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 人文精神 審美精神 研究精神
語文教學,應該有自己的學科精神。有了學科精神,教學就有了共同追尋的目標,有利于形成學科的“風骨”與特質。語文教學的學科精神應該是人文精神、審美精神與研究精神的綜合。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語文教學是塑造人的藝術。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屬性。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寫道:“沒有人,一切創造只是荒蕪、徒然,沒有終極目的。”自然的最高目的是文化的人。中國文化燦爛古老,博大精深,語文教師作為傳承祖國文化的人,根本責任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有文化素養和有文化氣質的人。怎樣履行這一神圣職責呢?我認為 其一,語文教師自身要積淀一定的人文底蘊。《學記》說 “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學高為人師,身正為人范。其二,語文教學的本質是語言教學。而語言本身是人的一種特性,因而語言具有鮮明的人文屬性。沒有語言,就沒有人文。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 堯日》)。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語言的感受、涵詠、領。晤、運用為基本內容,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的靈動,品味語言的氣韻,提高學生學習語言與運用語言的能力。其三,語文教學應具有濃厚的人文情懷。情感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沒有情感,就沒有語文教學。從閱讀學講,文章席是情鑄成,字字句句吐衷腸。閱讀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從寫作學講,作文是情感宣泄的一種方式,情到深處文自工。語文教學應把人文關懷、情感熏陶放在重要位置。
美學是真正的人學。從教學審美主體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伴隨著審美心理活動,如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審美想象、審美情緒以及審美靈感等。從課堂美的創造主體講,教師授課講究教學藝術,即教學活動具有可欣賞性、創造性和個性,這本身就屬于教學的審美范疇。因此,說得直接一點,語文教學就是在審美。
語文教學伴隨著豐富濃郁的情感活動,在這種情感活動中,最基本的情感是審美情感。愛美是人們的共性,學生更是如此。只有當學生對語文教學產生了美感,才會真正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審美是一種情感體驗,也是一種價值判斷。用審美精神關照語文教學旨在把語文教學當作一個審美的整體加以感受,用審美的精神分析語文教學的各種因素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揭示語文教學與美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興趣,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培養學生一雙審美的眼睛,讓學生用審美的眼光去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進而提升語文學習的人文品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是我們期待的語文教學的高層次境界。
語文教師應該成為研究者。教師既是教學的主人,又是教學研究的主體。只有當這個“主體”的研究意識真正形成了,教學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改觀。傳統語文教學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大一統的教學思想的束縛,導致了語文教師專業自主權力的缺失,造成教學的依賴性過強。語文教師擁有研究精神就要把“研究”作為解放自己的武器。加強教學的全程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學系統。語文教師成為研究者,意味著自己不再是一個旁觀者,不能老是照著專家。學者的法子去套,而是在實踐中開展行動研究。有了研究精神,就能夠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就能夠在學生面前樹立真實“自我”的形象,做語文教學的主人。
(作者單位:山東省鄄城縣閆什鎮中心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