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大以來的“胡溫新政”將中國反腐敗斗爭推入了一個全新階段,呈現了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同的以下五個特征。
第一個特征,從總體上說,它已經告別了“摸著石頭過河”的反腐敗方式,反腐敗的指導思想有了一個全新的質的飛躍。
上世紀的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是腐敗的滋生、蔓延期,90年代是腐敗發展、泛濫的高峰期,由于腐敗發展的規律、特點沒有得到“充分的暴露”,由于面對來勢洶涌的腐敗問題整個社會還沒有作好“足夠的社會心理準備”,由于社會轉型時期的反腐敗斗爭對執政黨來說仍屬于一個“全新的課題”,所以,此時的反腐敗斗爭方式只能采用“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只能是“邊摸邊反”,這種方式決定了這一階段的反腐敗斗爭比較被動,因而“腐敗的出生率”大于“腐敗的死亡率”。
由于“十六大新政”將反腐敗斗爭放到極其重要的位置,由于執政黨對多年來反腐敗斗爭進行認真的經驗總結,更由于執政黨能較好地吸取全黨、全國人民在反腐敗斗爭中的智慧,十六大后的中國反腐敗已經告別了“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我們的社會已經摸索出一套適合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還不完全成熟的市場經濟社會條件下的反腐敗指導思想,總結出一套比較完整的、比較成熟的反腐敗理論框架,全社會致力于并圍繞著“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三位一體”的指導方針進行反腐敗,標本兼治,強調源頭治腐,多層次、全方位、整體性地出擊,較好地顯示了“動真格”的氣勢,擺脫了原地踏步和低水平重復的狀態。不僅如此,它還準確地、完整地勾畫出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反腐敗任務來,比較好地解決了反腐敗的兩大主題:“反什么”和“怎么反”,比較好地克服了過去習慣使用的“運動式反腐”和“比較多地依靠領導人的批示、指示的帶有一點人治色彩的權力性反腐”的局限性,這對進一步懲治和預防腐敗,對保持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深遠影響。
中共十六大以來,執政黨在反腐敗的制度建設的步伐上應該說是“史無前例”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實施條例》等黨內條規和國家法律法規及其配套規定和辦法的頒布實施,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規支持和制度支持,因而整個社會的反腐敗斗爭走上了“制度反腐”的軌道,因而使這一時期的反腐敗斗爭變得更加主動、更加積極、更加堅定。
第二個特征,進入21世紀后的腐敗與反腐敗斗爭進入了“減緩、減速、減勢的相持時期”,反腐敗斗爭的形勢向良性方向發展著。
歷史的發展機遇使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獲得了空前的大好發展,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利益的誘惑、權力失控、“家長制”復活和法制的滯后,腐敗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良機”,腐敗的主要表現開始從“商品流量領域的腐敗”向“資本存量領域的腐敗”(“權力資本腐敗”)演變,如“國企改制中的腐敗”、“農村圈地運動中的腐敗”、“城市拆遷運動中的腐敗”、“大型建筑工程中的腐敗”、股市中的“黑金操作中的腐敗”和“金融領域腐敗”,鑒于腐敗的面大、量大、范疇廣、危害嚴重,以及腐敗的“層次高”,一下子使我國的腐敗進入了高峰期。
應該說,十六大以后的反腐敗斗爭主要還是圍繞著上述腐敗高峰期的腐敗現象而展開的,尤其是中紀委在這一段時間中頒布的一系列反腐敗文件中更是突出了這一點,文件內容實在而又集中,布置任務簡單而又明了,反腐敗行動扎實而又穩妥,而且它始終圍繞著90年代腐敗高峰時期腐敗呈現的特點實施“對癥性下藥”,目標明確,有的放矢,一點都不虛,反腐斗爭變得更加有序、更加堅定、更加具有方向性;從這一意義上說,上個世紀90年代泛濫的“權力資本腐敗”的勢頭得到了有力的阻抑,腐敗勢力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總體來說,十六大以后的反腐敗斗爭向著廣大人民希望的方向發展,社會腐敗開始從“一個較高水平的平臺”向“一個較低水平的平臺”過渡,既有“腐敗趨穩、趨平的跡象”,又有“腐敗下降的傾向”, 反腐敗斗爭的形勢向著良性方向發展。
第三個特征,在反腐敗斗爭中強調了對群眾利益的切實保護問題,將其作為反腐倡廉的重點,廣大人民對執政者反腐敗的“滿意度”在不斷地提高。
社會轉型期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基尼系數已經超過了國際警戒線,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原因是什么呢?筆者認為,重要原因之一是腐敗在其中興風作浪,即在一些地方、一些領域、一些領域內的“有權人”與“有錢人”結成了“利益聯盟”,打著改革和發展的旗號,聯合起來侵占廣大工人、農民和城市居民的利益,譬如,如火如荼的“農村圈地運動”使四千萬農民成為“失地農民”,而在無序的“國企轉制運動”中千萬“40代、50代”成為生活毫無保障的“下崗工人”,而在一些城市實施的“城市野蠻拆遷運動”中則使眾多的城市居民成為“無房戶”……就這樣,這些缺失公平、公正的所謂“發展”讓不該窮的窮了,讓不該富的富了,貧富差距怎么能不擴大?兩極分化怎么能不嚴重?對廣大老百姓來說,為什么對腐敗那樣“咬牙切齒”,那樣“切膚之恨”?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自身的利益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十六大新政”的反腐敗狠抓了兩手:既抓了像湛江、廈門、沈陽等屬“高、精、尖”的“大腐敗”,又抓了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小腐敗”,“以人為本”,“以廣大老百姓的利益為本”,堅決糾正征用土地中侵害農民利益、城鎮拆遷中侵害居民利益、企業重組改制和破產中損害職工利益,與此同時溫家寶總理還親自“發動”了一場制止拖欠和克扣農民工工資的熱潮,不僅讓腐敗分子“獲利回吐”、讓他們“傾家蕩產”,而且更重要的是“還利于民”,將老百姓過去受到腐敗分子損害的利益重新還給他們。還應該指出的是,在2005年執政黨加強了“親民”的力度,即,將社會的注意力“扭向”與廣大老百姓關系更加密切的“民生”問題,“扭向”發生在廣大老百姓身上最為實際的“看不起病、上不起學、買不起房”問題,即“扭向”孫中山先生所說的“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問題。所以,在2005年,過去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的“窮人經濟學”得到了最大的重視,中共中央五中全會發出的要“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的三個“最”字,成為社會最為熱門的“熱門話題”。此外十六大以來,政府各部門都在認真落實胡錦濤的“群眾利益無小事”指示,中央各個部委都結合反腐敗斗爭紛紛出臺了保護群眾利益的各種文件,構成了這幾年來反腐倡廉中一道特有的“風景線”。公平和公正又逐漸回到了“弱勢群體”的身上……正是由于執政黨立足于這個基本點,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我們的社會已經開始“和諧”了許多,而且向越來越和諧的方向發展。
十六大以來廣大人民對執政者反腐敗的“滿意度”在不斷地提高。
第四個特征,十六大之后整個社會保持著反腐的高壓態勢,加強了反腐敗的力度,開展了全方位的反腐敗斗爭,每年都查處了一批震驚社會的大案、要案,而且將相當一批位高權重的腐敗分子送上了法律審判臺,從這一意義上說,從現在起腐敗分子已經進入了一個“開始受審的高峰期”。
中共十六大后,胡錦濤總書記的“不堅決懲治腐敗,黨的執政地位就有喪失的危險,黨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毀滅”、“進一步加大懲處力度,依紀依法嚴厲打擊腐敗分子”、“必須繼續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特別是要堅決查處大案要案。對腐敗分子,發現一個就要堅決查處一個,絕不能姑息,絕不能手軟”等聲音,一直是整個社會反腐敗的行動綱領,整個社會的反腐敗保持了相當高的高壓態勢,使腐敗分子產生威懾感、隨時都有可能被查處的恐懼感,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狠打關鍵,突出了將反腐敗向腐敗的高發領域轉移,既抓“大腐敗”又抓“小腐敗”的“大小腐敗一起抓”的戰術方針,持續地抓出了一大批震驚社會的大案、要案來;
對腐敗分子采取“層層緊逼”,打出了一套套眼花繚亂的“反腐組合拳”,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數據,每年都有3~4萬腐敗案件受審,中高層腐敗官員落網的越來越多。十六大以后受審的省部級高官達百余人之多,這是過去所未有的;
根據反腐敗斗爭的需要,不失時機地掀起一個又一個反腐專項行動(人們俗稱的反腐風暴),如“審計風暴”、“環保風暴”、“清理紅頂煤商風暴”以及當今正在開展的“反商業賄賂風暴”等等;
為加強反腐敗的高壓態勢,我國加強了國際反腐敗合作,簽訂了《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和有關雙邊或多邊司法協助條約(協定)、雙邊或多邊引渡條約以及其他雙邊或多邊國際公約,據權威部門的統計:中國去年有703名企圖攜款潛逃的貪官被緝拿歸案,追回人民幣超過74億元。中國2006年預計將把一些逃亡海外的腐敗官員遣返回國,過去腐敗分子是“撈了就跑,跑了就了”,如今呢?“即便是跑了也是了不了”, 遣返受審也只是時間問題。
總之,從某種意義上說,十六大以后的反腐敗斗爭使腐敗分子進入了一個“開始受審的高峰期”,總體來說,反腐敗斗爭的形勢還是相當不錯的。
第五個特征,十六大以來的反腐敗斗爭,反腐敗成本居高不下,反腐敗阻力相當嚴重,若用官方的語言來表述,當今的反腐敗形勢仍然“比較嚴峻”或“嚴峻”,反腐敗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對執政者來說,反腐敗斗爭是一場“生死存亡的斗爭”,然而對于腐敗分子而言,反腐敗不僅要“獲利回吐”,而且要丟掉官帽、丟掉黨票、丟掉位置、丟掉面子和榮耀,甚至還要蹲大牢、丟腦袋,對他們來說同樣是一場“生死存亡的斗爭”,所以兩者之間的斗爭必然是激烈的,目前進行的這場腐敗與反腐敗間的“決斗”可以說是處于一個“相持期”、“膠著期”,譬如,“屁大一點兒的事”都要中央領導出來發話、作指示,“稍大一點兒的事”都要中央進駐“工作組”,而帶有一些“傾向性的問題”必須要刮出一股“什么什么風暴”,對一些“腐敗了的地方性高級干部”還要來一個“異地審判”,這就是說,如今社會反腐敗的成果都是在“高成本”下取得的。所以,我非常贊同胡錦濤總書記的“現在一些腐敗現象仍然比較突出,導致腐敗現象易發多發的土壤和條件還存在。反腐敗斗爭的形勢仍然是嚴峻的。反腐敗斗爭的任務仍然是繁重的”這一論斷。
上述這么說絕不是官話、套話和應付門面的話,而是社會的存在決定了這一判斷。譬如,鑒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腐敗泛濫的猖狂程度,鑒于“腐敗暗數”的普遍規律,可以作這樣一個基本判斷,即被送上腐敗審判臺的腐敗分子只是現實存在的一部分(或一小部分),絕不是到了高枕無憂的程度,所以反腐敗必須要有“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對此,并非是所有高層領導都能認識到的。
鑒于利益的巨大誘惑,鑒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社會仍然不斷產生“新的腐敗滋生點”,仍然會有一批又一批新的腐敗分子產生。
鑒于市(地)級和縣(處)級領導干部違紀案件中涉及黨政主要干部的案件比例居高不下,鑒于在一些地方買官賣官現象比較嚴重,說明對“第一把手”監督的問題只是處于“探索階段”,對位高權重的領導的主要傾向仍然是“不敢監督、不想監督和不能監督”,離真正的、完美的解決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中央制定的“教育、制度、監督”這“三位一體”的反腐敗六字方針已定,然而將此“大政方針”作為一些地方的反腐敗指導思想并將其轉化為具體行動還有很大困難,在一些地區、部門、領域的“中間梗阻”、“貫徹障礙”的現象還是比較嚴重的。
經過多年的“腐敗的原始積累”,尤其是經過上世紀90年代“農村圈地運動的腐敗”、“國企改制中的腐敗”、“城市拆遷運動中的腐敗”、“開發區運動中的腐敗”、“金融領域中的腐敗”、“房地產領域中的腐敗”、“金融股市中的腐敗”等“原始腐敗”的“積累”,一些地區、部門、領域的腐敗勢力已經形成了“氣候”,已經形成了以腐敗利益為紐帶的、能影響地方“政治生態”的“腐敗利益共同體”,它們已經有“一定的力量”來與反腐敗的健康力量進行斗爭,這也是我為什么說當前反腐敗斗爭處于“相持、膠著階段”的重要原因。
社會轉型時期到處存在著“巨大的利益誘惑”,而在當今的官場真還不乏那種“升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的所謂“同路人”,我們當今的一些制度還不能完全有效地預防境內外的不法商人和所謂“同路人”在最短時期中進行利益聯合,還不能有效阻止這些非法利益聯盟搶占社會利益的最高點,因而其間的斗爭還仍然是嚴酷的,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有利于腐敗繁殖、衍生的種種“官場潛規則”——即“官場腐敗文化”,在當今仍然很有市場,甚至可以說具有相當強的生命力,因而各種不廉潔行為仍在侵蝕黨的先進性,教育的軟弱乏力仍然是當今社會需要努力改進的方向。
……
總之,盡管中共十六大后我們在反腐敗斗爭中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但是,還不能下一個“腐敗得到根本遏制”、“反腐敗斗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樣的判斷,反腐敗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鏈接:
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關于反腐敗的論述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同各種消極腐敗現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關系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是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全黨同志一定要充分認識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幟鮮明地反對腐敗。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扎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設,拓展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工作領域。
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堅持深化改革和創新體制,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形成拒腐防變教育長效機制、反腐倡廉制度體系、權力運行監控機制。健全紀檢監察派駐機構統一管理,完善巡視制度。加強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工作,提高黨員干部拒腐防變能力。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堅決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對任何腐敗分子,都必須依法嚴懲,決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