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生物教學 環境教育 教育探討
中學生的環境意識是其對環境問題的感覺思維與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中學生的環境教育屬于環境科學的基礎教育,而不是培養環境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其目的是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滲透,幫助學生認識環境,明確環境與發展的辯證關系,了解環境和環境保護的基礎知識,樹立環境思想,培養學生自覺參與環境保護的好習慣。要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已有的知識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層次上進行滲透教育,力求做到環境教育系統化、序列化。
滲透環境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1.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結合教材中介紹或涉及到的環境保護內容,將環境教育寓于課堂教學之中,這樣才能在長期潛移默化中達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
2.通過各項課外活動滲透課內打基礎,課外求深化。
根據生物教學實際情況,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滲透環境教育,其力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將課堂教學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對學生實施全面的環境教育。
(1)以課外閱讀為基礎,拓寬學生的環境保護知識
現在中學生的求知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了教材,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閱讀一些環境保護方面的書籍、文章,幫助他們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由來和解決方法,并引導他們把學到的環保知識與課堂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聯系起來,解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環境污染問題。從而讓學生更關注我們周圍存在的環境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樹立起利用科學保護環境的熱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為課堂,在環境中了解環境,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師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營等活動,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調動學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去勞動、去品嘗……讓學生去感受大自然,從而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關系,這樣才會使他們用真心去熱愛大自然,去保護大自然。如結合植物課教學,組織學生認識校園,公園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綠化的植物種類,讓學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長環境科學知識,探究環保知識。
(3)以實踐活動為途徑,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可配合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愛烏周、植樹節等節日開展一些公益性活動:也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在校園里建立植物角和生態平衡系統,開展校內植物分類、樹種掛牌活動: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學校周圍的環境問題和社會關注的環境熱點問題進行調查,如開展生活垃圾污染現狀調查,太平溪水質污染源調查、農貿市場塑料袋使用及危害、中坡森林公園植被群落結構調查等系列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使學生接觸社會現實,主動參與到環境保護活動之中去。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激發其參與環境保護的愿望,同時更增強了教育效果。
總之,對中學生加強環境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和經常性工作,只要堅持“曉之以理,持之以恒,導之以行”的教學原則,充分利用各種方法和途徑,在生物教學中切實滲透環境教育,那么就能夠引發中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心,從而增強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作者單位:山東省曹縣古營集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