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些人看來,行善便是給予免費的午餐,其實不是。
想起了曾在美國加州的蒙特雷鎮發生的一場鵜鶘危機。原來,蒙特雷的漁民在海邊收拾魚蝦時,總是把魚內臟給鵜鶘吃。久而久之,鵜鶘變得又肥又懶,完全依賴漁民的施善過來。后來,蒙特雷鎮建起了一座加工廠,從漁民那里收購魚內臟作為原料生產釣餌。自從魚內臟有了商業價值,鵜鶘們的免費午餐就沒有了,過慣了飯來張口的日子,喪失了捕魚的本領,鵜鶘從此變得又瘦又弱,很多都餓死了。鵜鶘如此,人也是這樣。倘若有人只給免費午餐,那么,對于接受免費午餐者而言,到頭來,有可能成為無可就藥的懶人。
行善,需要智慧,它告訴我們:只有那些心存感激的人,才可以幫助,因為心存感激的人,一定會珍惜并用好每一分錢,亦一定懂得反哺、回報社會。一位菲律賓華僑,在海外跋涉半生、衣錦還鄉后,萌生了濟世助人的念頭。他讓家鄉的校長們提供了十來個學生名單,他從中定人選,作為資助的對象。很快,老人讓家人買來了許多書,他分門別類地包裝好,準備寄給名單上的孩子。在書的第一頁,老人親筆寫上了一段話:贈給品學兼優的學生×××,落款處是老人的住址、姓名、電話和電子信箱。等啊,等啊,老人終于等到了新年的一張賀卡:“感謝您給我寄來的書,雖然我不認識您,但我會記著您。祝您新年快樂!”老人興奮地說:“終于找到一個可資助的孩子了。”
行善,需要智慧,它要求我們須設身處地為受助人提供保護自尊的空間,做到助人而不欲為人知。在中國科技大學,一個學生要是在校內食堂每月用餐60次以上,而消費總額在150元以下,也就是說,每餐消費不足2.5元,這個學生就會引起校方注意。校方在主動核實情況后,無須學生申請,就會有每月160元或者100元的補助,自動進入這位學生的“校園一卡通”賬戶。這種“隱性資助”,自是讓學生既不失尊嚴,又得到實惠。
讓人有尊嚴地接受幫助,該是行善者的一個重要出發點,須臾不可忽視。其實,這也是古人的經驗總結。在山西榆次車輞村北常后街東端北側,是有中國民居“第一祠堂”之稱的常家“北祠堂”中,有一個相當講究的戲樓。這個戲樓始建于光緒三年(1877年),歷時三年才完工,耗銀三萬兩。向來勤儉的常家,為保要在這時建一個戲樓呢?原來,光緒三年,山西遭旱災,顆粒無收。自然災害嚴重影響了晉商的商業,常家首當其沖。這時的常家已是有近800口人的大家庭,但常家不僅捐出賑災銀三萬兩,而且還拿出三萬兩銀子蓋這座戲樓。其實,常家蓋樓是作為救濟鄉里窮人的一種方法。同鄉的許多人平常還是過著小康的日子的,因而在這樣的災年,難以放下面子去粥棚領取施舍。常家深知這一點,于是,就想出了蓋戲樓的方法。常家規定,只要能搬一塊磚就可以管一天的飯。大災持續了三年,常家的戲臺也修了三年,而且這個戲樓是沒有成本收益核算的。不是嗟來之食,沒有施舍的痕跡,卻有意并有效地助人度過難關,從中不是閃耀著行善者的智慧之光么?
行善者的真正智慧更表現在其目光上,就是是算大賬、算總賬、算長遠賬、算社會效率賬,只要對受助人有利、對社會有益,皆樂意捐助,且樂此不疲。胡適曾慷慨無私地資助過許多青年學子,他說:“這是獲利最多的一種投資。你想,以有限的一點點錢,幫個小忙,這個青年一旦學有所成,其貢獻無法估量,它不是最劃得來的投資?”其言其行,無不充滿一個行善者應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