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逐漸顯露。如何克服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全面地認識課堂教學,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讓課堂煥發出生命力,需要我們教師改變一些傳統觀念,樹立正確課堂教學意識,才能有效指導教學實踐。
[關鍵詞]新課標 物理 教學觀
隨著新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化,主體性教育思想正日益深入人心,傳統的課堂教學偏重于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既忽視了作為獨立個體,處于不同狀態的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多種需要與潛在能力,又忽視了作為共同活動體的師生群體在課堂教學中多邊多重、多種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創造能力,這是忽視課堂教學過程中人的因素的突出表現。如何全面地認識課堂教學,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讓課堂煥發出生命力,需要我們教師改變一些傳統觀念,樹立正確課堂教學意識,才能有效地指導教學實踐。
一、課堂教學“主體化”意識
《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從事學習活動和交流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以物理教學為例:物理教學是物理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物理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物理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學生的真實狀態是決定課堂教學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就是學生進入教學活動,能動地、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的傾向性表現行為。如關于亞里士多德“重快而輕慢”的觀點教學,一般教師采用講授式,表面看上去很完美,而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課堂氛圍枯燥。若教師有強烈的主體意識,便會設計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形式。如采用辯論式教學法,將學生分為三組,第一組“伽方”,支持伽利略:第二組稱為“亞方”,支持亞里士多德觀點:第三組為裁判方,對參辯的雙方進行評價。這種形式既有效地加大學生參與,又使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二、課堂教學“活動化”意識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既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又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地位,讓學生去設計活動和組織活動。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學生的參與活動有利于知識、規律的理解和掌握,教師應積極選擇恰當的教材,創設適當的情境,提供活動的平臺。如單擺的周期教學 教師用一根線把一個球懸掛起來,將球偏離最低點,再釋放,球就會擺起來,球來回擺動一次的時問稱為周期。教師可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活動來探究影響擺動周期的規律。
學生猜想:周期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猜想:①與球的質量有關:②與擺角有關;③與擺球大小有關;④與擺線的長度有關。
分組實驗設計:請各小組選擇一個因素進行實驗,檢驗是否與這個因素有關,如果有關,是什么關系?實驗中自變量是誰、應變量是誰,控制變量是誰?
分組實驗:實驗測量、記錄數據、處理數據。
匯報:各組的實驗結果
討論歸納 實驗結論
這是一個典型的手腦活動的課堂案例。該案例中,學生自主程度較高,從猜想到提出假設,從設計實驗到進行實驗,給學生較多的活動機會。通過親身體驗活動掌握的知識比傳授的知識要深刻得多,更牢固得多,同時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培養。
三、課堂教學“民主化”意識
教學民主是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的前提和保障。在一次物理教學中,有一位教師在“超失重現象”的教學中,問:“怎樣才能使底部有孔的礦泉水瓶內的水不流出,希望學生提出使礦泉水瓶做自由落體,拋體運動”,不料卻是“用繩子栓住瓶子底部一端使其在水平面內轉動”,教師答:“現在沒有繩子”,然后不予理睬。這樣的答復比起諸如“這有什么好說的”“怎么會有這樣的想法”“這個想法太可笑了”等好一點,但都是對學生自由、大膽表達想法的一種否認,極大地打擊了學生做出回答的積極性。設想教師換位成學生,經過一番努力提出的假說如此“遭遇”,還有好心情繼續聽講后續的課嗎7還有學好物理的積極性嗎7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營造輕松、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營造師生互動,學生互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都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與自由度。錯了,允許學生重答: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沒有想好的,允許再想:不明白的,允許發問,等等。通過適度的系列活動,學生的思維被激活,靈感被撩起,生命的活力得以釋放。
自由課堂是教學民主的最佳境界,教學既是為了學生的將來,也是為了滿足學生現在的需要,對于學生來說,課堂民主化就是要從學生現實生活的角度去設計現實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才會充滿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為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
四、課堂教學“問題化”意識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要以問題為知識教學的細節,把知識的認知掌握過程當作問題的解決過程,也就是說要把學習看作是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和批判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的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敢于創新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能力及態度和情感的全面和諧發展。如我們在《恒定電流》一章教學時,學生在利用“半偏法測定電流表內阻”實驗時,有學生就提出能否不用“半偏法”而采用其它偏法如1/4或3/4偏法?此時我們就不能只為了趕教學進度而將學生的疑問扼殺掉。學生提出問題既說明了學生在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同時又存在著疑點,這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親自動手操作、查閱文獻資料等,獲取自己問題的答案;通過探索,學生發現采用不同的偏法測電流表內阻會造成結果有不同程度的誤差影響;通過科學探究,不僅使學生更深刻地掌握了此實驗的原理,也使學生理解了此實驗的滿足條件和實驗誤差分析的方法。若學生沒能提出問題,教師也應積極設置這樣的問題來組織教學。以問題為細節的教學,就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智慧發現和解決問題。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創設某種情境,引發出所要“研究”的問題,并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中,開拓思維,體驗求知的艱辛與快樂,增強自信心。問題可以由教師設置也可以由學生自己發現。如問題是學生自己發現提出的,則更能貼近學生思維實際,更能激起學生“研究”的欲望。
然而,從教學實踐中發現,有時老師提一些不是真正的問題,簡單的是否就能解決,究其原因是這些問題思維空間狹窄,甚至有些老師教學過程中問題設計很少,平鋪直敘,違背了現代教學理念導致了我們的學生缺乏提問,質疑的能力。教學中應具備問題意識,通過問題教學培養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爭論的精神,逐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大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