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過去了,我耳畔還常常會響起臺灣慈濟副總執行長王端正先生在河南平輿縣對當地百姓講的那番話:
“我們慈濟基金會的慈濟醫院里存有愛心人士捐獻的骨髓,以備救死扶傷。美國人、歐洲人到我們那里配對骨髓配不上。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的人到我們那里配對骨髓很難配上,而我們中國大陸的同胞們到我們那里配對骨髓的成功率卻很高。為祖國大陸病人捐獻骨髓的臺灣人與這些病人并不相識,也沒有任何關系,可他們的基因卻是相同的,他們的血管里流著一樣的血液。這就是證明,證明我們同是中國人。說不定幾百年前,我們的先輩還是同一個家族的成員呢!”
……
臺灣的慈濟骨髓干細胞中心擁有全球最大的華人骨髓庫,一個不大的臺灣就有30多萬自愿捐獻者在那里留下了自己的檔案資料。慈濟骨髓庫是全球唯一一家完全依靠民間善款構建起來的骨髓庫,從1993年10月成立至2007年4月,他們完成了1269例非親屬骨髓移植手術,其中為大陸483例、香港50例患者配對骨髓成功。從2000年開始,慈濟骨髓干細胞中心開始籌組臍帶血庫,把它作為骨髓配對失敗的第二道防線,為白血病患者又開辟一條生命之路。
人們不會忘記,1997年4月18號,臺灣慈濟第一次將挽救生命的骨髓送到北京時的情景;不會忘記慈濟那兩名志愿者懷抱裝載寶貴生命的藍色保溫箱,急切走入北京307醫院時的情景;不會忘記臺灣同胞捐獻的1000毫升骨髓血被緩緩輸入到大陸17歲的白血病少年體內時的情景。不會忘記那位頻臨死亡的少年在那一刻重獲新生的情景。
從那一天起,慈濟一次次跨越海峽的愛的傳遞、生命的傳遞便沒有中斷。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病人中,曾有一個地中海貧血癥的患兒,這種病極為罕見,這個患病的孩子總是控制不住地吃墻灰,在醫院就診時,病情十分嚴重、已經到了死亡的邊緣。孩子的家長和親屬整天以淚洗面;年幼的男孩兒也總是盡力把眼睛睜大,他實在不想離開這個光亮的、充滿溫情的世界。各種可用的醫療手段都用上了,全無濟于事。醫生說,唯有骨髓移植能為這個可憐又可愛的孩子創造一線生機。但這個患兒的血型較為罕見,在大陸的中華骨髓庫內實在無法找到合適的供體;就在人們感到絕望的時候,臺灣慈濟那里傳來了讓人興奮不已的消息:慈濟的骨髓庫找到可以與這個患兒配對的骨髓。慈濟人一刻都不耽擱,即刻實施“愛心速遞”,馬不停蹄地傳遞生命的接力棒。2007年3月28日,臺灣歌星蘇慧倫自愿擔任“愛心大使”,24小時日夜兼程,自臺灣出發全程護送骨髓樣本到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到病房后,蘇慧倫手捧幸運星和卡通玩具問候這位大陸小患者,把臺灣同胞的溫暖、關懷帶給他。當日深夜,來自臺灣的骨髓血融入了這個病孩兒的體內,骨髓配對一舉成功。大家以掌聲和歌聲祝福這個重獲新生的孩子,所有的人都沉浸在一種無比興奮、無盡感恩的氣氛里。
慈濟的大愛是沒有阻隔的,盡管這愛的實現往往要歷盡艱辛。2006年,因白血病在上海新華醫院就醫的一位年輕女士,因找不到相配的骨髓,已經走到死亡的邊緣。就在在關鍵的時刻,臺灣慈濟又為這位女士找到了可以移植的骨髓。進行骨髓移植時,臺風“珍珠”正瘋狂肆虐,慈濟人在這嚴酷的考驗面前,沒有絲毫退縮,經過十幾個小時與臺風的頑強搏斗,經過了“三起三落”的歷程,終于在第一時間,把寶貴的挽救生命的骨髓自臺灣平安送抵上海新華醫院。現在,早已康復的這位女士,和她周圍所有的親人都時刻牢記,她的身體里有臺灣同胞的血脈,都不會忘記是慈濟的大愛挽救了她的生命。
前不久,患白血病的19歲男孩,手術時也是由慈濟骨髓庫提供的相配骨髓。進行骨髓移植的手術時,這個男孩的意識一直清醒,透過“肝細胞移植倉”,男孩感激地說,我不知道為我捐獻骨髓的人是誰,但我知道他是與我血脈相連的同胞,我永遠都會感激他,感激慈濟無私的大愛。
在臺灣,自愿捐獻骨髓這救死扶傷的義舉由慈濟人的發起,醫務界積極支持,民眾的熱情高漲,使捐獻骨髓在臺灣逐漸成為一種風氣,目前在臺灣,大約每82個人當中,就有1人志愿捐獻骨髓,更多的人認識到捐獻骨髓是“救人一命,無損己身”的悲心義舉。
“清水之愛”這使人心靈震撼、使人感到生命的力量、感到愛的博大的蒼勁又溫馨的書法作品就懸掛在臺灣慈濟骨髓干細胞中心門前一個顯著的地方。
由這里傳遞出的生命的精髓、人間大愛的精髓,使多少寶貴的生命融合,使多少頻臨死亡的生命重新迸發出人生的光彩。這里是愛心、生命的一個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