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評價應是主客體之間的一種互動過程,存在于教與學之中,只有強調評價雙方的溝通與協作,才能達到評價的目的。本文從多方面闡述了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注重多元評價,構建快樂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數學課堂 多元評價 用心評價 公心評價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評價應是主客體之間的一種互動過程,存在于教與學之中,只有強調評價雙方的溝通與協作,才能達到評價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多元評價,構建快樂的數學課堂。
一、誠心叩開學生的心扉
蘇霍姆林斯基在《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中有這樣一段話:“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最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講的話發生共鳴,你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以往我們習慣用“一廂情愿”的說教和孩子談問題,沒有找準弦,對準調,總是觸動不了孩子的心靈。所有的學生都希望得到贊賞、信任和鼓勵。因此我們必須蹲下來聆聽孩子的心靈,時時以真誠的心、欣賞的眼光、鼓勵的話語評價學生,而且教師的贊賞必須真心實意,不矯揉造作,不言過其實,只有這樣的評價才自然、真切、和諧,才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親和力。讓學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體驗到被愛的感覺和被尊重的自豪感,形成開朗活潑、樂觀向上的性格,從而建立起寬松、和諧,真摯的師生關系。這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就能表現出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處處洋溢著真情,時時閃耀著智慧的火花。
一天數學課,我照例要進行3分鐘的口算練習,當我叫到李紅時(她性格內向,從不舉手),好幾個同學大聲說到:“李紅什么也不會。”李紅深深地埋下頭,我的心一驚,問到:“真的嗎?”“她會10以內的加減法”,她同桌小聲說到。我用誠摯的目光看著她說:“即使會10以內的加減法也是你的進步。同學們來為李紅的進步鼓掌。”班內頓時響起熱烈的掌聲,李紅低垂的頭慢慢的抬起來,用眼睛偷偷地瞥了我一眼。掌聲未落楊鑫宇大聲說:“是張倩教的她。”“是嗎?張倩真棒,那讓我們把掌聲送給這位樂于助人的小姑娘吧。”掌聲再一次響起。接下來的課程中同學們踴躍舉手發言,李紅也開始回答問題了,課堂上掌聲不斷,快樂不斷,課堂氣氛也越來越活躍。我相信同學們所喜歡的不僅僅是這節數學課,而全班同學所受的教育也不僅僅是要鼓勵幫助別人,而我則深刻地感受到了 教師用一顆誠摯的心去評價鼓勵和尊重每一位學生,保護每一位學生的自尊心的神奇力量。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進步,我們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使每一位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讓學生處在民主、寬松的氛圍中學習:使學生思維活躍,敢想、敢說、敢做,讓學生能把自己的各種感受,體會,懷疑與問題帶到課堂中來交流與評價,并在評價過程中不斷成長。
二、用心評價,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
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過去我們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全面,只重視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而不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與成長,不重視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比如: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小組合作精神,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和態度等。而這些目標的培養不可能靠教師的說教,也不可能靠一節課或幾節課來完成,它有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是一點點滲透、逐漸內化的過程。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的合作精神、積極的情感和態度的培養,對我們教師的要求很高,我認為關鍵是教師要有這方面的意識,不放過每一個時機對學生進行適時、激勵的評價,點點滴滴地將這些個性品質滲透到每個孩子的心中。
三、公心評價,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
新課標指出:“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關注學生的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是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新理念。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每一次所經歷的評價,都是建立自信心的最好時機,在評價中精心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班有這樣一名學生 性格內向,感情細膩,對于老師的一言一行她都看在眼里,而且記在心里。一天,她遞給我一張條子:老師,您知道嗎7開學一星期了,我只回答了兩次問題。我的心頭一顫 這個孩子如此敏感。以后的課上,我時時注意用眼神與她交流,告訴她,我在關注她,欣賞她,我會適時地提問她,表揚她。后來,她變了,變得開朗了,數學課上也經常見到她活躍的身影。
四、多元評價,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小學生數學學習評價應注重發揮學生本人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改變學生是被評價對象,教師是絕對評價者,家長是旁觀者的評價狀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采取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同學、家長共同參與的多元評價方式,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首先,教師既可以從宏觀上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做出評價,也可以從微觀上評價個別學生的數學學習,憑借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以及對數學學習的體驗等情況的了解,運用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綜合評價。
其次,學生作為評價的主體,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正確的評價。學生的評價方法,包括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與學生的自我評價兩種。學生之間的評價主要是通過合作、交流等活動來實現。學生自我評價的內容應涉及三個方面,即學習內容,思考過程和學習態度。這樣的評價方式發生在生與生之間、組與組之間、師與生之間,評價主體是多元的:這種評價對話的內容既包括知識信息,也包括情感,態度、行為規范和價值等各個方面,評價范圍是廣泛的:這種評價的語言富有激勵、創造,啟發的魅力,同時又由于評價語言的真誠而富有感染力,它使富有理性之美的數學閃耀著人文的光芒。在這種氛圍中教與學,對學生而言,是意味著主體的凸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則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與學生共同分享理解:對評價雙方而言,是各自向對方敞開心扉,彼此接納的過程。在評價語言的魅力和多元的評價方式下,激勵了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讓學生由衷地愛上數學。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廿里鋪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