷史知識和文學典故的教學
教材中的課文含有豐富的文化內容。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當適當地向學生講解所碰到的歷史典故和文學典故。學習語言就不能不留意歷史和文學典故,如講到馬丁一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的“夢想”演說時,可以介紹一些美國黑人解放運動的歷史和當時的美國社會背景等,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語言知識,又學會了文化知識,加深了對語言的理解。
四、文化教學的具體做法
1.在教學中使用一定比例的國外出版的外語教材,在自編教材中多用一些真實內容。國外出版的、質量較好的課本采用了不少涉及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的內容,是研究文化差異的好資料。所謂“真實內容”,是指從實際交際活動中選取的資料,而并非編教材的人自己撰寫。它的好處在于其中許多部分涉及場合、身份、相互關系等社會因素。
2.要求學生多閱讀英文書籍和報刊雜志。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報刊時注意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方面的資料。中外古典名著是首選書目,因為,經典著作最能反映一個民族的傳統價值觀念,而“傳統的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閱讀報刊是了解各種社會問題、社會關系的最直接的途徑。
3.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語言形式的運用,還必須重視語言運用得是否恰當。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組織課堂活動時,可設置一些特定的社會文化氛圍,讓學生在這種背景下進行“角色扮演”活動,根據言語交際的環境來正確地使用語言,對于語言形式正確而不符合角色身份或場合的話應該指出來,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可逐步提高結合社會文化背景來恰當地使用語言,使學生不斷增強社會語言學方面的敏感性。
4.充分利用圖片、幻燈片、電影、電視等直觀教具。看外國電影,電視和VCD等學習跨文化交際知識,為我們學習外語及跨文化交際尤其是非語言交際提供了條件。非語言交際是整個交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非語言交際行為是后天習得的結果,應該成為外語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否則,外語教學就不是完全和成功的教學。
5.充分利用外籍教師的優勢。從學習外語的角度來說,和操這種語言的本族人接觸是十分重要的。除聘請外籍教師上一些諸如口語、聽力、英美概況等有利于發揮其特長的課程外,我們還應鼓勵學生在課外多接觸外籍教師。
6.有意識地開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某些領域的專題討論活動,并在討論中結合漢語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對比分析,培養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敏感性,使他們在學習英語中善于發現英語文化的特點并樂于了解和學習英語文化。
通過在課堂中的英語文化教學,可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學生了解英語文化的渴望,改變學生學習英語的態度,有助于消除跨文化交際中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交際障礙。才能實現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