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頌溫家寶總理的《仰望星空》詩,深為其情感真摯、意境高遠所動。詩前題記,是一位長者對青年學子的囑咐,也是一位國家領導人對下一代的期盼,甚至是對全體國民的厚望。
《仰望星空》題記中提及在同濟大學的那次講演,全文發表在2007年6月14日的《文匯報》上。講演中談到,一個國家要發展必須要有三個方面,而這三個方面最后都歸結到人才。題記中的這段話,就是在述及“我們這個民族確實需要一大批人才”時引出的。溫總理的意思很明確,就是希望同學們具有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視野、深遠的目光,以及一種強大的不可磨滅的精神,而這幾點都同仰望星空密切相關。
在《仰望星空》中,先寫星空之“寥廓”、“深邃”,寫其蘊涵著“無窮的真理”,由此可見詩人的視野何其開闊!視野開闊了,面臨復雜的形勢、遇到困難的問題,才能從容應對,進退自如,于峰回路轉之際,達到豁然開朗的境地。要做到這一點當然很不容易,必須有長期的歷練,甚至終生的追求。惟識“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方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詩人以“讓我苦苦地求索、追隨”為《仰望星空》首段作結,不正是這個道理嗎!
從科學的角度看,認識星空的寥廓和深邃,自然與天文學密切相關。明年是2008年,正逢望遠鏡誕生400周年。望遠鏡發明之前,人類目力所及始終很有限。望遠鏡的發明,對于開闊整個人類的視野,影響至為巨大。借助望遠鏡仰望星空,也改變了人類的整個世界觀。人類逐漸認識到,不僅自己棲居的地球只是環繞太陽運行的諸多行星之一,而且太陽本身也只是銀河系內數以千億計的恒星中的普通一員。太陽位于銀河系中比較靠邊的地方,帶領整個太陽系大家庭環繞銀河系的中心轉動,每轉一圈需要兩億多年。人們還已經知道,銀河系又只是宇宙間上千億個星系中的普通一員而已!
從上古的初民仰望星空,到我們今天對宇宙的認識,隨著人類的視野越來越開闊,人類自身在宇宙中仿佛變得越來越渺小了。但是,這種“渺小”恰恰體現了人類認識能力的偉大。這些認識,都是仰望星空的結果。不難想象,如果一個民族不愛仰望星空,那么他(們)對這個宇宙、對我們這個世界的認識會有多大的局限!
在《仰望星空》中,詩人接著寫星空的“莊嚴”、“圣潔”,寫它那“凜然的正義”。這就進入了道德和社會責任的領域。18世紀的德國大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地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前賢把道德和星空聯系在一起,覺得這是一種最能震撼人心的力量。
公元前460年,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在愛琴海的科斯島上誕生。他一生在許多地方教過書,最終在科斯島上創立了古代最符合理性的醫科學校,并因此在西方世界被尊為“醫學之父”。他提出的醫師職業道德準則,即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約”,后來成了西方世界醫學院校學生必遵的誓言。其詞曰:“我愿盡我的能力與判斷,用醫療幫助患者,決不用以傷害人及用于不正當目的”,“我將使我的生命和技藝保持純潔而神圣”,等等。有一個故事非常感人,說的是病中的國王向希波克拉底承諾:如果你能給我治好病,我就給你很大的權勢和財富。希波克拉底的回答卻是:尊敬的國王,我一定盡己所能為您治病,但我是一個醫生,我不需要很大的權勢和財富。
希波克拉底的這種精神,真稱得上是莊嚴、圣潔;這種崇高的道德準則,確實震撼人心。在天文學的歷史上,布魯諾因捍衛哥白尼的“日心說”而被羅馬教廷活活燒死,伽利略因堅持“日心說”而受監禁,但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絕不放棄對真理的信仰與追求。仰望星空的人,決不會忘記他們。在《仰望星空》中,詩人弘揚的不正是這種凜然的正義嗎?今天,我們依然需要追求這種莊嚴和圣潔,需要這種令人“充滿熱愛、感到敬畏”的凜然大義!
在《仰望星空》中,詩人又寫到星空的“自由”、“寧靜”,寫到它那“博大的胸懷”。與精神上的自由、寧靜相對立的,是為物欲所奴役,為名利而喧囂。詩人對自由、寧靜的謳歌,正是對熏心利欲的鞭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崇尚和追求。今天有一種時尚,那就是“追星”:歌星、球星、影視明星……那么,“星”這個字為什么會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記呢?
我以為,這個問題并不難回答。試想,在多少萬年以前,在一個個無月的晴夜,遠處,近處,沒有一絲燈光——那時根本就沒有燈。漆黑的天幕上,群星璀璨;原始人驚訝地注視著它們:星星為什么如此明亮,為什么高懸天際,為什么不會熄滅,為什么不會落下……是啊,還有什么能比星星更強烈地吸引我們遠古的祖先呢?
星空強烈地吸引了早期人類的注意力,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天長日久,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終于發展成為一門科學,它就是研究天體運動、探索宇宙奧秘的天文學。
詩人歌頌星空“那博大的胸懷”,不禁令人想起我國科學界、教育界的前輩大師竺可楨在1939年的一次科普講演。這次講演,題為《測天》,其結語十分發人深省:
“自有人類迄今,不過一百萬年,知用鐵僅三千四百年,待天文鏡之發明,只三百四十年之久。視諸天體,則吾人類在歷史上之短促渺小,幾無可形容。世界人類,果能從此點觀察,則定能具偉大之人生觀,而以互助合作,促進人類共同之幸福為目的矣!”
《仰望星空》第三段描繪的此種意象,可以讓詩人的心靈“棲息、依偎”。就在第三段的寧靜之后,緊接著,在全詩的第四段中,詩人又以極其高昂的激情,歌頌星空的“壯麗而光輝”、歌頌星空的“永恒的熾熱”。這是全詩的高潮,也是詩人對為之奮斗終身的事業執著與忠誠的寫照。
星空壯麗而光輝,既充滿詩情畫意,又深蘊科學內涵。壯麗,是因為在漆黑的夜晚,天穹上璀璨的群星給人帶來光明和希望,為人提供浮想聯翩的機緣和空間。光輝,是因為每一顆恒星都是一個遠方的太陽——它們距離我們太遙遠了,以至于看起來都成了一個個小亮點。例如,夜空中除了月亮和幾顆行星,最亮的天體是天狼星。從地球上看去,太陽大約要比天狼星亮130億倍;但是,另一方面,天狼星到地球的距離卻比太陽到地球的距離遠55萬倍。那么,究竟是天狼星的發光能力強,還是太陽的發光能力強呢?事實上,可以推算出,天狼星發出的光差不多抵得上25個太陽!
在人們所知的恒星中,發光能力比天狼星更強的還多得很。例如,有一顆名叫R76的恒星,要用天文望遠鏡才能看見,但它的實際發光能力卻是太陽的50萬倍左右。要是把R76比作一只1000瓦的燈泡,那么太陽還比不上一根燃燒的火柴。另一方面,宇宙中也有許多很暗的恒星。有些星的光度只有太陽的幾十萬分之一。大千世界,真是奧妙無窮。
天文學幫助人類認識天體、了解宇宙。同時,它提出的許多問題,又促進了其他學科的發展。人類的許多深邃思考和創造激情,也都來自解讀星空的壯麗和燦爛。
讓青年學子對“仰望星空”產生興趣,需要有思想上的引領,需要讓他們切實地抬起頭來,仰望頭頂上的星空。能不能與《仰望星空》的意境發生共鳴?能不能從宇宙之寥廓、深邃,從星空之壯麗、燦爛,來認識人在天地間的地位,認識個人對國家與歷史應負的責任?青年學子抬起頭來,仰望星空,是要放眼世界,矚目未來,把個人同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如溫總理所說的那樣,“做一個關心國家命運的人”。
這些年來,我經常給大、中學生做天文科普報告,也常為他們寫下這樣幾個字:“敞開胸懷,擁抱群星;凈化心靈,寄情宇宙。”如今,反復吟頌《仰望星空》,我感覺自己真是寫對了。
今天,每個中國公民都應分擔歷史賦予中華民族的重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特別需要人們具備《仰望星空》作者那樣的壯志和激情,在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響起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