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品牌的無形資產價值千億元,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身價超過比爾·蓋茨的“富翁”,卻有著一個青睞便宜貨的“怪癖”。他到商場購物專挑便宜貨買,價錢高的東西看也不看。一次,他看到商場有打折到10元一件的襯衫,一下買了十件。他說:“這樣的襯衣好,下田穿起來方便。”他全身穿著加起來價值不過400元。穿得最好的一次是在北京領獎,主辦方給他做了一套800元的西裝,算是他一生穿得最奢侈的衣服。
還有兩個“故事”發人深省:一次以袁隆平為組長的中國雜交水稻專家組到達洛衫磯,下飛機后,美國官方把同行的另一“相貌打扮更像官員”的同事當作袁隆平,使勁獻花問候,但真正的袁隆平已經走在前面。一次是袁隆平去京開會,帶著未去過京的妻子、兒子。從懷化上火車時沒買到臥鋪票,當站在列車過道上等候買臥鋪時,列車長看著滿臉黝黑的袁隆平說,“臥鋪是為特殊事情、特殊身份的人準備的。”袁老的兒子說:“我爸爸是水稻專家。”列車長笑著說:“像你爸爸這樣的水稻專家,農村里到處都是。”在一旁哭笑不得的袁隆平這才拿出了兩個紅色證件。(據<梅州日報>)
袁老的“怪癖”就是儉樸。袁老遭到冷遇也無非是由于他儉樸的“農民形象”和“農民本色”。因為,袁老認為“農民有什么不好?”因為袁老“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
袁老的“怪癖”是由于他的“儉樸”。袁老當然是名副其實的“富翁”,只要他愿意,雜交水稻可以成為他取之不竭的“搖錢樹”,但袁老從沒將追求金錢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不為浮躁所動,不為金錢所惑,不為名利所累。“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袁老自視是農民的兒子,根在農村,血脈里傳承的是農民的樸實堅韌與忍耐,崇尚的是農民的忠厚與節儉。就在他成為名人后,依然一副農民模樣,一點也不講究浮華排場,所以人們才很難把這位皮膚黝黑單瘦但精神矍鑠的老人與世界頂級科學家聯系起來。我不敢說儉樸的農民形象就是成就袁老“雜交水稻之父”的決定因素,但我卻敢說農民形象的儉樸品性正是鑄就袁老大功偉業的基本要素。
袁老的“怪癖”是由于他的“慷慨”。在袁隆平看來,金錢的多少,無非是一個數字,一是不吝嗇,二是不奢侈,只要能用就行。因而,他幾乎將在國際上獲得的所有大獎的獎金都捐贈給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以及教育和慈善事業。與袁老相伴30年的老伴也對他青睞便宜貨的“怪癖”笑釋為“他的錢都捐了。”也許袁老是世界上最農民化的頂級科學家,是頂級科學家中的最農民化,所以他傾城之富卻不私不顯,身價千億卻“專挑便宜貨買”,袒現的正是袁老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與平民本色。財富確是不少人孜孜追求的目標,袁老的千億身價不知會讓多少人艷羨發狂,而他的千億身價與他所創造的巨大社會財富相比卻黯然失色,因為種植超級雜交稻谷每年可以多養活6000多萬人,為解決世界饑餓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袁老在雜交水稻上的貢獻恩澤國家、人民,也恩澤了世界,這應該是袁老最大的“慷慨”。
袁老的“怪癖”是由于他的“感情”。袁老愛祖國、愛人民,也愛家庭。他認為,科學家首先要愛祖國、愛人民。無論多么優秀的人,如果太自私,對社會,對人沒感情,不行。袁老“為了讓更多的人吃飽飯”,埋頭苦干,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從播種到收獲,“幾乎每天都低頭彎腰在田間”,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成為農民心中的“米菩薩”。這自然是他的真摯感情。成名后,國際上有多家機構高薪聘請他出國工作,但袁老看重“感情”,清心寡欲,不愛金錢,明確表示“我的根在中國。”有了這樣“感情”的支撐,袁老怎么能不殫精竭慮、淡泊儉樸,又怎么能不無私奉獻、品行高潔?袁老當然也愛家人,一次他的妻子路遇車禍,他在外地聽到消息,馬上坐飛機趕去看望伺候老伴。正是這種“感情”使他以儉樸作風與重大成果回報祖國和人民,也使他贏得了家庭對他自約儉樸、慷慨捐獻的真誠理解和支持。
溫家寶總理在上海同濟大學即興演講時提到一句哲言:“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袁老正是這樣仰望天空的佼佼者。袁老又像“一粒最好的種子”。他的獨特人格魅力一定會在更多的人們心中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