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精英(諸如權力精英、財富精英等)在眾多媒體的透視下,常常引起大眾的矚目。這是因為他們的社會地位理所當然會在社會上有較之平民百姓不可比擬的影響力。人們在討論買房難、上學難和看病難的同時,也常常討論社會精英吝于慈善捐助。社會精英是否缺少公益精神?孰是孰非可以討論。這里需要說的更重要的問題是,慈善關愛是每個人,不論官民,不論貧富,抑或健康人、殘疾人,都期望享有的,只是關愛的內容可能不同。時代在前進,慈善關愛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人人期望享有的一種福利。它尚不屬于“人權”,但近似“人權”,我們姑且稱之為一種“近似人權”。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首次將“人權”概念引入憲法,明確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昭示了國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改善人權狀況的決定。尊重人權,可以說是人本主義,以人為本,是關注國家中的每一個人。尊重人、愛人,同樣的,也得到他人的愛和尊重。這是人類的善良愿望。這種愿望不同于自由擇業、自由擇偶等等,其內涵是非常廣闊的,是多種多樣的。人板的原則是平等。慈善關愛作為一種“近似人權”,要求我們關愛貧者,也關愛富人;關愛平民,也關愛官員;關愛殘疾人,也關愛健康人。只要他們有煩惱、有憂愁、有不幸、有禍患,我們都要給予慈善關愛,其方式則會因現實需要的差別而有所不同。誠然,這種關愛是超越血緣關系的,乃至超越民族和宗教的,超越國界的,并且是以仁愛、兼愛、博愛、慈悲等多元文化呈現出來。
人人獻出自己的愛
人人得到他人的愛
慈善有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慈善理念(慈善意識),二是慈善事業。慈善理念是慈善事業的思想基礎。慈善是慈悲之善,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善理念是我們利益一切眾生的意愿,表現為行動則是心懷愛心的服務。這種服務的項目是無量無邊的。我們社會的男女老少,不同身份,不同職業,在我們的本份崗位上,盡心盡力,把自己本份的事情做好,乃至做得圓滿,就是對社會、對人民、對眾生的服務。比如被稱為“蒼生大醫”的郭春園大夫、防艾滋病勇士桂希恩教授等等,多若夏夜繁星。這種服務,其意義,勝過捐款捐物。人們往往重視外在的捐款捐物,而忽視了內在的服務。內在的服務是長期的,不在一時,而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長期的服務需要真誠心,容不得一絲一毫的虛偽,對人、對事、對物清凈無染,沒有一絲一毫的占有或控制的意圖。慈善家生活在各行各業當中,他們的思想、言語、行為是給社會大眾做出好樣子。他們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是為了社會安定和人民幸福。他們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告誡人們,修身需要在“質”和“文”兩方面下苦功?!百|”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品質,諸如誠信、質樸、正直、禮敬、謙讓等。這是做人的底色。“文”是一個文明人的典雅的文采?!百|”是“文”的依據,“文”是“質”的表露?!稑酚洝分姓f:“德輝動于內”,“禮發諸外”。倘若人們在自己的家庭、工作崗位、社區、社團,乃至社會中做好模范,特別是在不同族群、階層、宗教、文化中存異求同,共存共榮,崇德興仁,互相合作,就能實現社會安定與和諧。每個人盡心盡責地服務就是慈善。這些是從慈善理念上講的。自1970年代開始,世界上開始傳播“責任倫理”思想,其內容就是每個不同的社會角色都擔負著自己的倫理責任,每個人從自己的行業和社會角色的角度來審視和反思“責任倫理”,并進而將“責任倫理”作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人人都為自己的行為的可預見的結果負責。人人在家庭、工作崗位、社團、社區中盡責的時候,也是在做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工作。這可以作為“服務是慈善”的解釋。
大家都企求這一生不空過,人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倘若每一樁事情都做好,給世間做個好榜樣,乃至給后世做典范,這一生就有意義,有價值了。把慈善理念落到我們生活中,使生活與慈善理念合而為一。這樣,慈善就是生活,慈善就是學過日子,知道如何對自己,對別人。對自己,決定是清凈,對別人,決定是真誠、平等、慈悲,幫助和關愛別人不講條件。做好本職工作,扮演好自己所有的社會角色(兒子、丈夫、父親、公民等),由念念為自己,轉變為念念為一切眾生的利益,就知道了以什么心態去做人、做事、賺錢,然后,以什么心態去用錢,而悟出慈善的道理。這是“反諸己”,從自己心底做起。
一事當前,人們難以不考慮自己的利害,但與其同時,還要考慮別人的得失。每個人的慈善心量有大有小。心量如何拓開呢?念念多想別人,想眾生,少想自己。比如,一個教師,從念念自己班級的學生,到念念自己學校的學生,乃至全中國的學生,他的慈善心量就不斷擴大了。
慈善事業主要是指慈善捐獻。世界上的慈善家很多,其中不少人品德高尚。倘若進行慈善捐獻的人真誠、清凈、平等,那么他們不但是慈善家,而且是道德家。中國古代的范仲淹,近代的陳嘉庚是俯拾即是的例子。倘若一個企業家曾鎮壓過罷工的工人,乃至槍殺過罷工工人,但于晚年捐出巨款,做善事,這是將功折過,這值得鼓勵,承認他是一位慈善家,但他不是道德家。美國的洛克菲勒即為一例。
人們習慣以捐贈的多少論英雄。其實,慈善不在形式,不在捐錢的多少,而在慈善心量的大小。田家炳是一位香港老人。據記載,他賣掉價值上億元的豪宅,捐資辦學,成了沒有私宅、沒有私車,每天坐公車的老人。他不是中國或者香港最有錢的人,也不是捐獻錢財最多的慈善家,但卻是捐出財產比例最高的人。他受到世人的尊敬。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將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他說:“做慈善要有錢來支持才好,但做慈善不一定是錢的問題。我到大學演講,和同學們說,你們爸爸媽媽給了你一些零花錢,你節省下來,什么時候有同學發生困難了,你能把1000塊拿出來,幫他渡過難關,你這1000塊要比我的1000萬塊還要多,還要慷慨。做慈善要用‘心’來衡量,有‘心’的慈善才有價值?!彼脑掽c明了慈善捐獻的真諦。慈善是最符合人性、人倫、人道、人情的。
社會精英要率先垂落
目前,我國慈善救助尚處于“窮幫窮”或“平民幫平民”階段。比如,據報載,山東省自2004年至今,其“慈心一日捐”已接受善款12億多元。這些善款主要來自全省各級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部分國有企業,以工資收入為主的普通市民、離退休老人、大中專學生占了目前捐款人總數的9%以上。這些普通的捐款人善良、厚道、誠誠懇懇助人。在茫茫人海中,我們難覓他們的身影,但我們能感受到他們純凈的品格閃耀著的動人光輝。“窮幫窮”是人們隨分隨力幫助眾生,將自己所享受的衣食省吃儉用,勻出一部分幫助比自己更苦的人。
我們贊頌、鼓勵所有人盡份盡力幫助別人的同時,我們會感到社會精英率先垂范的重要性。比如,官善、民則善。一種慈善的社會風氣的形成,其根源不在小民,而在官。官門好做善事。一個好政策,如真正實行義務教育,會惠及數以百萬計的兒童少年。在百姓眼里,公仆盡責,把人當人,把事當事,把百姓的利益當成根本利益,這就是好官、善官。倘若為官者都能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能聽民聲、理民聲、解民難,則社會必定和諧。這樣的官必然有悲憫的情懷、道德激情、求真勇氣、反省的自覺,保持著對社會慈善問題的追問和長遠的考慮。人性的美麗,人性的善良,往往不是學者們能闡釋出來的,而是在關系到民眾利益的事情上,在剎那間迸發出來的精神力量,讓聞者怦然心動。據報載,重慶開縣發生井噴時,離井噴不遠的高橋鎮黨委書記和鎮長第一時間派人到井隊察看,十分鐘后又組織村鎮干部挨家挨戶動員群眾分四路轉移。幾十位干部在刺鼻的硫化氫毒氣中救人兩小時,直到全鎮成了空城,他們才最后撤離。湖北妹歸縣千將坪工業園區發生山體滑坡。園區黨委書記帶領42名干部和公安干警,在地動山搖的時候搶救老百姓,1200個生命因此得救。兩小時后,整個園區在地圖上消失。為官當為社會民眾的楷模。權位的背后是責任。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官員立天地間,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永葆一腔浩然之正氣,讓慈善成為舉國的共識。倘若他們帶頭捐款捐物,追隨者會數以百萬計。
同樣的,財富的背后是責任。然而《北京日報》曾透露,國內99%的企業無慈善捐助記錄?!堆胍晣H》曾報道,中國慈善事業十年中,僅有15%捐贈來自大陸富豪。媒體上說富人要補上“公益課”,指責中國富人缺少責任感。不過,也有學者說,中國的公益事業捐贈法造成捐款越多,納稅越多的情況,而且只有極少數慈善機構獲得政府特別許可,有權開出可以得到政府財政部門認可的捐贈證明,捐贈者的選擇范圍非常狹小。民政部一位司長作過一次捐款,然后申請減免稅,手續多達10道,歷時兩個月。減免稅手續太過繁瑣可能會讓愿捐款者望而生畏。善款有時也去向不明。我們中國大陸的慈善捐助情況有點類似20世紀初的美國,其實美國剛剛開始大企業家慈善捐贈的時代。不同的是,美國企業家對慈善捐助項目或領域有自主選擇、自主決策的自由,沒有政府的行政干預,也不受媒體所左右,他們遇到土匪、痞子的勒索,自有政府迅速按法治理。從美國的慈善事業發展史上看,免稅的確推動了慈善捐助,然而比免稅更具慈善驅動力的是美國企業家大多有信仰及與信仰相攸關的財產觀。在中國大陸,公益精神的缺失不限于企業家,這是全國性問題,是復雜的社會因素所使然的。至于“窮幫窮”的慈善救助階段,其實有時也是表面現象,因為中國近幾十年來,往往是一處有難,八方支援。而近來,支援常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方法,又常常是先確定善款數目,然后下達基層,按戶收錢。中國大陸這樣批評乃至怦擊企業家缺失公益精神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我們要捫心自問,我們有沒有給企業家提供良好的慈善捐助環境。須知,慈善捐助是自愿的,不應從外面施以壓力,包括輿論壓力,更不能攤派。這不同于批評政府官員,如公車私用、公款吃喝、公款考察旅游等,這是幫助政府反腐昌廉。對于企業家,我們需要更多的寬容、理解和溝通。近二十、三十年來,人們過度地投身于賺錢,其結果贏得了世界,卻失去了心靈;享受比任何朝代更加豐美的物質,卻比任何時代更感到精神失落。要增強慈善意識,這不是政治力量,也不是軍事力量、科技經濟做得到的,只有靠慈善教化?,F在的學校只搞智育,疏忽了德育,沒有或很少教育人認知人與人的關系,所以造成人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慈善教化是真正的慈悲救護,是推動人們覺悟,引導人們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覺悟人只為三樁事情活著: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眾生幸福。覺悟就是念念為一切眾生服務。倘若念念為別人,還帶著自己,也算覺悟,只是不徹底,不究竟。努力做到究竟圓滿的覺悟是看我們自私自利的念頭淡多少,為他人、為民族、為社會著想的念頭增加多少。你學著對人、對物一片真誠,你會快樂,會自在。你有多余的錢,給有難的人分享,幫助一些苦難的眾生,跟他們結善緣。大家知道你是善人,會保護你。倘若有壞人對你圖謀不軌,大家會奮力拯救你。陳嘉庚的兒子曾被綁票,但不久被釋。這可資說明。誠然,陳嘉庚是高尚的人,他信奉《禮記》所說的“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傲慢、物欲、志滿、樂極生悲都要避免。他做到了,所以他對人、對事真誠恭敬。他一生對中西優秀的慈善思想文化深信不疑;他對中國的經典理論透徹了解;他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去實踐慈善救助;他以自己身體力行的善行,證得了如經典所說的高尚境界。在我們時代里,一個人還能相信并尊重、接受古圣時賢的教誨,還能相信傳之千古的經典,肯定他是與慈善事業有緣的人,有可能成長為慈善家與道德家相結合的偉人。我贊同一位作家的話。他說,中國將來要稱雄世界,不在于有多少富豪,而在于富而仁、富而廉、富而和的和諧文化。我們的社會精英是在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群,能不能常常想想,在自己順境里,如果沒有他們或它們,我們不會走得那么順利;在逆境里,如果沒有他們或它們,我們可能非常狼狽;沒有他們或它們,我們不會成為今日成功的人。能不能常常想想孤苦的老人、單親家庭的兒童,常去老人院、孤兒院、殘疾人的家、下崗職工的家,常去醫院,這會觸發我們的憐憫心,會使我們自覺地以慈善捐助回饋社會。權力、財富的背后是責任。社會精英倘若率先垂范,增強社會慈善意識,帶動同胞們通過慈善活動,歸真返璞,成就人格的完美和精神的升華,社會的和諧和公正就會早日同我們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