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和思維是辨證的統一體。從語言結構看,漢語重意合而不重形合,英語則借助詞尾屈折變化、主從復合句、介詞短語等語法手段來幫助分析和表現事物間的關系。漢字和以英語為代表的字母文字與各自所服務語言的語法一起分別促成了中西不同的思維方式。
[關鍵詞]語言 思維方式 漢字 字母文字
語言和思維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語言是思維的主要的工具,是思維方式的構成要素,思維方式是語言生成和發展的深層機制,語言又促使思維方式得以形成和發展。思維以一定的方式體現出來,表現于某種語言形式之中。本文將初步探討漢字與西方字母文字(以英語為例)所折射出的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
一、漢英思維方式的總體差異
語言和思維方式都屬于文化范疇,但又受民族文化和哲學觀念的影響。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民族和以西歐和北美為代表的西方民族擁有不同的地理環境,歷史淵源、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政治制度、哲學觀念、風俗習慣、經濟體制以及認知心理,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思維的語言形式。從總體上看,東方人偏重人文,注重倫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學、技術;東方人重悟性、直覺、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邏輯、實證;東方人好靜、內向、守舊,西方人好動,外向、開放;東方人求同、求穩、重和諧,西方人求變、求異、重競爭等。表現在語言上則是漢語結構重意而不重形,詞語義主,強調時間順序和事理排列,習慣于直接描寫事物,沒有形態變化。而英語注重句子結構的完整性,習慣于用一定的形態標記,如詞尾的屈折變化、從屬連接詞和從句等語法手段來明確地表達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詞語是語言的基本要素,從文字結構到詞語構成,都可以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
二、漢字與字母文字造字取向有異
漢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它是直接從原始圖畫發展而來的,所以漢字借字形來描寫字所指之物。比如:“日”和“月”在甲骨文中就是太陽和月亮的形象。而西方字母文字,包括拉丁語、希臘語、斯拉夫語的文字所使用的字母都是從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基本上一個字母代表一個音位。字形與該字的讀音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統一。因此,漢字和西方字母文字在造字時就采用了不同的取向 漢字保持了與物象的統一,西方字母文字,保持了與語音的統一。
三、漢英思維方式的差異決定漢英用詞的差異
英民族善于抽象思維。英語中有一整套表達抽象思維的方式來反映事物的本質和事物之間的關系。如英語中大量使用抽象名詞、介詞短語、主從復合句來表達復雜的思想和微妙的情感。名詞有具體和抽象之分,可數和不可數之別,單數和復數之異:動詞有性、數、格和時、體、態之變。介詞更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不同的詞類有相對固定的形態標記。
漢民族敏于形象思維。漢語用詞傾向于具體,常常以實的形式表達虛的概念,以具體的形象表達抽象的內容。比如,“打”字本意是“用手或器具撞擊物體”,但在“打趣、打扮、打發、打攪、打亂、”等詞組中,“打”字的意義已經弱化成只表示從事某些動作的意味,放在名詞前使名詞動化,放在動詞前使動作強化。漢語用詞具體主要是漢語缺乏像英語那樣的詞綴虛泛手段。漢語沒有形態變化,形式相同的詞在不同的句子結構中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還可以是形容詞或其他別的詞性。漢語詞類劃分的重要依據是詞的意義而不是詞的形式。例如
1.他真是一員虎將。
2.村子里來了一只大老虎 嚇得孩子們哇哇大叫。
3.那人老虎著臉,怪嚇人的。
在句1中,“虎”是表示“勇猛威武”之意的形容詞;在句2中,“虎”是表示一種力大兇猛,聽覺和嗅覺均很靈敏,毛黃色,有斑紋的哺乳動物之意的名詞;在句3中,“虎”是表示“露出兇相”之意的動詞。正因為漢民族敏于形象思維而不善于抽象思維,我們在翻譯英文作品時往往把表達抽象概念的詞義具體化和形象化。比如:將perspire all over譯成“汗流浹背”,be short-sighted譯成“鼠目寸光”,promiscuous譯成“水性揚花”,lack of preservation譯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perfect harmony譯成“水乳交融”等。
另外,漢民族善于由具體到抽象的聯想綜合。比如“白花花。黑乎乎、綠油油”等重疊詞表達具體可感的形象。漢語中也采用形象可感的成語如班門弄斧,刻舟求劍等來說明抽象的道理,還可用由具體并列的詞組成的詞語來指稱概括意義。如“紅男綠女”等。
四、漢英詞語構成方式的不同也折射出漢英思維方式的差異
詞語的構成也折射出了英漢民族的思維差異。反映在構詞上則是漢語中有不少詞語是陰陽相構的,如“天地、興亡、剛柔、內外、利弊”等,還有一些成語如“頂天立地、出生入死、里應外合、口是心非、東倒西歪”等也是由相互對立的詞語組合而成的。漢語的這種詞語陰陽相構的現象折射出漢人善于從對立的事物中把握它們之間的統一的對立統一的辨證思想。而英民族的語言思維特性是非此即彼的二項式邏輯,凡事非good即bad,非right即wrong,常常忽略中間的價值。
由于漢民族擅長形象思維而英民族善于邏輯思維,所以,中國人偏重事物外表的描述與修飾,而英語民族比較注重研究事物內在的本質、規律和原理。如:漢語從外部形態來描述事物,故有“管樂器”之說,英語從其發聲原理入手,得出wind instrument之名;漢語從動作外部形態取名“花樣滑冰”,英語則從動作的基本原理——在冰面上劃8字——取名figure skating;漢語描述事物外在形象得出“水鉆”之名,英語揭示事物組成成分,留下artificial diamond之說。
綜上所述,漢字與漢語語法對世界的反映都體現出直觀的特點,漢語語法重意而不重形,符合形象思維的特點,因此,我們說漢字和漢語語法較適合形象思維。以英語為代表的字母文字適合抽象的、邏輯的思維方式。中西文字的差異與中西語言及思維方式的差異具有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