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采用眼輪匝肌蒂皮瓣Ⅰ期修復眼瞼分裂痣切除后的皮膚缺損。方法:切除上、下瞼病變區皮膚,上瞼缺損可行全厚皮片移植或局部A-T皮瓣修復。下瞼根據皮膚缺損面積于缺損緣左右兩側各設計眼輪匝肌蒂皮瓣,酌情游離,向中間推進拼合,按瞼袋術式縫合瞼緣皮膚,Ⅰ期修復上、下瞼皮膚缺損。結果:共治療13例,皮瓣最大面積2cm×1.5cm,均Ⅰ期愈合,形態滿意。結論:下瞼雙側眼輪匝肌蒂皮瓣可I期修復中度大小的眼瞼分裂痣,方法簡單,療效滿意。
[關鍵詞]眼瞼分裂痣;眼輪匝肌蒂皮瓣
[中圖分類號]R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07)06-0811-02
眼瞼分裂痣多局限于上、下眼瞼,在閉眼狀態下,上下病變合二為一,影響容貌。自2003年以來,我們采用眼輪匝肌蒂皮瓣Ⅰ期修復13例,方法簡單,療程短,效果滿意。
1 臨床資料
我科自2003年3月至2005年8月收治眼瞼分裂痣就醫者13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1例,年齡6~18歲。治療時將痣切除,上瞼采用全厚皮片移植或局部A-T皮瓣修復,下瞼行雙側眼輪匝肌蒂推進皮瓣修復,效果良好。
2 方法
在局部浸潤麻醉下,切除病變組織,上瞼缺損可行全厚皮片移植或局部A-T皮瓣修復。下瞼根據皮膚缺損面積于缺損緣左右兩側各設計眼輪匝肌蒂皮瓣,酌情游離,向中間推進拼合(圖1),5-0絲線間斷縫合,將下瞼眼輪匝肌向外上眶骨膜處適度懸吊,按眼袋術式縫合瞼緣皮膚,術區加壓包扎3天,術后6~7天拆線。
3 結果
術后隨訪11例,時間2個月至1年,11例就醫者下瞼瘢痕均不明顯,無下瞼外翻,效果滿意。
典型病例:女,18歲,左眼瞼分裂痣,上瞼病變區1.0cm×0.8cm,下瞼病變區1.5cm×1.0cm,術中將上、下瞼病變皮膚全部切除,上瞼缺損用局部A-T皮瓣修復,下瞼缺損行雙側眼輪匝肌蒂推進皮瓣修復。術后7天拆線,傷口Ⅰ期愈合,外形滿意(圖2)。
4 討論
4.1 眼瞼分裂痣是一種發生在胚胎第9周至7個月的皮膚黑色素痣,屬于良性腫瘤,病理診斷分皮內痣和混合痣兩種,該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手術切除并整形,切除的范圍一般都應距黑痣邊緣外2~5mm,所采用的方法要根據不同部位及不同大小程度靈活掌握,國外多采用Hughes法,黑痣波及到瞼緣及瞼結膜甚至球結膜者,為防復發和惡變,手術原則為完整徹底切除痣體并修復缺損。
4.2 大多數眼瞼分裂痣僅累及眼瞼皮膚,故切除后只需行眼瞼淺層或前葉缺損的修復,其手術方式很多,以往瞼分裂痣切除后下瞼的缺損可以利用外眥部旋轉皮瓣、局部任意皮瓣、T形皮瓣或者植皮修復,存在瘢痕明顯或者下瞼外翻等缺點。
4.3 眼輪匝肌蒂皮瓣與上述手術方法相比,有以下優點:①該皮瓣以眼輪匝肌為蒂,有豐富的動脈供血及靜脈回流,一般內側眼瞼區血供來源于頸內動脈的眼動脈分支,外側眼瞼區血供來源于顳淺動脈的分支,上述動脈相互吻合成動脈網,為眼輪匝肌蒂皮瓣提供血運保障;②眼輪匝肌蒂皮瓣為鄰位皮瓣,皮瓣的質地、顏色與缺損區皮膚相同,且下瞼皮下組織疏松,為眼輪匝肌蒂皮瓣提供了良好的移動條件;兩側皮瓣向中間推進拼合可充分利用周圍組織,術后局部平整,外形美觀;③借助瞼袋去除術式,切口相對隱蔽;④與皮片移植相比有足夠的支持性能,無回縮之慮,可防止瞼外翻的發生;⑤手術方法簡單,適用于眼瞼中部分裂痣的Ⅰ期修復。
4.4 由于眼輪匝肌蒂皮瓣攜帶組織量有限,因此不適用于面積較大的下瞼病變。
4.5 本術式應用要點:由于眼輪匝肌蒂皮瓣不是軸型皮瓣,故手術過程中必須保證肌蒂有足夠的寬度,不可過度游離。為避免下瞼外翻畸形,皮瓣切取的寬度要適宜,并將眼輪匝肌外側上提固定于眶外側緣的骨膜上。