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學生在最近語文測驗中,因考得不太理想,語文老師罰該學生把所有生字和詞語各抄10行,轉天上語文課時必須交上……該學生說:“我手都寫麻了,我寫的這些生字和詞語記住多少我不知道,可它們排列的順序我差不多都記住了。”
曾有一個初中生告訴我,他的語文老師因為罰抄成癖,學生恨死了她,離校時竟然拒絕和她一起照畢業(yè)合影!可見,經常罰抄的老師是在挖自己的墻角,這是名副其實的短期行為,無異于飲鴆止渴。
記憶的建立有賴于刺激物的多次重復和有效注意力的發(fā)展。這位老師的做法無非想讓學生重復記憶。但為什么沒有奏效呢?
重復是一把雙刃劍。熟能生巧,也能生厭。這位老師只知道重復的好處,忘記了重復的壞處,沒有掌握火候,把好事變成了壞事。人的記憶過程并不像錄音機和錄像機那樣,是單純的信息錄入過程,人的記憶是和情感攙雜在一起的。罰抄使學生本能地對作業(yè)和漢字產生了反感,在這種情緒下是很難記住的。為什么許多孩子對小食品的單價記得又多又快,而背書卻那么艱難?因為前一種記憶是帶感情的,那些小食品的單價對孩子來說不是枯燥的數字,而是帶著香味帶著顏色的可吃的東西,不用費力它就鉆到腦子里去了。而且,他從來沒有因為記不住這些單價受過批評,也沒有人限期讓他必須記住,沒有人因為他記不全、得不了100分而諷刺挖苦他,打擊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種放松的氣氛有益于記憶。所以,想使孩子記住漢字,最好的辦法是讓這些字與孩子的生活和他們的積極情感聯系起來,要使孩子們一看到這些字,就想起快樂的事情,讓他們總有成功的感覺。
重復有單純重復與換背景重復之分。單純重復就是機械地重復某一事物,這是非常枯燥的;而換背景重復則是在不同的背景中重復出現某一事物,這種重復不枯燥,比較容易形成記憶。比如你在車站旁邊見到一個人,要求你使勁看他5遍,記住他的模樣,這是比較討厭的,即使你努力記住了,也會覺得很累。反之,若讓你在車站、家里、公園、飯店、賓館等不同5個地方與此人見面,并提醒你記住他的模樣,恐怕你想記不住都很難。因為這種背景的變化,使每一次重復都有新鮮感。這個規(guī)律運用到語文教學上,就是要盡可能使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句子中出現,所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強調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字詞,其實就是強調重復的背景。離開文章讓學生死記某個字,就像逼孩子盯著一個人的臉看5遍一樣,雖然也不失為一種辦法,但老這么用,孩子當然就厭煩了。
重復還有連續(xù)重復和間隔重復之別。合理的間隔重復往往比連續(xù)重復記憶效率要高。就如要記住英語課文,與其在一天中連續(xù)讀8遍,不如分8天每天讀一遍。雖然這兩種讀法所用的絕對時間相同,但后者效果比前者好。這與人腦的“遺忘曲線”有關。一個小學低年級孩子對她媽媽說:“我會寫‘囂張’!”她媽媽不信,認為這么難寫的字,孩子掌握不了。結果孩子提筆就寫出來了,一點不差。為什么她掌握得這么好?因為她是從電視劇《還珠格格》的字幕上學的,她對這兩個字很有感情,而且電視劇是典型的間隔重復。試想如果逼著這孩子把“囂張”二字硬抄100遍,恐怕她也不一定記得住,抄完肯定恨死這兩個字了,她還可能真的對媽媽“囂張”起來,因為這種抄法給她帶來了不幸。
任何人掌握字詞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總是在這里見一次,在那里見一次,次數多了,從模糊到清晰,逐漸就記住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就是這個意思。語文學習的本質是模糊型的積累而不是清晰型的章節(jié)過關,欲速則不達,不求快反而快。想學習效果立竿見影,是一種主觀的幻想,極不科學。
反對死抄,反對罰抄,但是并不反對抄寫練習,因為抄寫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有獨特的作用,別的學習方法無法取代。許多孩子對字會認不會寫,這會嚴重影響考試成績,特別是作文,往往因為不會寫字而搞得很蒼白。要學會寫字,必須動筆,動筆比動嘴麻煩,如今孩子懶惰,特別不愛拿筆,口頭作業(yè)又不好檢查,所以教師往往偏愛抄寫作業(yè),加大壓力,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無論如何要把握“度”,力求避免單調。有研究說,抄寫同一個單詞,若超過八遍,對記憶就沒有作用了。
素質教育不是不要學習成績,而是要用科技含量更高的方法取得成績。罰抄只能給人一種蠻干、發(fā)泄、無能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