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教學 生活情境 學習興趣
《新大綱》指出 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
一、創設生活的情境
數學抽象、嚴謹、枯燥無味,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學習素材的興趣。現實的、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容易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引入課題時,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話世界出發。例如 在教學“克的認識”時,我讓學生掂準備好的物體,掂后談談各自的感受,從而揭示物體是有重量的,而且有的物體重量大,有的物體重量小。然后借用小狗去超市買東西的故事,出示物體是有4個大小不同的包,讓學生為前來幫忙的熊和小兔子選合適的包,結果學生的選擇與包的實際重量不一樣,發現大的包反而輕,小的包反而重了,自然要想到用秤稱一稱,從而引出天平揭示課題。
這樣引入新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實現、興趣盎然,激發了學生學習教學的欲望。
二、注重實踐活動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的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的見、摸的到的現實。因此,教師善于發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數學接受生活,學生就真正體會到了生活中充滿了數學。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這一課時,在課堂上,先讓學生觀察自備的各種長方體,看一看,摸一摸,得出長方體有六個面、八個頂點、十二條棱,再由學生獨立操作,量一量十二條棱的長度,發現相對的四條棱相等,把長方體盒拆下來,比一比大小,發現相對的兩個面面積相等,最后讓學生動手操作參與教學,這比看老師拼、擺,聽教師講知識牢固的多。通過學生親自操作來理解知識,體現了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把學生的思維自然地引到認識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軌道上來。
三、設置游戲練習
學以致用,教學也不例外,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是數學的最終目的,要創造條件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研究、探索、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例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后,涉及一個買賣東西的情景,讓學生輪流作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游戲活動,要求:(1)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好的人民幣買東西;(2)每個學生的錢數不同,每個人購買的東西不同:(3)看誰買的東西好,買后進行評比。這樣設計既鞏固了基礎知識,又讓學生將剛學到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不僅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而且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今天所學的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有用的數學,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
總而言之,數學來源于實踐,來源于生活。同時,數學要服務于實踐,高于實踐。因此要從學生的生活中尋找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通過有趣的數學實踐活動,用數學的觀點,去觀察周圍的事物,以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到數學教學是一種樂趣。
(作者單位:山東省單縣孫溜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