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M3在正畸診斷和治療中的臨床意義。方法:選取350例(男156,女194),12~18歲無正畸治療,拔牙史的患者;拍攝全頜曲面斷層片及頭顱定位側位片,以判別M3先天缺失和測量ANB角(ANB<0°骨性Ⅲ類,ANB>5°骨性Ⅱ類,ANB=2-5°骨性Ⅰ類);制取研究模,測量牙量骨量(牙量>骨量,牙列擁擠;牙量<骨量,牙列稀疏)。結果:M3先天缺失與牙列擁擠有顯著關系(P<0.05);M3先天缺失與牙列稀疏有顯著關系(P<0.05);不同骨型與M3先天缺失與否無顯著關系(P>0.05),但骨性Ⅲ類多存在上頜M3先天缺失;骨性Ⅱ類多存在下頜M3先天缺失;牙列擁擠在錯(牙/合)構成比中最高;骨性Ⅰ類、Ⅱ類、Ⅲ類所占比例分別是58.3%、26.6%、15.1%。結論:牙列擁擠與M3存在有關;牙列稀疏者多存在M3先天缺失;骨性Ⅲ類多存在上頜M3先天缺失;骨性Ⅱ類多存在下頜M3先天缺失;牙列擁擠在臨床中最為常見;要重視Ⅱ類、Ⅲ類錯(牙合)的早期預防和阻斷。
[關鍵詞]第三磨牙;錯(牙/合)畸形;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78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07)06-0823-03
錯(牙合)畸形是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由于遺傳因素或環境因素所造成的牙頜面結構的異常。人類咀嚼器官在演化過程中的不平衡退化現象,是導致錯(牙合)畸形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與退化關系密切、最后萌出的第三磨牙(the third molar,M3)對錯(牙/合)畸形的影響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本研究對350例患者第三磨牙先天缺失與錯(牙/合)畸形關系進行分析,旨在探討第三磨牙在正畸診斷和治療中的臨床意義。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樣本:選取2003~2005年在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院正畸科接受正畸治療的患者350例,(男156例,女194例),年齡12~18歲;所有患者為恒牙列,無唇腭裂、外傷、頜骨手術及拔牙史。每位患者正畸治療前拍攝全頜曲面斷層片和頭顱定位側位片,并制取研究模型。
1.2 研究方法:利用全頜曲面斷層片觀察、分析、記錄M3的存在情況。同一人對頭顱定位側位片描繪、定點、測量ANB角:ANB<0°診斷為骨性Ⅲ類,ANB>5°診斷為骨性Ⅱ類,ANB=2°~5°診斷為骨性Ⅰ類。對模型進行測量:牙量>骨量者診斷為牙列擁擠,牙量<骨量者診斷為牙列稀疏。使用SPSS10.0對結果進行構成比和t檢驗分析。
2 結果
2.1 M3先天缺失與牙列擁擠等錯牙合的關系見表1。統計結果表明:牙列擁擠是正畸臨床12~18歲患者中最常見的錯牙合類型(占就診患者的83.1%),此類患者中M3先天缺失與不缺失兩者的比例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83.1%的患者存在M3。牙列稀疏患者中M3先天缺失與不缺失兩者的比例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73.9%的患者M3先天缺失。未列入牙列稀疏/擁擠的其他類型錯牙合中M3先天缺失與不缺失兩者的比例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數值變化不大。此組樣本68.6%的患者存在M3。
2.2 不同骨型錯牙合與M3先天缺失的關系見表2。統計結果表明:骨性Ⅰ類、Ⅱ類和Ⅲ類錯(牙合)患者在M3先天缺失與不缺失組的比例差別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正畸臨床12~18歲患者中骨性Ⅰ類、Ⅱ類、Ⅲ類所占比例分別是58.3%、26.6%、15.1%。
2.3 骨性Ⅰ類錯(牙合)上頜M3先天缺失與下頜M3先天缺失量幾乎為1:3/4,骨性Ⅲ類錯(牙合)上頜M3先天缺失與下頜M3先天缺失量幾乎為1:1/2。骨性Ⅱ類錯(牙合)M3上、下頜先天缺失量幾乎相等。(如圖1)



3 討論
M3是口腔內最后出現的牙齒,其牙囊在3~4歲形成,7~10歲開始鈣化。續美如報道,M3的數量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但12歲后M3的出現率和缺失率基本恒定,若此時的M3仍未出現,可視為先天缺失。18歲后M3多開始萌出,存在拔除M3的可能。因此,我們的研究選擇了12~18歲恒牙列,以減少判斷M3先天缺失與否的影響因素。
錯(牙/合)畸形的病因和機制錯綜復雜,在漫長的人類演化過程中,咀嚼器官表現出一種不平衡的退化現象,即肌肉退化最快,頜骨次之,牙齒退化最慢。因而,今天存在頜骨難以容納所有牙齒的趨勢,本研究也證實:牙列擁擠患者在臨床最多見,這與其他學者研究一致,但所占錯(牙/合)比例顯示更高(本研究83.1%,其他研究60%~70%),這可能與本研究所用12~18歲樣本有關,在此階段乳牙、替牙問題均不包括,成人多見的畸形也基本排除在外。
M3萌出較晚,此時頜骨的發育相對停止,它的存在與否對錯(牙/合)畸形的形成、矯治過程、矯治結果的穩定性的影響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本研究中,較多的牙列稀疏患者與M3的先天缺失有關(P<0.05),說明當患者存在某種使得牙量變小的原因時,極有可能是M3缺失,或許是由于M3一般發育最晚,故其牙胚最容易退化。
本研究表明,牙列擁擠與M3的存在有明顯的關系,這與一些學者的研究一致,也就是說,本研究支持在臨床上拔除M3以減輕或防止前牙牙列擁擠的做法,對于M3在萌出的那一階段對其近中的牙齒產生多大的壓力、所產生的壓力是否可以直接引起前牙的擁擠還需進一步的研究。無論怎樣,造成牙列擁擠的原因較多,除家族遺傳、M3的萌出因素外,可能與患者平時的飲食習慣也有關,如喜進軟食,頜骨得不到應有的鍛煉,使頜骨的生長量受到了影響,造成骨量小,牙量大。提示口腔醫師還要重視對兒童相關的宣傳教育,預防和阻斷牙列擁擠的出現,減少牙列擁擠治療結果的復發。
其它錯(牙/合)畸形包括覆(牙/合)、覆蓋異常、牙長軸異常、Bolton比值不調等,本研究未加以詳細分類,難以說明M3先天缺失與它們的關系,但在本研究350樣本的統計中發現,被認為可能是退化現象的12例存在個別牙缺失的患者及10例存在畸形小牙的患者均伴有上頜M3先天缺失,可能的因素除了與前面提到的M3發育、萌出最晚,最易受到退化影響外,還由于在咀嚼活動中,上頜基本固定,下頜起到主動的運動功能作用,下頜骨及相應的肌肉、牙齒等退化可能稍晚于上頜。詳細情況還需在今后做一些相關研究。
ANB角是目前臨床判別上下頜骨間矢狀關系是否協調的最常應用的指標之一。本研究所使用的骨型分類及標準也是臨床最常使用的。本研究表明,在Ⅰ、Ⅱ、Ⅲ類骨型錯(牙/合)都與M3先天缺失有一定關系,雖然M3的不缺失率較缺失率高,其差異并無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各骨型與上頜、下頜M3先天缺失的關系,從統計矩形圖中清楚看到:在上下頜骨發育協調的骨性Ⅰ類患者中,有上頜M3先天缺失率明顯高于下頜M3先天缺失率的趨勢,與國內一些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顯示上頜M3先天缺失率幾乎較下頜高了1/4倍,可能的解釋是,在咀嚼運動中上、下頜所起的作用不同,下頜運動功能強大,使得下頜骨及相應的肌肉、牙齒等退化稍晚于上頜。以下頜骨相對上頜骨發育不足為特征的骨性Ⅱ類患者存在上下頜M3先天缺失率基本一致現象,說明發育良好的上頜骨為上頜M3的存在創造了條件,而發育不足的下頜骨可能影響了F頜M3的牙胚發育。以上頜骨發育相對不足為特征的骨性Ⅲ類患者表現出上頜M3先天缺失率幾乎是下頜M3先天缺失率的一倍(骨性Ⅰ類患者上頜M3先天缺失率幾乎是下頜M3先天缺失率的1/4倍),進一步說明,在遵循M3先天缺失上頜多于下頜的普遍規律的基礎上,發育不足的上頜骨與上頜M3先天缺失存在一定的關系。是否M3牙胚形成的多基因遺傳因素與控制頜骨矢狀徑大小發育的遺傳因素之間存在某種特殊的關系,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但是,由于牙齒的生長發育是頜骨的生長因素之一,上、下頜M3的先天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可使上、下頜骨的生長更加不足,所以,對于骨性Ⅲ類患者,正畸醫師要考慮是否在患者發育早期補償性地拔除下頜牙齒;對于骨性Ⅱ類患者,正畸醫師要考慮是否補償性地拔除上頜牙齒,在某種程度上協調上下頜骨的關系。另外,青春期是上、下頜骨的一個快速生長階段,上、下頜M3的先天缺失,也許是骨性Ⅲ類、Ⅱ類患者早期矯治后青春期復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正畸臨床12~18歲患者中,骨性Ⅰ類、Ⅱ類、Ⅲ類所占比例分別是58.3%、26.6%、15.1%,表明骨性Ⅰ類錯牙合雖占多數,Ⅱ類、Ⅲ類異常骨型患者比例也不少,由于異常骨型不但會危害口腔功能,還可能會影響面部美觀,繼發心理障礙,提示我們一定要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在恒牙期前多開展預防和阻斷矯治工作,解除患者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