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公共文化服務”這個詞語,成為報刊的時髦用語。一些報紙開專欄對此探討研究。就世界范圍來說,公共文化服務肇始于何年?我想自從古希臘建立起露天大劇場,公共文化服務也就被列入人類社會生活的日程表。而規模宏大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出現在實行民主共和制的希臘城邦,也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深思。同樣是建于2000多年前,同樣是世界文化遺產,希臘的露天劇場接待的是1.5萬觀眾,而中國的秦始皇陵埋葬的是8000多個兵馬俑。接待萬千觀眾的是公共服務,埋葬數千俑人的是私家行為。公共文化服務意識,何嘗不是一種民主意識?
我常想,對于一個社會來說,總是先有文化藝術的迫切需求,然后才有公共文化服務。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只能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萌芽、成長,逐步成型。縱觀人類歷史,沒有一蹴而就的文化成果,也沒有畢其功于一役的文化戰役。文化生態環境的建設,需要全民族、全社會的文化感知和文化認同,而文化就仿佛一個貴族,絕不是爆發戶,至少需要三代才能養成。文化天性和文化基因決定文化傳承,那些把文化看得比吃飯穿衣更重要的民族,非但沒有耽誤吃飯穿衣,反而獲得了更豐富的文化滋養和文化享受,這實在是一個歷史的經驗教訓。
公共文化服務是一個大話題,讓我僅從德國說起。
對于熱愛文化的民族來說,文化享受的權利至高無上。德國就是這樣一個重文化甚于重口糧的優異民族。說到此,馬上在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二戰”后,面對一片瓦礫、破敗不堪的城市,民眾最先修復或重建的不是大飯店和商廈,而是音樂廳和歌劇院。影片《鋼琴師》中的一幕,恐怕人們難以忘記。一位身穿呢制服的德軍將軍,偶遇一位正在逃亡的波蘭猶太人——鋼琴師。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鋼琴師,饑寒交迫,奄奄一息。可人性尚存、衷愛藝術的德國將軍卻把他待至上賓,為他找來衣服和面包。當我穿過柏林的標志性建筑格蘭登堡門,徜徉在寬闊的林蔭大道上時,這座享譽歐洲的現代藝術之都的藝術氣息撲面而來,那些遠比金融中心、商業大樓和星級賓館更加醒目與輝煌的,是三大頂級歌劇院、一百七十多座優雅博物館和三百多家精致畫廊,令人感到人類本身所具有的精神氣質的高貴。
柏林以“著名的博覽會之都”而聞名。
仿佛天然形成,卻由規劃修建,位于柏林市中心的“博物館島”,可謂公共文化服務的典范設施。柏林老博物館(普魯士王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新博物館、國家美術館、博德博物館和佩加蒙博物館組成一個“博物館之林”,建筑形態各異,獨立而又統一。它從創建到完善有一個歷史的跨度(1824年至1930年),被稱為“18世紀啟蒙運動的一種社會現象的產物”。這些博物館建筑本身就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如今它又在為現代城市居民提供現代化服務。若將這個多姿多彩的藝術園囿仔細看個究竟,至少需要一周的時間盤桓。小島被蒼翠的植被覆蓋,恬靜怡人。施普雷河的支流如同兩條玉帶,在這里打了一個結,拴住了酷愛藝術的游客的心。走進佩加蒙博物館,播講多種語言的翻譯機免費使用,錯落有致的展廳像中世紀古堡一般迷人。館中有“城”,是比較少見的,只見古代巴比倫的城門高聳,華麗依然,希臘佩加蒙神廟祭壇如昨,祭師無影。一想到這些世界各地珍貴藝術品的精心收藏和保管,便感到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絕不僅僅是一些專職人員的份內事,更需要多少年、多少代、多少默默無聞的藝術愛好者兼收藏家們的心血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島”作為城市的象征、歐洲最大的文化投資項目之一,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使人感念普魯士國王弗雷德里希·威廉二世于1797年所具有的公共服務意識,他慨然接受了考古學家、藝術學教授希爾特的建議,規劃建造展出古今藝術珍品的博物館。而1810年頒布的《公共藝術收藏法》,使民眾擁有了獲得公共服務的權利——參觀王室藝術品的收藏。頒布這一法令的威廉三世,希望借此提高國民藝術修養水平,從而提升國民整體素質。有的歷史學家甚至認為,“博物館島”的建設催生了提倡自由與民主的法國大革命。
公共文化服務的設施只是硬件,它還需要良好的軟件來配合。在德國的博物館里參觀,一個最大感觸是講解員的認真負責。在一個“二戰”中關押戰俘的博物館,我們記者團的團長一再對講解員說:“我們還有別的采訪活動,只有40分鐘聽您講解。”結果,講解員斷然回答:“我的講解需要兩個半小時,為照顧你們,至少要講一個小時,否則對不起別的聽眾,只好請便了。”由于時間關系,我們真就沒能看這個展覽。我想,在公共文化服務這個體系中,服務的質量也是重要一環,而且常常是具有決定性的一環。
如今,德國所有國家管理的博物館對中小學生免費、大學生半價,公共圖書館也對中小學生免費服務。這也算是一種“文化津貼”吧。
說到“文化津貼”,便想起早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德國一些城市為流浪藝人發送政府津貼。這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城邦時代為市民頒發的“觀劇津貼”。
比“津貼”更實惠的是“免稅”。德國政府對所有資助文化活動的企業實行免稅政策。此外,包括國家和私人的各種層次的文化基金會,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必不可少的財源。1860年成立的洪堡基金會,不僅資助本國學者去國外進行學術旅游,也為外國青年才俊提供在德國求學的獎學金。政府每年為國產電影提供的三千萬歐元財政支持,實際上也是間接地為電影觀眾發放“觀影津貼”。
最后,應該強調的是,德國政府一直堅持對文化藝術的高額投入。國家文化建設資金,以國家投入(90%)為主,私人贊助(10%)為輔。可以說,離開了政府的高額投入,公共文化服務就是無本之木。而這一切都基于“圖書補貼重于糧油補貼”的基本信念。從另一方面來講,公共文化服務與社會民主建設成正比,人類歷史已經給出了證據確鑿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