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美育研究 審美理解
從美學的角度來看,語文有著獨特的魅力。語文課如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學會去細細體味,那么對學生的審美能力(美的感染力,創造力)的提高、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效果必定是明顯的。
一、語文美育的內容
語文美育的內容相當豐富,它涉及到許多方面,筆者以為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自然美。所謂自然美是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顏色、形狀、光澤、線條等產生的美。在語文教材中占有相當一部分,這些課文能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遐想,產生愉悅的心情。
(二)社會美。社會美指的是人類社會中的美,可以包括個體的美和群體的美。
(三)科學美。科學美指的是從人工創造的各種形體及自然現象、科學現象過程中體現出的美。
(四)藝術美。藝術美是一種綜合的美,藝術之美包括很多方面如結構的美,語言的美、意境的美、選擇的美等。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整體,引導學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產生藝術魅力因素,這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尤為重要。
二、語文美育的特征
(一)形象性。語文美育是以展示課本的形象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為手段的教育。課文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臨其境的風景,或有血有肉的具有鮮明性格的人物形象。
(二)情感性。文學作品往往包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課文中的情感因素,是學習的關鍵,也是審美的關鍵,“一切景語皆情語”。
(三)愉悅性。學生面對優美的文章自然而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感受,可能為美好的事物所感動,產生精神上的愉悅,可能對丑陋的現象憤恨,產生不滿的情緒等。對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努力營造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緒氛圍 激發學生的感情,讓學生主動走進文章,而不是牽著學生去分析字詞句。
三,語文美育的審美心理要素
(一)審美感知。感知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反映。感知語言文字是學生接受書本知識的開端,學生在對教材的閱讀過程中,發現美,在大腦中描摹作品的形象,體味文中美的章節,產生一定的審美價值。
(二)審美想象。想象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內部和外部復雜而有系統的反映,兒童的想象力量是相當豐富的,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運用想象來再現教學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描繪的自然景觀及生活場景,從而發揮學生的審美想象,產生“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文心雕龍-神思篇》)的效果。
(三)審美理解。審美理解是審美活動從感知、想象發展到審美理性階段的心理活動,是理性的直覺,由于小學生的學習心理更側重于形象思維,教師應注重引導、幫助學生把理性因素溶入到直覺之中進行形象思維,即教師對教材中美的形象作出相應的理性判斷,讓學生融和理性的判斷,細細去體會,這樣學生的感受才會更深刻。
(四)審美情感。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人對客觀事物是不會無動于衷的,總會產生一定的態度。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頻頻發問:“你們說美不美?”“你們喜不喜歡?”你們想到了什么?“以此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從而引起共鳴。這種教學方法,運用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讓情感在學生心靈深處激蕩,筆者以為在語文教學中是應該提倡的。
(作者單位:山東省曹縣大義集鄉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