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講述了如何根據農村小學教育的特點而采取措施提高教學質量,呼吁各農村小學教師不要抱怨條件艱苦,而是要多用心去努力,才能真正提高農村小學教育質量。
[關鍵詞]農村小學 教育質量 積極性 資源
我鄉屬于蘇北的較落后地區,我所在的農村小學只有一到三年級,每年級只有一個班,而且每班只有二十幾個學生。在農村有著村落分散,交通不便等特點,在我鄉像這種規模甚至比這更小的學校還有好幾所,我想在全國各地的農村此種情況也很普遍。那么,很顯然在這樣的情況下教育工作面臨的困難非常多,學校又小又分散,政府不便管理,重視程度不夠,地方落后,家長重視程度也不夠,再加上師資力量薄弱,很容易造成學生和老師都這么混日子的局面。作為從教幾十年的一所農村學校的老校長,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要讓村里人擺脫窮困愚昧的日子,就要從教育抓起,而且如果全國各地農村對此種村小學教育都這樣敷衍了事,怎能響應國家的號召“全面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水平”呢?因此,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下面我就自己的切身體會談談自己在學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兩點體會。
一、全面調動起農民和教師的積極性
在農村,由于教育質量不太高,能上大學的很少,上好大學的更是少上加少。再者,家庭多數比較貧窮,很多成績不錯的小孩也只能上個初中畢業就開始打工了。因此,因上學而得利的人家并不多,這樣農民對此根本不抱什么希望,也沒有什么積極性,覺得上學就是為了識幾個字就行了,而農村的教師除了國家基本工資外,沒有任何課時費福利獎金等額外收入,不論教的好不好反正拿那么多錢,也沒有什么壓力,因此,教師也沒有積極性。那么怎樣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呢?
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我想了個法子,把辦學與農民和老師的利益掛起鉤來,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一方面我通過身邊真實的事例讓農民知道辦好學校是我們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我自己的女兒也是在農村長大,在農村受的教育,但她十六歲就考上大學,現在已經于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并在南京找到了不錯的工作;我村還有一戶人家,家里雖窮但重視教育,供兩個兒子念書非常困難,結果大兒子考上縣中沒去念,在農村的一所高中獲得了免費上學的資格,后來考上了山東大學。剛畢業,他就找到了年薪十萬的好工作,而二兒子也于去年考上了東南大學,現在不僅學費不用愁,家里還變得非常寬裕,等等。還有一些類似的事例。我找到這些因上學而得利的人,在假期期間,請他們在學校操場上做報告,讓他們講述求學的經歷和外面的新鮮事,號召全村的家長小孩聽,搞得聲勢非常浩大。這個報告會對全村的家長及學生觸動很大,對他們的觀念產生了極深刻的影響,另外,我還請一些較成功的務工人員講述他們在城里的打工生活,他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有文化、有知識。聽報告的人凡響熱烈,有的人還積極發言講述自己在外打工只恨大字不認識幾個的尷尬和痛苦。在總結時,我還列舉了同樣靠種地為生的哪家哪戶,為什么文化修養高,家里日子就過得好、辦法多,受村里人尊重,等等。總之,我變著法子經常籌備類似的活動,讓村里人閑時熱鬧熱鬧,當然在熱鬧的同時,目的就是讓他們堅定這樣一個信念:就是要重視孩子的教育,再苦都要幫助孩子完成學業。同時,對于老師這一方面,我盡量地訂閱一些報紙、雜志讓他們多學習,并呼吁村里家庭較富裕的或者在外面讀書后發展較好的同志籌集一定的資金用來獎勵給工作好的教師們,而對工作不負責的則給予經濟懲罰。學校有一位教師由于教學出色還被調進縣城當教師,這樣一來,教師們的積極性很快就提高了,學校在村里人的心目中也更加有份量了。
二、積極爭取一切可爭取的力量為學校提供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
為了更好的教學,光有積極性還不夠,由于師資力量的薄弱和教育設備的不夠先進,教育方法的多樣化和質量的提高就大打折扣,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享受到更優質的教學資源呢?
經過一番思考,我決定一定要讓學校用上多媒體教學,因為適當的多媒體教學特別是一些動畫的應用非常形象,能激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對于他們來說,是多么的新奇啊,而且還能增長孩子們的見識。再說學校一共就三個班級,費點心思搞起來也不算特別困難,何樂而不為呢?于是我通過籌款加上向政府申請的方式憑著學校優秀的表現,為我校裝上了多媒體教學設備,老師和學生們都非常高興,全校師生一有空就非常樂意地投入到學習電腦知識的氛圍中,從而也提高了電腦的利用效率。由于學校的努力,政府對我們的辦學質量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我還請領導專門來學校視察并當面給學生夸獎和鼓勵,學生在鼓勵中更是看到了希望,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另外,我還想辦法請來一些其他好學校的骨干教師來給孩子們講課做報告,更加增長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堅定了他們讀書的信心。
總之,通過學校的工作,我總是在想,其實要全面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質量不能空喊口號,或者抱怨條件多么艱難,關鍵是看我們每一位教育者和管理者有沒有這份心,如果我們總是自認為這樣的教育條件就應該差而自暴自棄不思進取還覺得理所當然的話,那農村教育永遠都沒有發展。作為在村小學教了三十年的老教師,我從不厭倦。村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讀了大學有出息了,每次過年總有以前的學生回來看我,每天學校里孩子們天真的眼神、滿足的表情都給我新的動力,總讓我想去為他們做些什么。我們每一位身在農村的教師更應把教好孩子當作是自己的職責,要捧出一顆心來多想些辦法費點心思,以盡最大的努力,加快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保證。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蘆蒲鎮周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