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切實強調了人文精神在音樂教育中的體現,加強了音樂教育學科與相關學科的綜合聯系,它所提倡的“學科綜合”理念頗受廣大音樂教師關注。然而,我們現在的一些所謂“課改實驗課”,打著“學科綜合”“培養音樂創造能力”的旗號,把音樂課上成了美術課、手工課、語文課甚至政;合課,忽視了音樂學科的特點,使音樂課不同程度的變了味,失去了最重要的“音樂性”。
[關鍵詞]學科綜合 音樂課 偏離軌道
隨著新音樂課程標準的出臺,“以審美為核心、重視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等理念開始深入人心,尤其是“學科綜合”理念很受人關注。“綜合”是對教法的一種創新和嘗試,是確保學生身心愉悅和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它不但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審美能力,使得“綜合型”音樂課不再單純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是多種藝術形式并存,發揮著各自優勢,為同一條主線服務,而且還能使音樂教學空間得到進一步拓展,創新且豐富了音樂教學課堂。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認為只要在音樂課堂中進行了多元文化的綜合,讓課堂變得“熱鬧”,就體現了新課程理念。由于這種理解的偏差,在學科主線把握上的偏離,這些教師們把課改后的“綜合型”音樂課上的變味了,課堂是熱鬧了,而學科的靈魂——“音樂”卻不見了。
一、偏離軌道的音樂課
案例一:一堂如火如荼的音樂課正在進行中,課題是《共產兒童團歌》,從課的導入開始,教師便和學生熱烈討論有關兒童團的話題,繼而讓學生欣賞有關兒童團員生活的錄像,簡單演唱歌曲之后,便讓學生做各種表演 學生手里拿著打擊樂器,肩上背著大軍鼓,腳底下踏著行進的步子,一會兒手舞足蹈,一會兒敲敲打打,一會兒跟著音樂打節奏,一會兒和著音樂做舞蹈動作……一下子,把學生鬧騰得滿臉是汗,真是好不熱鬧。可下課鈴聲響了,該學唱的歌曲學生還唱得半生不熟!
質疑:這樣的上課方法,是不是為了體現音樂課的綜合性而把音樂的本質給丟了呢?
案例二 在《可愛的動物》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請學生說說最喜歡的動物,然后在欣賞了《四小天鵝舞曲》后,提問學生在音樂中聽見了什么、看見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接著,學生談各自對這段舞曲的理解和感受。接著請學生上臺來表演四小天鵝跳舞,師生再談理解和感受。然后在背景音樂的襯托下欣賞以動物和小朋友為主的畫面,在師生談完理解和感受后,請學生表演幾個動作來體驗動物們成長的過程。然后讓在背景音樂《天鵝之死》中,感受社會上那些殘害動物的現象和行為,請學生再談感想……直至下課。
質疑 如果這是堂音樂課,又為何不見音樂教師的“身影”呢?音樂課上的“音”和“樂”到哪里去了?
案例三:人音版教材第三單元《春之聲》的教學片斷如下:①自由討論春天在哪里?②朗誦詩歌《春曉》,并用自己的語言贊美心中的春天。③欣賞美術作品《舂》《春色》《水上人家》《放風箏》等。④畫自己心中的春天。⑤介紹風箏的制作。⑥最后齊唱《春之歌》。
質疑:本堂課到底是語文課?美術課?還是手工課?如果是音樂課的話教師是否忽略了以“音樂為本”的主體性呢?教師應如何讓學生在音樂中體驗,在音樂中感受,做到融合有度呢?
二、思考與疑問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音樂課程的綜合,是以音樂為本的綜合,其目的是通過增進學科之間知識的聯系,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參與、感受、探索和創造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理解音樂,更好地學習音樂。用文學、歷史、繪畫、舞蹈、游戲等手段來加深對音樂的理解本無可厚非,但體現綜合性不能背離了音樂的本質特征,簡單化地理解為幾門課程或幾種手段的疊加。借綜合之名把音樂課改名換姓,變成了其他學科或幾種手段的大雜燴,這不就成了形式上的綜合了嗎?這些音樂課上,學生或聽音樂畫畫或隨音樂舞蹈、做游戲,這樣的課堂熱熱鬧鬧,大家都玩得很開心,表演得也很盡興,可問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和記憶,卻不得而知了。這些設計與做法顯然是偏離了音樂課的本質,似乎同《音樂課程標準》的理念和精神是明顯相悖的。那么如何讓音樂課在教學的百花園中吸收它物之精華,博采萬物之所長,少一些盲目的追風,而真正體現“學科綜合”呢?
三、如何進行“學科綜合”教學的幾點想法
(一)注重教學環節的音樂性,讓學生成為音樂的主人。案例一過分注重音樂游戲表演活動,造成了音樂學習如“蜻蜓點水”一般。該課的設計者試圖用游戲、情景舞蹈表演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但卻忽視了課堂中對音樂的關注和學習。舞蹈情景表演是音樂學習的重要輔助形式,設計相應合理的舞蹈動作、表演計劃是音樂教師上好課的前提之一。我們要認識到音樂課的游戲表演是對音樂的再認識、再拓展和再創造,無論什么樣的出發點,都應以音樂為基石。通過舞蹈等音樂游戲的表演,讓不敢唱的孩子唱起來讓不敢跳的孩子動起來,讓不敢說的孩子表達出來。
(二)強化音樂的審美性,讓學生成為審美的主人。一個孩童眼中的“蒙娜麗莎”遠遠不如“鄰家的小妹妹”好看。他們之所以感受不到“蒙娜麗莎”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其審美水平與審美理解能力的欠缺。在案例二中,教師沒有提及學生本應了解的任何相關音樂知識,學生僅靠自己淺層的感覺與主觀感受欣賞樂曲。在激發學生興趣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隨著歌曲展開聯想,引導他們如何用聲音去表現歌曲歡快活潑的情緒,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去體驗不同的歌曲表現。從音樂出發,通過學科的綜合,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三)展現學科融合的科學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科問的融合無可厚非,但要做到融合有度,否則就變成了簡單相加的“雜燴課”。案例三確實也有閃光之處,教師在課中積極融入了相關學科,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體現了音樂人文學科的屬性,加深了學生對春天的理解。但在這堂音樂課中,其音樂學習部分僅體現在對《春之歌》的演唱上,使這堂看似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音樂課變成了不倫不類的綜合課。不管我們音樂課堂上的學習活動涉及到哪個學科、哪個領域,應用哪些手段,其前提都應該致力于音樂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總之,“學科綜合”決不能為了綜合而綜合,而應發揮各類藝術間具有的共性“恰當的整合”。也決不能因為綜合淡化了學科的界限和學科體系,就喧賓奪主的岔到政治課、語文課、自然課上去“耕別人的田”,而應該抓住音樂主線在不斷的體驗、理解、創新中提高綜合藝術素質。因此,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應正確理解和運用多種藝術的關聯,把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科學的共性互相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多元文化和多種形式的藝術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思維,突出以音樂為核心,讓學生對最基本的藝術學科要素、知識技能有所了解和把握,讓學生對各類藝術共通的特制有所體驗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