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密歇根大學對25名歐美學生和27名華裔學生的眼睛活動所進行的一例實驗發現,美國人喜歡把事物進行邏輯分解,注重將事物歸類,然后尋找事物應該遵循的規律;而東亞人的哲學強調整體性,會將各種事物聯系起來。實驗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東方人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而西方人則重視個體性。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文化的交融和社會結構的變化,會使東西差異隨之改變。東西文化應當不斷融合,互補,雙方不斷互相學習和相互適應。
[關鍵詞]東西方 文化差異 實驗探究
一、實驗簡介
密歇根大學對25名歐美學生和27名華裔學生的眼睛活動進行了仔細觀察后發現,這些對比組的學生看指定的圖片時,目光會停留在不同區域,并且停留的時間長短很不相同。研究顯示,歐美學生更關注圖片近景中的物體,比如叢林中有個美洲豹,他們的目光會長時間地停留在豹子身上:而華裔學生更習慣于花時間觀察圖片的背景和整體,并且會在背景和美洲豹這一主體間來回移動目光,注重觀察近景的物體與背景環境的關系。因此這項研究證實東西方文化對世界的“看”法的確不同。
二、實驗背景及解讀
由美國安阿伯密歇根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Richard Nisbett和同事進行的這項實驗研究,讓25名歐裔美國人和27名中國研究生(在中國出生并接受了大學教育)佩帶著一種內置了眼部運動追蹤器的設備,用每幅3秒的速度觀察了36張圖片。這36張照片全部都是由一個顯著的前景物體和現實背景構成的。研究人員發現,美國人會更迅速并且更長時間地放大前景中的顯著物體。與此相反,中國人在注視前景物體之前,會花更多的時間留意圖片的背景,并且之后聚焦前景物體的時間也短得多。實驗表明,美國人喜歡把事物進行邏輯分解,注重將事物歸類,然后尋找事物應該遵循的規律;而東亞人的哲學強調整體性,會將各種事物聯系起來。
研究認為,這種視覺習慣的差異來源于兩種文化的不同哲學。“調和是東亞哲學的核心思想,他們更強調把單個事物與整體聯系起來:在西方,生活就是達到某些目標。Nisbett認為,這些視覺理解上的不同更多地反映了兩種文化之間的基本差異。東亞人考慮問題更加強調整體以及彼此間的聯系,而美國人的世界觀則更加趨向于個人主義,并且更加務實。
三、從實驗看東西方文化差異
1.東西文化的簡要特征。在此將以中國和美國為東西文化代表。美國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它們通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形成了當代西方社會強調個性,注重理性,社會契約思想,以法律為準則,注重成效的普遍倫理價值。而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的集大成者,強調“和為貴”,“天人合一”等,作為集體主義高語境文化范式,看重親情、人情,強調實踐性,經驗性,人際關系是社會活動重要的紐帶。
2.理論支持。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價值四維度理論——包括個人主義一集體主義:對不確定性的強一弱回避程度:權力大一小差距:以及男性化、女性化。任何文化都包含維度的兩級,不過在單一文化中只有一級呈顯形。
霍爾的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高語境的交流或訊息是指大多數信息都已經體現出來了,只有極少的信息清楚地以編碼的方式進行傳達。低語境的交流正好相反,即大多數信息都是通過外在的語言方式進行傳達。
高語境文化的結果是在日常生活的大多數正常交流中,她們并不需要也不期望詳細深入的背景信息。可以通過手勢、空間的使用甚至沉默來提供信息。高語境文化對周圍的事物和環境更加敏感,不通過語言也能傳達他們的感情。
在低語境文化中,語言傳達了大多數信息,預警和參與者方面只包含極少的信息。這一特點反映在多個方面。舉例來說,亞洲人的交流方式常常比較隱晦,間接和含蓄,而西方人的交流方式常常比較直接和坦率,也就是說,所有事情都說的越明白越好。
3.深層分析。從實驗中很清晰的看出東方人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而西方人則重視個體性。西方人(尤以美國為代表)極為崇尚個人主義,西方文化里強調的是創造、理性、獨立的個性:而在東方,推崇和鼓勵發揚光大的是集體主義,東方文化里強調的更多是繼承、感性和世界的一統。
追溯歷史淵源,可以看到西方文化以歐陸文化為代表。整個歐洲長期處于分割、離散的狀態,這和歐洲大陸的地理面貌有關。打開歐洲地圖,我們看到的是一塊塊土地為縱橫交錯的河網和森林所割裂,很少看到有中原大地那樣的千里阡陌供一日馳騁和大兵團角逐。所以,西方世界從來就沒有形成過嚴格意義上的一統天下,有的只是建立在和約基礎上的聯盟或者只是瞬間的征服。
在東方則顯現出完全不同的情況。自從黃帝打敗了蚩尤,夏族逐漸占據中原,其他民族則逐漸“邊緣化”成為少數民族。可以說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從分裂到統一的歷史。中國人祈求統一就如同其他民族祈求和平,因為在中國只有統一才有和平。
此外,該實驗還再次印證了東方文化為高不確定性規避文化,以日本為代表,而西方文化為低不確定性規避文化,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代表。西方人在瀏覽圖片時,只關注主體,并不關注其它的背景,表明他們并不在意周圍陌生環境所帶來的潛在危險和不穩定性,而東方人則不然,他們注重與主體相關的一切外部因素,努力做到了解全面,盡可能消除最大程度的不確定性。
美國學者愛德華·霍爾把文化分為“高度語境文化”(high contextculture)和“低度語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高語境文化是如以中國、日本等為代表的東方文化,解釋信息時強調意義對語境的關聯性,意義依賴于語境而不是被固定于語詞。低語境文化如西方文化,更加重視語言符號本身既定的意義和意思,認為人們所用語言表達的就應是其真實的思想感情,溝通成敗全系于能否恰當和準確的表達。我們經常說東方人個性含蓄,說話做事含義往往不流于表面而另有其義,因此實驗中的東方學生在觀察時注重周圍環境和調性,因為有很多信息他們在交流中并不能通過口頭傳播獲取,而是需要加上自己對環境和背景的理解有加工的獲取。而西方人則很“直”,所說所做出于本心,不加掩飾,他們可以在口頭或用更直接的其他人際交往的傳播方式獲取和傳遞信息。
當今世界已縮小為一個“地球村”,世界各國的聯系日益緊密:在當今各國注重開放的條件下,東西方的文化、政治、經濟交流也日益增多:再加上社會結構的不斷變革,這些都會給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帶來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