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比較分析“垮掉一代”產生的歷史背景、產生原因、主要特點、表現方式等,對于它誤解的主要原因是表象的誤導和認識的不夠深入?!翱宓粢淮钡臉O端行為是他們對社會的批判和抗議,是其進行精神探索的特殊方式;同時“垮掉”的譯法容易影響人們對它的正確理解;“垮掉一代”的作品有其獨特的借鑒之處;“垮掉一代”是一直存在并深刻影響我們的生活。
[關鍵詞]“垮掉一代” 誤讀 理解
發生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后期的美國“垮掉”運動是在“二戰”后冷戰時期的特定環境中的一場影響深遠的社會文化和文學運動。它是美國人民的民主傳統和麥卡錫主義,人性自由和清教主義,大眾文學同學院派文學激烈;中突的產物?!翱宓簟边\動同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及其它社會、政治,文化運動結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洪流,猛烈的沖擊美國現存秩序,使美國經歷了自南北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變革。四十年代中后期,一些對美國當時令人窒息的社會文化感到難以忍受的年青人聚集在紐約,嘗試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討論哲學和宗教,從事文學創作。他們的核心人物有杰克·克魯亞克(Jack Kemuac),艾倫·金斯伯格(AllenGlnsberg)、約翰·霍爾默斯(John homles)、威廉·巴勒斯(WillamBurroughs)等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影響了一代美國青年。嬉普士(五十年代的“垮掉一代”,六十年代嬉皮士的先驅)的形象很快出現在城市、農村、酒吧、旅館各地。這些為傳統觀念所不容的離經叛道,桀驁不馴的邊緣人物逐漸形成一個向主流社會挑戰的亞文化群,他們受到各種壓制和打擊,但依然我行我素,以其獨有的方式挑戰、中擊和解構主流社會和主流文化?!翱宓粢淮币钥唆攣喛说拈L篇小說《在路上》,金斯?柏格的長詩《嚎叫》,巴勒斯長篇小說《裸露的午餐》為代表,由于歷史的原因,“垮掉一代”,走了一條曲折的道路。從它的譯名到它的精神實質的認識都產生了不少誤解。
誤解一:“垮掉一代”們的驚世駭俗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多將他們定位為阿飛或流氓,生活方式墮落、頹廢。是資本階級精神崩潰,道德淪亡的產物。
“跨掉”作家拋棄世俗觀念,挑戰權威,生活上放蕩不羈,一方面他們吸毒、偷竊、酗酒、縱情爵士樂、崇尚性解放和同性戀,企圖用他們代表的“爵士文化”取代美國長期占有統治地位的中產階級文化。從該方面講,他們是憤世嫉俗甚至身上散發“邪惡”氣息的反叛者,是地道的該隱式人物(Figures of Cain);另一方面他們讀尼采。習禪宗,崇拜中國瘋僧寒山,寫小說詩歌、參加反戰運動、支持民權運動、致力于環保。他們這些“白種黑人”(White negro),他們這些社會“地下人”(underground Man)的極端行為既是對壓迫他們的社會的批判與抗議,也是把他們的自我靈魂從各種束縛中徹底的。赤裸裸的解放出來的特殊手段和他們進行精神探索的超常方式。
誤解二:“垮掉”作為中文貶義詞,它的意思同“頹廢”,“墮落”同義。使人聯想到行為放蕩,無所事事,道德沉淪的社會渣滓、流氓,混混、痞子之類的人物。這樣的譯義有特殊的歷史時代的痕跡,是“階級斗爭”對結果。即對資本主義的日漸衰敗的看法。
當然,“垮掉一代”是美國資本主義道德淪亡、腐化墮落最集中,最無恥的表現。在他們身上,幾千年人類創造的高尚道德優美情操都消耗殆盡,蕩然無存。只留有卑劣、污穢、淫亂、頹廢和墮落。這樣看來“垮掉”的譯法不無道理。約翰·霍爾姆斯說Beat這個詞的意義本來就模棱兩可,它不只是令人厭倦、疲憊、精疲力竭、一無所有。還指心靈,也就是精神意義上的某種赤裸裸的直率與坦誠。一種回歸到最原始自然的直覺或意識的感覺。一個‘Beat’無論到什么地方都總是全力以赴,精神振奮,對任何事情都很專注??唆攣喛苏fBeat就是Beatitude(至善至福,精神完美的最美的最高境界)。所以“垮掉一代”的人物大多后來信奉佛教禪宗。這些理論包括對崇尚自然、自由,反對一切形式的壓抑束縛,就成為評論家說的垮掉理論/哲學(Beat Vision/philosophy)。
誤解三:人們認為他們的文學作品是他們垮掉生活的寫照,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地方。
在形式上,克魯亞克提倡的“自發性散文寫作原則”(Essenctialsof Spontaneous Prose)影響“垮掉一代”作家們。他們不講寫作規范,格律辭章,而以張揚個性、表現自我和抒發情感為主導。他們的作品為主流評論家們所不容,卻成為尋求刺激,竭力擺脫束縛和苦悶,要求表達自己心聲的年青們眼中的經典。他們說出在痛苦中探索的年輕人想說卻又說不出的話,所以他們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在內容上,“垮掉”派作家最令人欽佩的不僅僅在于他們敢在麥卡錫時代拍案而起。敢于像金斯伯格那樣在高舉的警棍前面帶微笑,更在于他們在面對自己時表現出的真誠和勇氣。在他們的作品中,他們不僅對美國的社會、文化、政治、外交、思想鉗制、戰爭叫囂進行毫不留情的批判,以更罕見的真誠和令人贊嘆的勇氣把他們自己的行為思想、生活方式。甚至靈魂深處最隱秘的東西全部赤裸裸地展示出來,表示出他們內在的道德力量。他們不矯揉造作,遮遮掩掩,文過飾非。他們的詩歌和小說就是他們的生活、他們追求的藝術。閱讀他們的作品就可以了解他們真誠的的內心。人們可以不滿他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念,也可以反對他們的生活方式。但是必須承認他們的勇氣和真誠,他們留下來的最寶貴的遺產就是他們在不懈的探索中所表現出的現代人最缺乏的那份真誠和勇氣。
誤解四:“垮掉一代”文學是向死亡進軍的先鋒發端于50年代,此后便很快衰落,這實在是一種誤解。
“垮掉一代”沒有因其代表人物消亡而消亡,其代表任務的作品,由早期的被禁止到登堂入室,成為美國及西方文學的“現代經典”,但凡講到當代美國文學,論及美國文化社會思想,都無法回避“垮掉一代”作家及其作品。同樣,隨“垮掉一代”興起,美國先鋒文化借助于各種各樣媒介繪畫、音樂,演出及電影取得很大發展,他們同“垮掉一代”緊密聯系。他們共同點——使這些人“垮掉”的是一種游離于美國上流社會外的意識,這些藝術家的作品表現了局外人或者說邊緣人的情感,試圖沖破傳統文化的束縛,是自發性的、個人的、具體的幻象性質的。60年代的嬉皮運動是“垮掉一代”的自然延伸或者說必然發展,不僅是指寫作也指生活方式,“垮掉一代”和嬉皮士都是《達摩浪人》(Dharma Burns)所說的“背包革命”(rucksack revolution)?,F在所說的“后垮掉”或“新垮掉”一般是指繼承“垮掉一代”作家事業的人們。
“垮掉一代”哲學思想已經成為一種復雜的文化社會話語,或者說表現為一種持久的文化社會現象——吸毒、爵士樂、同性戀、旅游、宗教,激進的政治態度(反戰、環保、女權主義、黑人民權)。就此而言,“垮掉一代”從50年代到現在并沒有消聲匿跡。
“垮掉一代”的文化,文學和精神遺產早以超越了美國的國界,在歐洲、亞洲和南美洲,特別是在令人感到壓抑的地區當中引起極大反響,至今在世界各地仍有大批的追隨者,“垮掉”仍在“行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