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一種治療嵌甲性甲溝炎的方法并討論其-臨床意義。方法:切除嵌甲、炎性肉芽組織及部分患趾甲基質,同時重建甲溝。結果:重建甲溝形態良好,效果滿意,復發率低。結論:甲基質聯合甲溝切除重建術是治療嵌甲癥的理想方法。
[關鍵詞]甲基質;甲溝;嵌甲;甲溝重建
[中圖分類號]R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07)06-0761-02
嵌甲性甲溝炎是臨床常見疾病,治療后復發率高。我科自2002年以來以甲基質聯合甲溝切除重建術治療嵌甲性甲溝炎97例,取得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97例患者均有嵌甲病史3個月以上,肉芽腫形成明顯,病情反復發作,年齡13~55歲。男52例,女45例,病程3個月~2年。其中單趾單側76例,雙趾單側16例,雙趾雙側4例,其他(混合)1例。其中已行多次不當手術者37例。病人均術前拍x線片,未發現嵌甲趾骨質異常及關節畸形。
2 手術方法
常規消毒忠趾,鋪蓋無菌手術巾單,用1%利多卡因行趾神經阻滯麻醉,并在趾根部扎一橡皮條止血帶,暫時阻斷血流以利操作。以15刀片分離患側甲溝及甲根組織,從遠端剪開病變甲板至近端甲根處離斷,用直血管鉗完整取出病甲。在甲側、后皺襞交接處做斜形切口,并使切口與后皺襞延長線呈約45°夾角,然后掀起后皺襞和側皺襞皮瓣,暴露出嵌甲部分相應的甲基質,該組織呈銀白色,用手術刀切除。切除增生的肉芽組織及病變甲溝,并縱行切除約1/5的甲床,使創面形成V形缺損。用雙氧水、生理鹽水及碘伏徹底清洗消毒術區后,松開橡皮引流條,充分止血后用1號絲線從側甲廓皮緣一側進針,連同甲床和趾甲一并縫合。如果新形成的甲溝低于前側緣的皮膚組織,可切除部分前側緣的皮膚及皮下組織,縫合后使新形成的甲溝、甲床高于其前側緣的皮膚。
3 結果
隨訪82例,時間5個月~4年,77例患者傷口Ⅰ期愈合,整形愈合的側甲溝低矮,患側甲溝前側緣皮膚低矮,新生趾甲順利向前長出,不再發生嵌壓,外觀良好,感覺及運動功能正常,患者自感滿意。延遲愈合5例,其中3例因為病人足趾過早著地,導致創區積血積液繼發感染,延遲愈合。2例因為患趾甲根處甲基質切除不徹底,趾甲皮下生長誘發感染,導致愈合延遲。此5例病人均行對癥處理后痊愈。典型病例如圖1、2。

4 討論
4.1 臨床治療嵌甲性甲溝炎,傳統方法通常采用單純拔甲術。單純拔甲對控制甲溝感染有較好的療效,對嵌甲也有一定治療作用,常可獲滿意的近期療效,但不能改變甲床和甲溝的形態,而且拔甲后失去甲板支持的甲床在側應力作用下,更易向下彎曲,致使新甲長出后往往被甲唇包裹,嵌入更深,極易復發,久而久之形成頑固嵌甲性甲溝炎。本術式僅切除患趾部分甲板,大部分甲板得以保存,糾正了這一缺陷;術中同時切除了部分甲基質,消除了患趾趾甲的再生來源,從而在根本上避免了術后復發。
4.2 嵌甲由于長期炎性反應,往往形成明顯肉芽腫,刺激周圍組織肥厚、瘢痕化,而手術時因需盡量切除瘢痕化組織,方能使側甲廓皮膚與甲床愈合良好,因此切除范圍往往較大。若單純縫合甲床和側甲廓皮膚,會因張力較大而使脆弱的甲床裂傷,切口裂開。其次,足趾血運較為豐富,切除創面不能保證徹底止血,傳統縫合時因顧忌甲床裂傷,縫合時欠緊密,則往往滲血較多,增加感染機會,不利切口愈合。再次,由于疾病本身長期的炎性刺激以及手術較大范圍切除側甲廓皮膚而破壞甲溝,愈合后趾甲外形常不滿意。本術式有效利用趾甲的硬度使縫合時切口縫合緊密,不至于因甲床脆弱而使切口裂開,且術后出血、滲液均少,減少了感染機會;同時輔助重建甲溝,在保證趾甲外形美觀的同時,盡可能避免復發。
4.3 嵌甲的主要臨床問題是甲溝炎。其易發甲溝炎的解剖病變根據臨床所見是患側緣甲溝及甲床低于前側緣的皮膚組織,使患側緣趾甲長出受阻,不斷生長的趾甲刺破其前側緣的皮膚組織而發病。治療嵌甲應使縫合后的側甲溝高于其前側緣的皮膚組織,如果縫合后的側甲溝仍不能高于其前側緣的皮膚組織,應再切除患側甲溝前側緣新月形的皮膚、皮下組織,使患側甲溝前側緣的皮膚組織下陷,以利患側趾甲能順利向前生長。
4.4 嵌甲不除常使炎癥反復發作,很多醫者主張嵌甲急性炎癥期先行消炎后再拔甲。我們臨床發現嵌頓因素不消除,單用抗生素很難取得理想效果,故常于嵌甲急性炎癥期進行手術治療。我們認為拔除或切除嵌甲和炎性肉芽組織,可使患處血液循環明顯改善,創區引流通暢,加之術后使用對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炎癥將會很快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