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錯(牙/合)矯治中如何建立穩定的(牙/合)關系。方法:結合典型病例介紹矯治方法。結果:建立良好的(牙/合)關系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就是(牙/合)位的調整與牙位的調整。結論:要實現兩者的調整,取決于矯治方案的確定,矯治力系統的選擇及控制牙齒移動的能力這三方面的因素。
[關鍵詞]錯(牙/合)畸形;矯治方案;(牙/合)關系穩定
[中圖分類號]R78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07)06-0833-02
對于牙頜畸形的矯治,無論采取哪一種矯治方法,都必須對矯治的牙齒、牙弓、頜骨施加一定的矯治力,引起牙周組織、頜骨在生理限度內的組織改造,使牙齒產生移動,從而使牙弓、頜骨正常生長,以恢復或重建咬合平衡,建立良好的咬合關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隨機選擇2002~2007年在我科就診的患者68例(男性20例、女性48例),年齡14~20歲。安氏Ⅱ1患者31例,毛氏Ⅰ1患者27例,毛氏Ⅳ2患者10例。
1.2 通過全頜曲面斷層片來判斷第三磨牙牙胚的有無,關于第三磨牙牙胚與牙弓擁擠及開(牙/合)之間的關系一直為廣大正畸學者所爭論。
1.3 通過頭顱定位側位片測量ANB角,來確定患者矢狀骨面型。ANB≤0°為Ⅲ類骨面型。O°<ANB≤5°為Ⅰ類骨面型,ANB>5°為Ⅱ類骨面型。通過測量ODI值來確定患者的垂直骨面型,ODI值<65.5°為開牙合,ODI值>77.7°為深覆(牙/合),65.5°<ODI值≤74.5°為正常(牙/合)。
1.4 具體矯治方案:對31例安氏Ⅱ1患者及27例毛氏Ⅰ1患者分別采取拔除4個第一前磨牙或采取拔除兩個上頜第一前磨牙和兩個下頜第二前磨牙的拔牙方式。對伴有嚴重牙列擁擠及上頜切牙明顯前突的患者,同時拔除4個第三磨牙之后,再應用方絲弓或直絲弓矯治技術進行矯治。對10例開牙合患者,首先行下頜第三磨牙拔除術,再用多曲方絲弓矯治技術進行矯治。
2 結果
對68例不同類型錯(牙/合)畸形患者的矯治總療程平均為20個月,矯治后磨牙關系均達到中性(牙/合)系,前牙覆(牙/合)覆蓋正常,牙齒排列整齊。
3 典型病例
某女,16歲。檢查:面部左右對稱,下頜前突,面中1/3凹陷,下頜發育過度,恒牙(牙/合),雙側第一磨牙完全近中關系,前牙反。(牙/合)診斷:安氏Ⅲ類、毛氏Ⅱ1。矯治后頭影測量見表1。矯治過程:①上頜前方牽引,牽引力每側0.8~1.0Kg,戴前方牽引器的同時,下頜戴全牙弓(牙/合)墊以解除前壓鎖解關系。②行上頜前方牽引一年后停止,粘結上下頜直絲弓矯治器,0.016~0.018預成TiNi圓絲進行整平牙弓。⑧拔除下頜第三磨牙,防止下頜前牙進一步向前發育。④上下頜彎制0.016×0.025多曲不銹鋼方絲,同時進行頜間Ⅲ類牽引。⑤前牙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蓋關系后,進行中線牽引。⑥磨牙關系達到中性,覆(牙/合)覆蓋關系正常,上下頜中線一致,換0.017×0.025不銹鋼方絲理想弓形,進行進一步的精細調整。⑦拆除固定矯治器,戴用Hawley保持器進行保持。(見圖1~2)
4 討論
(牙/合)位的調整:頜骨具有自然生長的能力是(牙/合)位能得以調整的先決條件,這對于安氏Ⅱ類錯(牙/合)尤為重要,換句話說,替牙期是(牙/合)位調整得以實現的關鍵階段。在安氏Ⅱ類錯(牙/合)矯治中正常將上頜第一磨牙帶環牽引鉤與“Q”曲緊密結扎,使牙弓成為一個緊密的整體,從而將口外弓施以的向后的矯治力通過上頜第一磨牙傳遞到上牙弓的每個牙齒上,使整個上牙弓向遠中移動,從而達到抑制上頜向前發育的目的。此時,患者在功能運動中為尋找原來的咬合關系,下頜會反應性的向前移位,從而達到(牙/合)位的調整。
牙位的調整:牙位的調整大多需要固定矯治器產生的機械力來完成,如弓絲、橡皮圈、螺旋彈簧的彈力等。多曲方絲弓矯治技術(MEAW技術)應用于開(牙/合)病例矯治中,在對(牙/合)關系的改善方面有獨特的功效。多曲方絲上靴形曲的存在增加了托槽間弓絲的長度,從而增強了弓絲的彈性,每個牙齒間因有靴形曲的存在,故牙與牙之間相對較獨立,在頜間牽引力的作用下,可以迅速達到緊密的尖窩嵌合關系,同時方絲的使用還可以調整轉矩,以避免頜間牽引時轉矩的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